一种方便埋设线状传感器的可测温水平阶梯车辙试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17206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方便埋设线状传感器的可测温水平阶梯车辙试模,涉及道路交通模具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底板以及多个侧板,多个侧板与底板之间形成用于盛放沥青混凝土的盛放槽,所述盛放槽中设置有分层件,所述分层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底板平行的且呈不同深度的承接面;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用于测量设定深度沥青混凝土数据参数的线状传感器,通过设置阶梯状垫块,实现了在同一块车辙板中研究相同铺设环境和相同批次沥青混凝土成型车辙板在不同深度的结构参数,探讨相同条件下沥青混凝土结构厚度或传感器埋置深度的规律特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便埋设线状传感器的可测温水平阶梯车辙试模
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交通模具加工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方便埋设线状传感器的可测温水平阶梯车辙试模。
技术介绍
车辙试模是结合车辙试验仪共同使用的一种仪器,成型试件用于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抗车辙能力的测量。试验过程中往往需要在相同的成型条件下研究不同深度下沥青混凝土的结构参数。通常,研究沥青混凝土的结构参数往往通过在结构不同深度处埋置传感器,再通过导线引出外部进行数据采集,而标准规范中30cm×30cm×5cm与30cm×30cm×10cm的方形车辙试模只能研究5cm或者10cm单一深度条件下的沥青混凝土结构参数,且连接传感器的导线和线状传感器只能从结构表面边缘处弯曲伸出,无法根据需要进行深度调整,无法在相同的温度、相同的铺设环境和相同批次沥青混凝土下同时研究4种不同深度处沥青混凝土的结构参数。车辙板成型过程中,沥青混凝土的温度会随着研究人员的操作和环境差异而不断变化。车辙成型试验中往往需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而现有试验模具和方法很难满足对照试验中温度相等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沥青混凝土在不同深度处的结构参数,需要对现有车辙试模进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安放导线和线状传感器,排除线状传感器或连接传感器的导线因弯曲带来的影响,并且实现在一块车辙板中研究不同深度处沥青混凝土的结构参数,同时获取车辙试件中不同位置处沥青混凝土的准确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方便埋设线状传感器的可测温水平阶梯车辙试模,解决了在相同的温度、相同的铺设环境和相同批次沥青混凝土条件下研究不同深度处沥青混凝土结构参数的问题,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方便埋设线状传感器的可测温水平阶梯车辙试模,包括底板以及多个侧板,多个侧板与底板之间形成用于盛放沥青混凝土的盛放槽;所述盛放槽中设置有分层件,所述分层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底板平行的且呈不同深度的承接面;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用于测量设定深度沥青混凝土数据参数的线状传感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在同一块车辙板中研究相同铺设环境和相同批次沥青混凝土成型车辙板在不同深度的结构参数,探讨相同条件下沥青混凝土结构厚度或传感器埋置深度的规律特征。进一步的,所述分层件包括阶梯状垫块,所述阶梯状垫块紧密嵌套于所述盛放槽内部,所述阶梯状垫块的台阶面设置为所述承接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供多个承接面的同时保证了阶梯状垫块在盛放槽中的稳定。进一步的,所述阶梯状垫块由多个板材堆叠设置而成;或由多个拼接块拼接设置而成;或一体成型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调节各个阶梯的高度,进而获取到在不同深度位置处沥青混凝土的结构参数。进一步的,所述侧板侧壁与所述承接面相接位置开设有第一放置槽,所述线状传感器放置于所述第一放置槽中。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准确测得设定深度条件下,即阶梯高度处的沥青混凝土结构参数。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放置槽所在的侧板上对应于所述放置槽开设有刻槽,所述刻槽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放置槽相靠近或呈连通设置。在埋入线状传感器时,连接传感器的导线和线状传感器本身沿着车辙试模侧壁以一定的曲率弯曲后伸出。在摊铺碾压成型时,受侧壁影响,导线弯曲受剪切作用容易折断,影响传感器正常工作使用,然后,车辙板成型以后进行脱模时,侧壁附近导线容易与外部垫起结构接触而受到拉扯而断裂,导致传感器损坏,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传感器导线穿过所述刻槽与所述第一放置槽中的传感器相连,在沥青混凝土摊铺碾压成型或车辙板成型以后进行脱模时,可以降低传感器导线的损坏概率。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表面开设有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二放置槽中设置有线状传感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测定盛放槽底部的数据,便于后期数据分析计算。进一步的,所述承接面上开设有第三放置槽,所述阶梯状垫块的内部开设有过线通道,所述线状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三放置槽中且传感器导线经所述过线通道与外部装置相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更为精准的测得不同深度沥青混凝土的数据参数。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板材之间或相邻两个所述拼接块之间设置有限定板材或拼接块相互运动的限位结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大幅减少板材或拼接块之间的相对位移,提升测试的准确度。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呈矩形设置,所述侧板的数量为4块且设置于底板外围;所述底板与多个所述侧板可拆卸固定连接,相邻两个侧板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车辙板成型以后进行脱模时,可以方便的讲车辙板从盛放槽中取出。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为方形,其侧边的长度为30cm,所述模板的高度为5.0cm;所述阶梯状垫块的台阶数量为4级,各级台阶相对于底板的高度分别为1cm、2cm、3cm、4cm;各层承接面的尺寸为7.5cm×30cm。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放置槽均呈阶梯状设置于位于所述阶梯状垫块两侧的侧板上,且深度分别呈1cm、2cm、3cm、4cm设置;所述第一放置槽宽度为0.8cm,长度为2cm,深度为0.5cm。进一步的,与所述第一放置槽所在侧板相邻的侧板上皆设有脱模把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方便的将侧板从试模上取下。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分层件底部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块相适配的定位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避免分层件在盛放槽中移动,保证测试的准确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放置槽的数量为4个,分别设置在底板四个直角处,其宽度设置为0.8cm、长度为2cm、深度为0.5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通过设置阶梯状垫块,实现了在同一块车辙板中研究相同铺设环境和相同批次沥青混凝土成型车辙板在不同深度的结构参数,探讨相同条件下沥青混凝土结构厚度或传感器埋置深度的规律特征;(2)通过设置高度离散的阶梯状板材或拼接块,每一个承接面皆平行于底板,车辙试验时可根据实际需求对板材或拼接块尺寸进行调整,从而在研究过程中控制沥青混凝土结构的深度参数;(3)通过设置刻槽,可保证在车辙试模成型过程中能够合理安装线状传感器和连接传感器的导线,保护传感器和导线不会在成型阶段因弯曲作用而损坏,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4)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车辙试模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车辙试模的整体示意图(略去一个侧板);图3为本专利技术车辙试模的整体示意图(略去阶梯状垫块);图4为本车辙试模示意图(略去侧板,突出阶梯状垫块构造);图5为本车辙试模示意图(略去侧板,突出阶梯状垫块构造);图6为设定实施方式中车辙试模的俯视图;图7为车辙试模的示意图(突出底板与侧板的配合关系)。附图标记:1、底板;2、侧板;3、盛放槽;4、阶梯状垫块;5、承接面;6、板材;7、拼接块;8、燕尾槽;9、燕尾块;11、第一放置槽;12、刻槽;13、第二放置槽;14、第三放置槽;15、脱模把手;16、定位块。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模块化水平阶梯可测温车辙试模,主要能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沥青混凝土结构内部埋置的线状传感器或连接传感器的导线在试模侧板处曲率过大导致的损坏问题,二是无法在相同的温度、相同的铺设环境和相同批次沥青混凝土条件下研究不同深度处沥青混凝土结构参数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方便埋设线状传感器的可测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方便埋设线状传感器的可测温水平阶梯车辙试模,包括底板(1)以及多个侧板(2),多个侧板(2)与底板(1)之间形成用于盛放沥青混凝土的盛放槽(3),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放槽(3)中设置有分层件,所述分层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底板(1)平行的且呈不同深度的承接面(5);所述侧板(2)上设置有用于测量设定深度沥青混凝土数据参数的线状传感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便埋设线状传感器的可测温水平阶梯车辙试模,包括底板(1)以及多个侧板(2),多个侧板(2)与底板(1)之间形成用于盛放沥青混凝土的盛放槽(3),其特征在于,所述盛放槽(3)中设置有分层件,所述分层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底板(1)平行的且呈不同深度的承接面(5);所述侧板(2)上设置有用于测量设定深度沥青混凝土数据参数的线状传感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辙试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层件包括阶梯状垫块(4),所述阶梯状垫块(4)嵌套于所述盛放槽(3)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辙试模,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状垫块(4)由多个板材(6)堆叠设置而成;或由多个拼接块(7)拼接设置而成;或一体成型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辙试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侧壁与所述承接面(5)相接位置开设有第一放置槽(11),所述线状传感器放置于所述第一放置槽(11)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辙试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置槽(11)所在的侧板(2)上对应于所述第一放置槽(11)开设有刻槽(12),所述刻槽(12)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放置槽(11)相靠近或连通设置。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过震文杨群刘小方何昌轩刘莉向磊赖健聪孙文州梁亚军庄恺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