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38995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7: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及方法,结构具有N个串联连接的电池、N‑1个储能电感以及2(N-1)+1个MOS管,其中2(N-1)个MOS管两两一组分别串联连接后并联,再与1个MOS管及N个电池串联形成闭合回路;各MOS管的控制端与单片机相应的指令输出端连接;N个串联连接的相邻电池之间引出N‑1个电池节点,各MOS管组中相邻MOS管之间引出N‑1个MOS管节点,N-1个MOS管节点与N‑1个电池节点一一对应;N‑1个储能电感分别连接于对应的电池节点和MOS管节点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单片机控制MOS管的开通与关断,对电池进行充放电,达到电池之间主动均衡的目的,避免了电池的过充与过放。

Active equaliza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series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组单体电池均衡技术,具体为一种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电池组中的单体电池,由于制造和使用条件的不同,特性存在差异性。而这些差异,如果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将进一步加大,日积月累,可能会明显地增大单只电池间的差异,导致部分电池发生过充、过放电现象,造成电池容量和寿命的急剧下降,加快电池容量衰减速度,电池内阻变大,使得电池续航能力降低甚至损坏电池组。因此,为了提高整个电池组的寿命,如何提高电池的均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现有的电池均衡电路有很多,在均衡能力和性能上各有不同,存在一些未能逾越的技术问题,导致均衡能力不能够达到要求。目前电容主动均衡技术速度慢,能量损失较多。采用变压器法主动均衡技术电路设计难度大,结构复杂,磁芯和绕组根据电池组电压和单体电压而定,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采用变压器法主动均衡技术电路结构复杂、通用性差等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有效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结构简单、增强通用性的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及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具有N个串联连接的电池、N-1个储能电感以及2(N-1)+1个MOS管,其中2(N-1)个MOS管两两一组分别串联连接后并联,再与1个MOS管及N个电池串联形成闭合回路;各MOS管的控制端与单片机相应的指令输出端连接;N个串联连接的相邻电池之间引出N-1个电池节点,各MOS管组中相邻MOS管之间引出N-1个MOS管节点,N-1个MOS管节点与N-1个电池节点一一对应;N-1个储能电感分别连接于对应的电池节点和MOS管节点之间。各电池两端设有采样电阻,其电压信号与单片机相应的信号输入端连接。N为2~24的整数。本专利技术一种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的均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单片机通过采样电阻采集电池组中各电池的电压;2)单片机对电池组中各电池的电压进行分析处理;3)针对电池电压超过电池均衡阈值电压,通过单片机控制串联连接的MOS管和与该电池对应的MOS管组的一个MOS管导通,使该电池与相应MOS管及电感形成放电回路;4)对于其他电池,通过相应的MOS管、电池以及电感形成充电回路,由超过电池均衡阈值电压的电池通过其放电回路向其他电池充电。当电路中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电池电压高于均衡电压阈值时,按电压值从高到低的顺序循环均衡电池电压,按步骤3)~4)的控制方式进行放电,直至电压值均低于均衡电压阈值。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及优点:1.本专利技术通过单片机自动对电池电压进行检测、分析、对比,从而控制MOS管的开通与关断,对电池进行充放电,达到电池之间主动均衡的目的,避免了电池的过充与过放。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能有效延缓电池内阻变大趋势、减缓电池容量衰减速度、延长电池使用寿命。3.本专利技术具有控制简单,均衡速度快,均衡电流大,结构简单,电压输出稳定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组成原理图;图2为电池BT1的放电电电流流向图;图3为电池BT2-BT6的充电电电流流向图;图4为电池BT2的放电电流流向图;图5为电池的充电回路1电流流向图;图6为电池的充电回路2电流流向图;图7为电池BT3的放电电流流向图;图8为电池的充电回路1电流流向图;图9为电池的充电回路2电流流向图;图10为电池BT4的放电电流流向图;图11为电池的充电回路1电流流向图;图12为电池的充电回路2电流流向图;图13为电池BT5的放电电流流向图;图14为电池的充电回路1电流流向图;图15为电池的充电回路2电流流向图;图16为电池BT6的放电电流流向图;图17为电池BT1-BT5的充电回路电流流向图。图1中,BT1~BT6为第一~六蓄电池,Q1-Q11为第一~十一MOS管,L1-L5为第一~五储能电感,R1~R5为第一~五采样电阻。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一种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具有N个串联连接的电池、N-1个储能电感以及2(N-1)+1个MOS管,其中2(N-1)个MOS管两两一组分别串联连接后并联,再与1个MOS管及N个电池串联形成闭合回路;各MOS管的控制端与单片机相应的指令输出端连接;N个串联连接的相邻电池之间引出N-1个电池节点,各MOS管组中相邻MOS管之间引出N-1个MOS管节点,N-1个MOS管节点与N-1个电池节点一一对应;N-1个储能电感分别连接于对应的电池节点和MOS管节点之间。各电池两端设有采样电阻,其电压信号与单片机相应的信号输入端连接。N为2~24的整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N为6。本专利技术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包括6个串联连接的电池、5个储能电感以及11个MOS管,所有MOS管均为N沟道MOS管(本实施例均采用VBL1105),各MOS管的控制端即栅极(G管脚)与单片机的相应输出端连接,接收单片机的控制指令实现MOS管的通断。11个MOS管中,第二~十一MOS管Q2~Q11两两一组分别串联连接成五组,每组两端再并联连接,然后与第一MOS管Q1和第一~六电池ET1~ET6串联连接形成闭合回路。本专利技术一种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的均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单片机通过采样电阻采集电池组中各电池的电压;2)单片机对电池组中各电池的电压进行分析处理;3)针对电池电压超过电池均衡阈值电压,通过单片机控制串联连接的MOS管和与该电池对应的MOS管组的一个MOS管导通,使该电池与相应MOS管及电感形成放电回路;4)对于其他电池,通过相应的MOS管、电池以及电感形成充电回路,由超过电池均衡阈值电压的电池通过其放电回路向其他电池充电。A.当第一电池BT1电压高于均衡电压阈值时(1)通过单片机控制第一电池BT1放电,此时第一、二MOS管Q1、Q2导通,第一电池BT1放电,将第一BT1电池中的一部分能量释放到第一电感L1中,此时第一电感L1储能。能量释放完成后关断第一、二MOS管Q1、Q2,如图2所示,(2)通过单片机控制充电回路:第一、二MOS管Q、Q2关断的同时,第七MOS管Q7导通,第一电感L1释放能量,对第二~六电池BT2-BT6进行充电,如图3所示。充电完成后关断第七MOS管Q7,实现高电压电池向低电压电池释放能量、主动均衡的目的。B.当第二电池BT2电压高于均衡电压阈值时(1)通过单片机控制第二电池BT2的放电,此时第二、三MOS管Q2、Q3导通,第二电池BT2放电,将第二电池BT2中的一部分能量分别释放到第一、二电感L1、L2中,此时第一、二电感L1、L2储能。能量释放完成后关断第二、三MOS管Q2、Q3,如图4所示,(2)通过单片机控制充电回路1:第二、三MOS管Q2、Q3关断,第一、二、八MOS管Q1、Q2、Q8导通,第一电感L1与第二、一MOS管Q2、Q1以及第一电池BT1构成充电回路1,如图5所示,此时第一电感L1释放能量,对第一电池BT1进行充电。充电完成时关断第一、二MOS管Q1、Q2;(3)通过单片机控制充电回路2:第二电感L2和第三~六电池BT3、BT4、BT5、BT6以及第八MOS管Q8构成充电回路2,此时第二电感L2释放能量,对第三~六电池BT3-BT6进行充电,如图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N个串联连接的电池、N‑1个储能电感以及2(N-1)+1个MOS管,其中2(N-1)个MOS管两两一组分别串联连接后并联,再与1个MOS管及N个电池串联形成闭合回路;各MOS管的控制端与单片机相应的指令输出端连接;N个串联连接的相邻电池之间引出N‑1个电池节点,各MOS管组中相邻MOS管之间引出N‑1个MOS管节点,N-1个MOS管节点与N‑1个电池节点一一对应;N‑1个储能电感分别连接于对应的电池节点和MOS管节点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N个串联连接的电池、N-1个储能电感以及2(N-1)+1个MOS管,其中2(N-1)个MOS管两两一组分别串联连接后并联,再与1个MOS管及N个电池串联形成闭合回路;各MOS管的控制端与单片机相应的指令输出端连接;N个串联连接的相邻电池之间引出N-1个电池节点,各MOS管组中相邻MOS管之间引出N-1个MOS管节点,N-1个MOS管节点与N-1个电池节点一一对应;N-1个储能电感分别连接于对应的电池节点和MOS管节点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电池两端设有采样电阻,其电压信号与单片机相应的信号输入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电池的主动均衡结构,其特征在于:N为2~24的整数。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亚东周兴国段铁江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贝特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