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向天线阵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8968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7:09
本申请涉及一种全向天线阵列,包括若干偶极子振元、馈电线以及若干巴伦,偶极子振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振子与第二振子,第一振子与第二振子关于馈电线轴对称,馈电线电连接各偶极子振元,巴伦与偶极子振元一一对应设置,且为套筒状,并且巴伦套设而覆盖相应偶极子振元的至少部分结构以及与相应偶极子振元连接的馈电线的部分结构。本申请的全向天线阵列可以有效拓展带宽。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arr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向天线阵列
本申请涉及天线
,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向天线阵列。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包括全向天线在内的各种基站天线的带宽都需要尽可能宽,以覆盖较多的频段。全向天线是指在水平方向图上表现为360°都均匀辐射的天线。由于还要同时实现在水平面内360°全向辐射,传统的全向天线很难实现带宽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增加带宽的全向天线阵列。一种全向天线阵列,包括若干偶极子振元、馈电线以及若干巴伦,各所述偶极子振元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振子与第二振子,同一偶极子振元的第一振子与第二振子关于所述馈电线轴对称,所述馈电线电连接各所述偶极子振元,所述巴伦与所述偶极子振元一一对应设置,且为套筒状,并且所述巴伦套设而覆盖相应偶极子振元的至少部分结构以及与相应偶极子振元连接的馈电线的部分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向天线阵列还包括若干耦合辐射振元,所述耦合辐射振元也与所述偶极子振元一一对应设置,且各所述耦合辐射振元均包括关于所述馈电线对称设置的第一辐射片与第二辐射片;各所述第一辐射片与各所述第一振子位于所述馈电线的同一侧,各所述第二辐射片与各所述第二振子位于所述馈电线的同一侧;同一对所述耦合辐射振元与所述偶极子振元中,所述第一辐射片与所述第一振子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辐射片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振子的体积;所述第二辐射片与所述第二振子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辐射片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振子的体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所述耦合辐射振元的所述第一辐射片与所述第二辐射片为对称设置的两个等腰梯形金属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所述偶极子振元的第一振子与第二振子为对称设置的两个弯曲振子,且各弯曲振子均包括相互连接的过渡段与平行段,所述平行段与所述馈电线的延长方向平行,各所述弯曲振子的过渡段均连接其平行段与馈电线,且各弯曲振子的过渡段均相对于所述馈电线倾斜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过渡段的线宽自连接所述馈电线的一端至连接所述平行段的一端逐渐增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向天线阵列的馈电点至与其相邻的所述偶极子振元之间的馈电线以及各所述偶极子振元之间的馈电线的线宽采用渐变设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馈电点至与其相邻的所述偶极子振元之间的馈电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馈线与第二段馈线,所述第一段馈线连接所述馈电点,所述第二段馈线连接与所述馈电点相邻的偶极子振元,所述第一段馈线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二段馈线的线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所述偶极子振元之间的馈电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段馈线与第四段馈线,所述第三段馈线连接靠近所述馈电点的偶极子振元,所述第四段馈线连接远离所述馈电点的偶极子振元,所述第四段馈线自连接所述第三段馈线的一端至连接相应的偶极子振元的一端的线宽逐渐减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偶极子振元的数量为偶数个。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馈电线的馈电点位于所述馈电线的中心。上述全向天线阵列的巴伦套设而覆盖相应偶极子振元的至少部分结构,使得巴伦可以通过与偶极子振元耦合的方式而获取能量,从而使得巴伦结构与偶极子振元结构可以等效形成一个新的谐振。由于巴伦结构与偶极子振元结构的总尺寸要大于偶极子振元结构的尺寸,因此该新的谐振具有更长的波长,即该新的谐振具有更低的频率。更低频率的新的谐振与偶极子振元自身的谐振叠加从而有效拓展带宽。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全向天线阵列示意图;图2为图1的全向天线阵列去除巴伦以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全向天线阵列去除巴伦以后的反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全向天线阵列的VSWR测试曲线与仿真曲线对比图;图5为一个实施例全向天线阵列的天线阵峰值增益随频率变化的曲线的测试与仿真对比图;图6为一个实施例全向天线阵列的低频时E面和H面辐射方向图测试与仿真对比图;图7为一个实施例全向天线阵列的中心频率时E面和H面辐射方向图测试与仿真对比图;图8为一个实施例全向天线阵列的高频时E面和H面辐射方向图测试与仿真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本申请提供的全向天线阵列可以但不限于安装应用在图传设备以及视频监控等系统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1,提供一种全向天线阵列,包括若干偶极子振元100、馈电线200以及若干巴伦300。这里的若干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若干偶极子振元100均电连接至馈电线200,进而形成串馈结构。参考图2以及图3,每个偶极子振元100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振子110与第二振子120。同一偶极子振元100的第一振子110与第二振子120关于馈电线200轴对称。偶极子振元100的方向图本身具有全向性,通过将若干偶极子振元100组成阵列,进而可以实现高的增益。此外,参考图1,本实施例全向天线阵列还设有若干巴伦300。巴伦300与偶极子振元100也一一对应设置。并且本实施例的巴伦300为套筒状,并且套设而覆盖相应偶极子振元100的至少部分结构以及与相应偶极子振元100连接的馈电线的部分结构。因此,本申请巴伦300能够实现偶极子振元100与馈电线200与之间的平衡与非平衡的转换。同时,巴伦300套设而覆盖相应偶极子振元100的至少部分结构,使得巴伦300可以通过与偶极子振元100耦合的方式而获取能量,从而使得巴伦300结构与偶极子振元100结构可以等效形成一个新的谐振。由于巴伦300结构与偶极子振元100结构的总尺寸要大于偶极子振元100结构的尺寸,因此该新的谐振具有更长的波长,即该新的谐振具有更低的频率。更低频率的新的谐振与偶极子振元100自身的谐振叠加从而有效拓展带宽。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2以及图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全向天线阵列还包括若干耦合辐射振元400。耦合辐射振元400也与偶极子振元100一一对应设置。每个耦合辐射振元400均包括关于馈电线200对称设置的第一辐射片410与第二辐射片420。第一辐射片410与第一振子110位于馈电线200的同一侧(如图2中的右侧)。第二辐射片420与第二振子120位于馈电线200的同一侧(如图2中的左侧)。即每对对应的偶极子振元100与耦合辐射振元400中,第一振子110与第一辐射片410对应,第二振子110与第二辐射片420对应。同一对耦合辐射振元400与偶极子振元100中,第一辐射片410与第一振子110间隔设置,进而通过与第一振子110的耦合而获取能量;第二辐射片420与第二振子120间隔设置,进而通过与第二振子120的耦合而获取能量。同时,同一对耦合辐射振元400与偶极子振元100中,第一辐射片410与的体积小于第一振子110的体积,第二辐射片420与的体积小于第二振子120的体积。因此,同一对耦合辐射振元400与偶极子振元100中的耦合辐射振元400的尺寸小于偶极子振元100的尺寸,因此通过耦合方式获取能量的耦合辐射振元400可以形成另一个波长更短的谐波,即可以形成一个频率更高的谐振。该谐振偶极子振元100产生的谐振叠加,可以在高频方向上拓展带宽。因此,本实施例不仅通过巴伦300在低频方向上拓展了带宽,同时还通过耦合辐射振元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向天线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偶极子振元、馈电线以及若干巴伦,各所述偶极子振元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振子与第二振子,同一偶极子振元的第一振子与第二振子关于所述馈电线轴对称,所述馈电线电连接各所述偶极子振元,所述巴伦与所述偶极子振元一一对应设置,且为套筒状,并且所述巴伦套设而覆盖相应偶极子振元的至少部分结构以及与相应偶极子振元连接的馈电线的部分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向天线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偶极子振元、馈电线以及若干巴伦,各所述偶极子振元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振子与第二振子,同一偶极子振元的第一振子与第二振子关于所述馈电线轴对称,所述馈电线电连接各所述偶极子振元,所述巴伦与所述偶极子振元一一对应设置,且为套筒状,并且所述巴伦套设而覆盖相应偶极子振元的至少部分结构以及与相应偶极子振元连接的馈电线的部分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天线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向天线阵列还包括若干耦合辐射振元,所述耦合辐射振元也与所述偶极子振元一一对应设置,且各所述耦合辐射振元均包括关于所述馈电线对称设置的第一辐射片与第二辐射片;各所述第一辐射片与各所述第一振子位于所述馈电线的同一侧,各所述第二辐射片与各所述第二振子位于所述馈电线的同一侧;同一对所述耦合辐射振元与所述偶极子振元中,所述第一辐射片与所述第一振子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辐射片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振子的体积;所述第二辐射片与所述第二振子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辐射片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振子的体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向天线阵列,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耦合辐射振元的所述第一辐射片与所述第二辐射片为对称设置的两个等腰梯形金属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天线阵列,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偶极子振元的第一振子与第二振子为对称设置的两个弯曲振子,且各弯曲振子均包括相互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道一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曼克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