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混纺纱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38352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5: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纺纱的制备方法,所述混纺纱为一种或几种纤维包覆在另一种纤维表面的一侧或两侧。采用粗纱吊锭将熟条A与粗纱B排列并喂入粗纱机的牵伸装置进行粗纱生产,得到混纺粗纱;将上述混纺粗纱进行细纱、络筒,即得。本发明专利技术适合用少量价格较高、性能较好的某种纤维与大量价格较低、性能较差的另一种纤维混合,达到正常混纺纱用更高比例高价纤维才能实现的特性,在提高服用舒适性的同时降低纱线成本。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blended yar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纺纱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纱
,特别涉及一种混纺纱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功能性和服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服装的抗菌抑菌、绿色保健、手感品质等方面;而各种功能性纤维及纺织品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渐扩大。因此,对于纺织材料(尤其是纱线、纤维)的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现有的各种功能材料性能往往比较单一,很难满足纺织品的多项功能性要求,因此,采用不同品种、不同比例纤维混纺的形式,选用不同的纺纱工艺,生产功能性高品质纱线是十分必要的。传统混纺纱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纤维混合纺纱得到,生产时首先将各种纤维混合均匀,然后再生产混纺纱。以常见的涤棉混纺纱为例,首先棉经过开清、梳理、精梳,涤经过开清、梳理、预并条后,然后将涤棉进行混并条、粗纱、细纱,最后纺成成品涤棉混纺纱。目前混纺纱的生产有通过粗纱条混合和修改牵伸装置等方法使用实现。专利CN107488908A公布了一种混纺纱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在细纱工序,喂入两股捻向相反粗纱进行假捻解捻和粗纱分梳混合汇聚,然后进行牵伸加捻得到混纺纱,该方法虽然缩短了工艺流程,但需要较复杂的装置解捻才能实现。专利CN108893822A提供了一种在细纱工序中采用赛络纺结合集合分束装置生产混纺纱的工艺,这种方法生产的混纺纱具有股线的特征,但需要多级牵伸和集合分束装置。目前混纺纱的工艺对混纺的纤维也有一定的要求,而针对性能较好与性能较差的纤维的混纺方法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纺纱的制备方法,克服现有技术需要较复杂的装置且生产所得的混纺纱中不同纤维只能随机混合的缺陷,本专利技术利用粗纱机实现不同纤维混合,生产一种特殊纤维分布的混纺纱。此混纺纱有一种或几种纤维包缠在另一种纤维的表面,纱线内部与外部含有不同的纤维成份。使用吊锭装置将环锭纺生产的熟条与粗纱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喂入粗纱机的牵伸装置,在牵伸装置中因排列方式和纤维的疏密度不同而受到的牵伸效果不同,产生不均匀的纤维混合效果,后经过细纱络筒得到一种截面内外部纤维分布不一致的混纺纱。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混纺纱,所述混纺纱为一种或几种纤维包覆在另一种纤维表面的一侧或两侧,纱线内部与外部含有不同的纤维成份,分层排列。本专利技术混纺纱有一种或几种纤维包缠在另一种纤维的表面,纱线内部与外部含有不同的纤维成份。所述混纺纱原料为熟条A与粗条B,通过一定排列方式通过粗纱、细纱、络筒制备得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混纺纱的制备方法,包括:(1)采用粗纱吊锭将熟条A与粗纱B排列并喂入粗纱机的牵伸装置进行粗纱生产,得到混纺粗纱;(2)将上述混纺粗纱进行细纱得到混纺细纱、络筒,即得混纺纱。上述制备方法的优选方式如下:所述步骤(1)中粗纱吊锭设置加装在粗纱机后车上,粗纱吊锭数量大于或等于2。所述粗纱吊锭设置加装在粗纱机后车上,通过支架固定粗纱吊锭。所述步骤(1)中熟条A、粗纱B均采用正常(传统)环锭纺生产工艺得到。所述步骤(1)中熟条A、粗纱B为不同纤维或者是同种纤维的纯纺或混纺。所述熟条A定量5-15g/5m;粗纱B定量2-5g/10m。所述步骤(1)中排列具体为:当粗纱B有1根时,粗纱B处于熟条的左侧或右侧且保证所有纱锭一致;当粗纱有2根B1和B2时,粗纱B1和粗纱B2分别处于熟条A的左右两侧且所有纱锭顺序要一致;当粗纱有三根B1、B2和B3时,粗纱B1、B2与B3分组,分别处于熟条A的左右两侧,且所有纱锭顺序要一致;或当粗纱B有四根B1、B2、B3和B4时,B1、B2与B3、B4分组分别处于熟条A的左右两侧且所有纱锭排列顺序一致。步骤(1)中喂入粗纱B的质量占混纺粗纱总质量的5%~40%。所述步骤(2)中细纱为采用环锭纺细纱机进行;络筒为采用自动络筒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所述方法制备的混纺纱。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可以在粗纱机上实现不同纤维混合;本专利技术使用吊锭装置将环锭纺生产的熟条与粗纱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喂入粗纱机的牵伸装置,在牵伸装置中因排列方式和纤维的疏密度不同而受到的牵伸效果不同,产生不均匀的纤维混合效果,后经过细纱络筒得到一种截面内外部纤维分布不一致的混纺纱;传统混纺纱是将纤维均匀混合,而本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混纺纱混合方法,实现了纱线截面内、外部纤维分布不一致;本专利技术适合用少量价格较高、性能较好的某种纤维与大量价格较低、性能较差的另一种纤维混合,达到正常混纺纱用更高比例高价纤维才能实现的特性,在提高服用舒适性的同时降低纱线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混纺纱截面与本专利技术混纺纱截面示意图;其中(a)为传统混纺纱截面;(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混纺纱截面;(c)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混纺纱截面;图2为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在后车上加装了粗纱吊锭的粗纱装置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1)正常环锭纺生产工艺加工纯涤熟条A,定量14g/5m。2)正常环锭纺生产工艺加工纯棉粗纱B,定量2.7g/10m。3)在后车上加装了粗纱吊锭的TJFA458A型粗纱机上,将粗纱B排在熟条A的左侧,一起喂入粗纱机牵伸装置进行粗纱生产,生成混纺粗纱C,定量为5g/10m。4)使用混纺粗纱C在FA506型细纱机上生产混纺细纱D,定量1.17g/100m。5)混纺细纱D使用村田NO.21C型自动络筒机络成成品混纺纱E,其纱支为50英支,棉含量为8.8%,涤含量为91.2%。实施例21)正常环锭纺生产工艺加工纯涤熟条A,定量12g/5m。2)正常环锭纺生产工艺加工纯棉粗纱B,定量5g/10m。3)在后车上加装了粗纱吊锭的TJFA458A型粗纱机上,将两根粗纱B分别排在熟条A的左右两侧,一起喂入粗纱机牵伸装置进行粗纱生产,生成混纺粗纱C,定量为5g/10m。4)使用混纺粗纱C在FA506型细纱机上生产混纺细纱D,定量1.46g/100m。5)混纺细纱D使用村田NO.21C型自动络筒机络成成品混纺纱E,其纱支为40英支,涤含量为71%,棉含量为29%。实施例31)正常环锭纺生产工艺加工纯棉熟条A,定量12g/5m。2)正常环锭纺生产工艺加工麻棉混纺粗纱B,麻含量为70%,棉含量为30%,定量5g/10m。3)在后车上加装了粗纱吊锭的TJFA458A型粗纱机上,将两根粗纱B排在熟条A的左侧,一根粗纱B排在熟条A的右侧,一起喂入粗纱机牵伸装置进行粗纱生产,生成混纺粗纱C,定量为5.2g/10m。4)使用混纺粗纱C在FA506型细纱机上生产混纺细纱D,定量1.97g/100m。5)混纺细纱D使用村田NO.21C型自动络筒机络成成品混纺纱E,其纱支为30英支,棉含量为73%,麻含量为27%。效果验证用红色活性染料对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纺纱线进行染色,棉纤维是红色,涤纶纤维是白色,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纱线效果。实施例3所纺纱线直接用显微镜观察。1)实施例1的纱线染色后观察其横截面,红色棉纤维和白色涤纶纤维各分布在一个区域且界限较明显。从纵向看红色棉纤维包缠在白色涤纶纤维表面,红色棉纤维表面积占纱线表面积约26%。由此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纺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纱为一种或几种纤维包覆在另一种纤维表面的一侧或两侧,纱线内部与外部含有不同的纤维成份,分层排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纺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纱为一种或几种纤维包覆在另一种纤维表面的一侧或两侧,纱线内部与外部含有不同的纤维成份,分层排列。2.一种混纺纱的制备方法,包括:(1)采用粗纱吊锭将熟条A与粗纱B排列并喂入粗纱机的牵伸装置进行粗纱生产,得到混纺粗纱;(2)将上述混纺粗纱进行细纱、络筒,即得混纺纱。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粗纱吊锭设置加装在粗纱机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熟条A、粗纱B均采用环锭纺生产工艺得到。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熟条A、粗纱B为不同纤维或者是同种纤维的纯纺或混纺。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熟条A定量5-15g/5m;粗纱B定量2-5g/10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柳王广武徐卫林杜立新薛景庆马庆霞赵建国赵树元张瑞云俞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