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7582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装置以及电子设备。该电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筒状侧壁和顶盖,以及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筒状侧壁和底盖,在第二筒状侧壁和底盖的连接部位的至少局部形成凹陷结构,第一筒状侧壁套设在第二筒状侧壁的外侧,在第一筒状侧壁和第二筒状侧壁之间设置有绝缘密封件,第一筒状侧壁的靠近开口端的部位沿周向的局部向凹陷结构一侧弯曲,以形成局部卷边,局部卷边与凹陷结构形成卡接,在电池装置的内部压强达到设定值时所述第一壳体发生局部形变,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封口结构被破坏,从而进行泄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本技术涉及储能装置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在电子产品中通常需要电池供电。为了防水、防尘的需要,现有的电池通常是整体密封的并且壳体的各个部位的结构强度相近。然而,由于电池设计或制造的缺陷,故在非正常使用时或过充电时,经常导致电池着火甚至爆炸。为了电池的安全性,故需要在内部压力过高时外壳能破坏密封性,以便于及时进行泄压。中国专利申请CN103262292A提供了一种方案。在该方案中,纽扣电池包括两个半壳体和密封件。两个半壳体通过压配合而相互连接。密封件位于两个半壳体之间。两个半壳件也可以按照沿轴向方向互锁的方式相互连接。两个半壳体具有沿轴向彼此重叠的双壁区域。在壳体内部压力的作用下,两个半壳体沿轴向相对移动,以使双壁区域的宽度减小。在外侧的半壳体上设置有孔。当孔与内腔连通时,通过该孔进行泄压。然而,纽扣电池在进行安装时轴向的距离往往是固定的,这使得两个半壳体的沿轴向移动变得困难,容易造成泄压失效,且电池需要较大的位移才能形成保护,其保护反应速度相对较慢,积压能量较多。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装置的新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装置。该电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筒状侧壁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侧壁的一端的顶盖,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筒状侧壁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侧壁的一端的底盖,在所述第二筒状侧壁和所述底盖的连接部位的至少局部形成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以开口端相对的形式插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筒状侧壁套设在所述第二筒状侧壁的外侧,在所述第一筒状侧壁和所述第二筒状侧壁之间设置有绝缘密封件,所述第一筒状侧壁的靠近开口端的部位沿周向的局部向所述凹陷结构一侧弯曲,以形成局部卷边,所述局部卷边与所述凹陷结构形成卡接,所述电池装置的内部压强达到设定值时,所述第一壳体发生局部形变,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封口结构被破坏,从而进行泄压。可选地,在所述底盖和/或所述顶盖上开设有防爆槽。可选地,在所述底盖和/或所述顶盖上开设有泄压孔,在所述泄压孔上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结构强度小于所在的所述顶盖或者所述底盖的结构强度。可选地,在所述密封盖上开设有防爆槽。可选地,所述防爆槽的深度为所在的盖体的厚度的30%-90%。可选地,所述防爆槽呈环形或者线形。可选地,所述防爆槽呈正极符号或者负极符号的形状。可选地,所述局部卷边为一个或多个。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筒状侧壁的靠近所述开口端的部位开设多个缺口,相邻的缺口之间形成舌形部,所述舌形部向所述凹陷结构一侧弯曲,以形成局部卷边。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池装置。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在该电池装置中,由于局部卷边设置在第一筒状侧壁的靠近开口端的部位沿周向的局部,故相对于沿周向全部形成卷边的方式,这种设置方式的结构相对不稳定,当电池装置的内部压强增大到设定值时将导致局部卷边的挤压区域优先变形,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满足电池装置的密封性的条件下,在较小的压强下不需要产生较大的轴线位移就能够及时的变形,从而破坏封口结构而泄压,这样,电池的安全性能更加优良。此外,由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是通过第一壳体的变形而泄压,不会形成大幅度的壳体分离,其对外界的破坏较少。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种电池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种电池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三种电池装置的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三种电池装置的俯视图。图7-10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装置泄压的原理图。附图标记说明:11:第一筒状侧壁;12:顶盖;13:底盖;14:防爆槽;15:泄压孔;16:密封盖;17:绝缘圈;18:缺口;19:舌形部;20:凹陷结构;21:局部卷边;22:第二筒状侧壁;23:电芯;24:封口结构。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装置。如图1-2所示,该电池装置为一次电池或者二次电池,其包括扣合在一起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为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不锈钢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作为电池装置的两个电极。如图1-3所示,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筒状侧壁11和设置在第一筒状侧壁11的一端的顶盖12。第一筒状侧壁11的与顶盖12相对的一端为开口端。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筒状侧壁22和设置在第二筒状侧壁22的一端的底盖13。第二筒状侧壁22的与底盖13相对的一端为开口端。如图2、3和5所示,在第二筒状侧壁22和底盖13的连接部位的至少局部形成凹陷结构20。连接部位位于拐角附近。当然,为了便于设置,连接部位可以与拐角有设定的距离,也可以直接形成在拐角处。凹陷结构20为围绕底盖13设置的环形凹槽或者间断的凹槽。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开口端相对的形式插接在一起。第一筒状侧壁11套设在第二筒状侧壁22的外侧。在第一筒状侧壁11和第二筒状侧壁22之间设置有绝缘密封件。例如,第一筒状侧壁11的内径大于第二筒状侧壁22的外径。绝缘密封件为绝缘圈17。绝缘圈17的材质为塑料或者橡胶。上述材料能起到良好的绝缘和密封效果。例如,如图7所示,绝缘圈17在位于封口结构24的位置形成U形部。U形部包覆在第二壳体的开口端。U形部的内、外表面分别与两个壳体之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这使得封口结构的密封效果更加优良。封口结构24是指第二壳体的开口端与第一壳体的顶盖12之间形成的密封结构。在组装前,先将电芯23放置到第二壳体内,并将绝缘圈17套在第二筒状侧壁22的外侧。电芯23可以是但不局限于锂离子电芯23、锂金属电芯23等。然后,两个壳体的开口端相对,并将第二筒状侧壁22插入第一筒状侧壁11中。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部形成密闭的腔体。第一筒状侧壁11向靠近第二筒状侧壁22的方向挤压,以进行更好的密封。如图3、4和6-10所示,第一筒状侧壁11的靠近开口端的部位沿周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装置,其中,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筒状侧壁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侧壁的一端的顶盖,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筒状侧壁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侧壁的一端的底盖,在所述第二筒状侧壁和所述底盖的连接部位的至少局部形成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以开口端相对的形式插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筒状侧壁套设在所述第二筒状侧壁的外侧,在所述第一筒状侧壁和所述第二筒状侧壁之间设置有绝缘密封件,所述第一筒状侧壁的靠近开口端的部位沿周向的局部向所述凹陷结构一侧弯曲,以形成局部卷边,所述局部卷边与所述凹陷结构形成卡接,在所述电池装置的内部压强达到设定值时,所述第一壳体发生局部形变,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封口结构被破坏,从而进行泄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装置,其中,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筒状侧壁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筒状侧壁的一端的顶盖,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筒状侧壁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侧壁的一端的底盖,在所述第二筒状侧壁和所述底盖的连接部位的至少局部形成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以开口端相对的形式插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筒状侧壁套设在所述第二筒状侧壁的外侧,在所述第一筒状侧壁和所述第二筒状侧壁之间设置有绝缘密封件,所述第一筒状侧壁的靠近开口端的部位沿周向的局部向所述凹陷结构一侧弯曲,以形成局部卷边,所述局部卷边与所述凹陷结构形成卡接,在所述电池装置的内部压强达到设定值时,所述第一壳体发生局部形变,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封口结构被破坏,从而进行泄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中,在所述底盖和/或所述顶盖上开设有防爆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中,在所述底盖和/或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炎陈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