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江和专利>正文

卷布机的变速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4798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拆卸、组装和维修,变速精密度误差小、故障率小,同时能减少对卷布机的磨损,提高布料的编织品质的卷布机变速箱。该变速箱被区隔成左、中、右三个隔间,中隔间设置驱动齿轮组,左、右隔间则分别设置第一及第二变速齿轮组、两控制机构及两具离合制动片;其中第一变速齿轮组为一种间隔式的塔状齿轮,第二变速齿轮组则为一种密合式的塔状齿轮,且仅有第一变速齿轮组直接被驱动齿轮组所带动。(*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卷布机的变速箱。现有卷布机要编织出不同密度的布料,主要根据布料的紧密度,预先将卷布机布匹滚筒的转速作适当调整,从而能编织出所需密度的布料。但是,这种卷布机滚筒转速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无段变速方式或更换齿轮的方式来实现,而以无段变速方式变速,由于传递动力的皮带易造成滑带,致使布料的编织密度不均匀,而严重影响产品品质。至于以更换齿轮方式变速的,如图2、3所示,该变速箱4被区隔成左、中、右三个隔间1、2、3,其左隔间1设置包括伞状齿轮21及驱动齿轮22的驱动齿轮组20;中隔间2设置第一变速齿轮组10,其为两组大小齿间隔式的齿轮组;第二变速齿轮组30,其为一尖塔式齿轮,两隔间内的第一及第二变速齿轮组10、30构成受控机构41。横设于该变速箱的作动杆46,其上设置两组各包括调整旋把43、44,传动组45、45及排齿431、441的控制机构42,通过手动该调整旋把43(44)以控制传动组45在作动杆46上横向位移而达变速的作用;设置于变速箱盖部6的离合旋把50,其透过具有栓孔51、孔体52及导槽53的离合制动片5而控制具垂杆454(如图4所示)的传动组45可对任一变速齿轮组10或30做到离、合的目的;且如图2,该离合制动片5的栓孔51被栓设于变速箱的栓杆401上,孔体52则与呈偏心带动的离合旋把50轴接于变速箱的槽孔402上,导槽53则提供传动组上所凸伸的垂杆454可横向位于的依据。如图4所示,该传动组45由两对饼片体而构成一座451,座上垂伸一垂杆454,座内分别栓接一上、一下且相互咬接的两齿轮452、453,下齿轮453通过作动杆46栓接,栓身形成具有凸键462(如图5)的沟槽461,该凸键462可在沟槽461内自由位移,且该凸键外端嵌卡于下齿轮453内缘的凹槽a内,以便能通过上齿轮452带动下齿轮453,下齿轮带动作动杆46旋转,作动杆再带动另一传动组的下齿轮453旋转,该另一传动组的下齿轮又带动其上齿轮452旋转,而该另一传动组的上齿轮则通过离合制动片的控制,与变速齿轮组咬合而带动该变速齿轮组旋转,以达变速的目的。但是,由于齿轮的拆卸更换过程十分繁琐且不便,以致于操作使用上造成极大的困扰;再者,其变速精密度误差较大,且由于其变速箱4设置在卷布机构8的底座7的旁侧,使得其在旋转时离心力大,造成因拉力不均而使布料编织不平均,布料密度不均等影响品质的问题。另外,由于该变速箱4过于复杂,造成维修上、拆卸组装上都不方便,故障率极高,而且,由于变速箱设置于旁侧,重心偏移造成旋转不稳,久而久之将使卷布机构8逐渐磨损甚至故障。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卷布机的变速箱,其结构简单,易于拆卸、组装和维修,变速精密度误差小、故障率小,同时能减少对卷布机的磨损,提高布料的编织品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变速箱被区隔成左、中、右三个隔间,中隔间设置驱动齿轮组,左、右隔间则分别设置第一及第二变速齿轮组、两各包括调整旋把、传动组及排齿的控制机构及两具有栓孔、孔体及导槽的离合制动片;第一及第二变速齿轮组构成受控机构,其中第一变速齿轮组为一种间隔式的塔状齿轮,第二变速齿轮组则为一种密合式的塔状齿轮,且仅有第一变速齿轮组直接被驱动齿轮组所带动;变速箱中横设有作动杆,该作动杆上设置两组控制机构;变速箱盖部设有两离合旋把,该离合旋把透过离合制动片而控制传动组。两控制机构的传动组上均具有朝上垂伸的垂杆,并分别伸入两离合制动片的导槽内;中隔间处形成一平台,该平台上具有位于两端的槽孔及位于平台中央的栓接部,两栓接部分别与两离合制动片的栓孔栓接,两槽孔则分别与两离合制动片的孔体通过离合旋把而轴接。本技术由于其驱动齿轮组设置于变速箱的中央,而第一、第二变速齿轮组分别设置于左、右隔间,使其可直接装设于卷布机底座的中央处,从而使该变速箱可平稳旋转,提高布料的编织品质以及降低卷布机的磨损和故障率,同时,本技术的构造较现有技术更为简单,易于拆卸、组装及维修,在相同之数段变速下具有更为精密的变速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变速箱使用于卷布机的状态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变速箱的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变速箱的俯视图;图4是图3所示变速箱控制机构的分解图;图5是图3所示变速箱传动组的断面图;图6是本技术变速箱的分解图;图7是图6所示变速箱的俯视图;图8是图6所示变速箱使用于卷布机的状态示意图。如图6、7所示,该变速箱4被区隔成左、中、右三个隔间1、2、3,中隔间2设置驱动齿轮组20,左、右隔间1、3则分别设置第一及第二变速齿轮组11、31,两各包括调整旋把43、44、传动组45、45及排齿431、441的控制机构42及两具有栓孔51、孔体52及导槽53的离合制动片5;第一及第二变速齿轮组构成受控机构41,其中第一变速齿轮组11为一种间隔式的塔状齿轮,第二变速齿轮组31则为一种密合式的塔状齿轮,且仅有第一变速齿轮组直接被驱动齿轮组20所带动;传动组45构造如图4、5,与现有技术相同;变速箱4中横设有作动杆46,该作动杆上设置两组控制机构42;变速箱盖部6设有两离合旋把50,该离合旋把透过离合制动片5而控制传动组45。两控制机构42的传动组45上均具有朝上垂伸的垂杆454,并分别伸入两离合制动片5的导槽53内;中隔间2处形成一平台47,该平台上具有位于两端的槽孔402及位于平台中央的栓接部403,两栓接部403分别与两离合制动片5的栓孔51栓接,两槽孔402则分别与两离合制动片的孔体52通过离合旋把50而轴接。通过变速箱4外部的两调整旋把43、44,控制其两传动组45左右平移以调至欲变之段数;而通过盖部6上的两离合旋把50,分别控制两离合制动片5前后位移,以使控制传动组45的齿轮452或453可与第一或第二变速齿轮组11、31接触并带动。具体来说,先凭借离合旋把50将控制机构42拉离受控机构41,用调整旋把43、44分别控制其两传动组45相对于第一、第二变速齿轮组11、31的位置,调整后,各齿轮452或453均相对于欲咬接的第一或第二齿轮组所需位置且未咬接;然后手动两离合旋把50以控制左右两传动组45分别与第一、第二齿轮组11、31咬接,其中驱动齿轮组20带动第一变速齿轮组11,该第一变速齿轮组则带动左传动组45,该左传动组则带动其作动杆46旋转,该作动杆则连动右传动组45旋转,该右传动组则带动第二变速齿轮组31旋转,从而达到变速的目的。如图8所示,由于其驱动齿轮组20设置于变速箱4的中央,而第一、第二变速齿轮组11、31分别设置于左、右隔间1、3,使其可直接装设于卷布机构8底座7的中央处,从而使该变速箱可平稳旋转,提高布料的编织品质以及降低卷布机的磨损和故障率,在相同之数段变速下具有更为精密的变速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卷布机的变速箱,该变速箱被区隔成左、中、右三个隔间,其中一隔间设置驱动齿轮组,另两隔间分别设置第一及第二变速齿轮组而构成受控机构;该变速箱中横设有作动杆,该作动杆上设置两组各包括调整旋把、传动组及排齿的控制机构;设置于变速箱盖部的离合旋把透过具有栓孔、孔体及导槽的离合制动片而控制具垂杆的传动组,该离合制动片通过栓孔栓设于变速箱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卷布机的变速箱,该变速箱被区隔成左、中、右三个隔间,其中一隔间设置驱动齿轮组,另两隔间分别设置第一及第二变速齿轮组而构成受控机构;该变速箱中横设有作动杆,该作动杆上设置两组各包括调整旋把、传动组及排齿的控制机构;设置于变速箱盖部的离合旋把透过具有栓孔、孔体及导槽的离合制动片而控制具垂杆的传动组,该离合制动片通过栓孔栓设于变速箱上,其孔体则与离合旋把轴接,其特征在于:第一变速齿轮组为一种间隔式的塔状齿轮,第二变速齿轮组则为一种密合式的塔状齿轮;驱动齿轮组被设置于中隔间,而第一、第二变速齿轮组、两控制机构及两离合制动片均分别被设置于中隔间两侧的左、右隔间里,且仅有第一变速齿轮组直接被驱动齿轮组所带动;两控制机构的传动组上均具有朝上垂伸的垂杆,并分别伸入两离合制动片的导槽内;中隔间处形成一平台,该平台上具有位于两端的槽孔及位于平台中央的栓接部,两栓接部分别与两离合制动片的栓孔栓接,两槽孔则分别与两离合制动片的孔体通过离合旋把而轴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江和
申请(专利权)人:周江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