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出入口的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06110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6 0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隧道出入口的排水结构,属于隧道排水的技术领域,其包括横截沟,所述横截沟朝向隧道较低位置的一侧设置有竖直的筒体,筒体的顶端形成隔断缝,隔断缝顶部的宽度为4‑10厘米,筒体的底端封闭,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排水效果较好的效果。

A drainage structure of tunnel entrance and ex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出入口的排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排水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出入口的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隧道通车后,发现每次下雨都会有大量雨水从出、入口涌入隧道最低处,给隧道运行和管理都带来了安全隐患。目前为了防止道路雨水进入隧道的暗埋段内部,在隧道出、入口处都设有多道横截沟,横截沟盖板的开孔一般都是顺着水流方向,这种布置方式总会有一部分水流沿着盖板越过横截沟进入到隧道内部,造成暴雨天气时,使隧道最低处出现几十米的积水路段,影响隧道交通。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会有一部分水流沿着盖板越过横截沟进入到隧道内部,排水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水效果较好的隧道出入口的排水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隧道出入口的排水结构,包括横截沟,所述横截沟朝向隧道较低位置的一侧设置有竖直的筒体,筒体的顶端形成隔断缝,隔断缝顶部的宽度为4-10厘米,筒体的底端封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流动时,首先被一层横截沟拦截掉一部分水,通过横截沟的雨水到达隔断缝,隔断缝使水流的流经路径出现彻底的隔断,从而对水的拦截效果大大加强,提高了排水效果;同时隔断缝的宽度的设置使隔断缝不会太宽,使隔断缝对车辆行驶的影响较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平行于横截沟长度方向的两侧的顶部竖直向下延伸8-15厘米,然后向下呈扩口状,一直扩到筒体两侧壁之间的距离为35-45厘米时,再竖直向下延伸。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筒体的下部有较大的空间,从而水从隔断缝进入筒体内后,其流动的空间较大,使水在相同的时间内的流动体积较大,从而保证了进入筒体内的水的流动速度,有利于流入筒体内的水能够及时排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平行于横截沟长度方向的侧壁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通风管道,通风管道与筒体的内壁连通,连通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为筒体高度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通风管道的一端向上延伸出地面,通风管道延伸出地面的一端连通有风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机启动,将筒体内的空气抽出,使筒体内的压力低于外界压力,从而筒体能够对流经到隔断缝上方的水产生一定的吸力,使水能够在隔断缝处较易进入筒体,加强了筒体的拦水效果;通风管道与筒体内壁连通位置的高度设置使筒体内能够流动的水位较高,有利于保证筒体的排水量;使得出现超大暴雨等情况,横截沟和筒体内的水位较高,甚至水位超过通风管道与筒体的连通处时,也不易沿着通风管道进入风机内,使风机不易损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内固定连接有挡板,挡板的顶端与筒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挡板正对通风管道与筒体的连通位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沿着筒体的内壁向下流动时,水沿着筒体的内壁流动到挡板远离通风管道的一侧,然后逐渐流动到挡板的底部后,直接落入筒体的底部,挡板对通风管道与筒体的连通处起到了阻挡作用,避免了水直接沿着筒体的内壁进入通风管道,使通风管道不会被水堵塞,从而能够持续向将筒体内的空气排出而使隔断缝处产生持续的吸力。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内固定连接有竖直的加强板,加强板垂直于筒体的长度方向且与筒体平行于横截沟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连接,加强板的顶端低于筒体的顶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板对筒体平行于横截沟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连接起到加强和支撑作用,筒体不易变形,使筒体平行于横截沟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较为稳定,即隔断缝的宽度较为稳定;筒体的的顶端与隧道道路的表面齐平,加强板高度的设置,使加强板的顶端低于在隧道道路的表面,使水流动的过程中,在隔断缝位置处,不会有与隧道道路的表面齐平的实体引导雨水穿过隔断缝,从而保证了隔断缝的完全隔断作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板平行于同一端部的两侧向上逐渐靠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加强板顶部形成两个向下逐渐相互远离的斜面,从而水从隔断缝流下后,到达加强板时,直接沿着加强板顶部的斜面流下,使加强板对水流动的阻力降低,从而使水从隔断缝流下的速度较快,有助于加快排水速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平行于横截沟长度方向的侧壁的相对侧面的顶部开设有引导槽,引导槽从筒体的顶部开始竖直向下延伸。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导槽对水起到引导作用,当水流动到靠近隔断缝的位置并解除到引导槽时,会沿着引导槽直接流入筒体内,使水流入筒体内的过程较为流畅。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顶部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加强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从筒体的顶部经过时,车给筒体平行于横截沟长度方向的侧壁的顶部的压力较大,而加强条使筒体顶部的强度加强,从而筒体的顶部不易被车辆压而出现损坏。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设置筒体、隔断缝,隔断缝使水流的流经路径出现彻底的隔断,从而对水的拦截效果大大加强,提高了排水效果;2.通过设置通风管道、风机,使筒体内的压力低于外界压力,从而筒体能够对流经到隔断缝上方的水产生一定的吸力,使水能够在隔断缝处较易进入筒体,加强了筒体的拦水效果;3.通过设置挡板,避免了水直接沿着筒体的内壁进入通风管道。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横截沟;11、盖板;2、筒体;21、隔断缝;22、挡板;23、加强板;24、引导槽;25、加强条;3、降压组件;31、通风管道;32、风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隧道出入口的排水结构,包括横截沟1,横截沟1上设置盖板11,横截沟1朝向隧道较低位置的一侧设置有竖直的筒体2,筒体2的底端封闭,截水沟与城市排水管道连通,筒体2的底部与城市排水管道连通,筒体2远离横截沟1的一侧也设置横截沟1,筒体2的顶端形成隔断缝21,筒体2设置有降压组件3。隔断缝21使水流的流经路径出现彻底的隔断,从而对水的拦截效果大大加强,降压组件3使筒体2内的压力低于外界压力,从而筒体2能够对流经到隔断缝21上方的水产生一定的吸力,使水能够在隔断缝21处较易进入筒体2,加强了筒体2的拦水效果。参照图2,隔断缝21顶部的宽度为4-10厘米,筒体2平行于横截沟1长度方向的两侧的顶部竖直向下延伸8-15厘米,然后向下呈扩口状,一直扩到筒体2两侧壁之间的距离为35-45厘米时,再竖直向下延伸;筒体2内固定连接有竖直的加强板23,加强板23垂直于筒体2的长度方向且与筒体2平行于横截沟1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连接,加强板23的顶端低于筒体2的顶端,加强板23平行于同一端部的两侧向上逐渐靠近;筒体2平行于横截沟1长度方向的侧壁的相对侧面的顶部开设有引导槽24,引导槽24从筒体2的顶部开始竖直向下延伸。筒体2顶部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加强条25。雨水流动到靠近隔断缝21的位置时,首先流动到引导槽24的位置时,被引导槽24引导向筒体2内流动,筒体2顶部之间没有隧道道路的表面齐平的实体引导雨水穿过隔断缝21,使隔断缝21对雨水起到了完全隔断作用,使筒体2的拦水效果较好。参照图1和2,降压组件3包括通风管道31和风机32,通风管道31固定连接于筒体2平行于横截沟1长度方向的侧壁的外壁,通风管道31位于筒体2外侧的部分水平设置,通风管道31与筒体2的内壁连通,连通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为筒体2高度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通风管道31的一端向上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出入口的排水结构,包括横截沟(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截沟(1)朝向隧道较低位置的一侧设置有竖直的筒体(2),筒体(2)的顶端形成隔断缝(21),隔断缝(21)顶部的宽度为4‑10厘米,筒体(2)的底端封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出入口的排水结构,包括横截沟(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截沟(1)朝向隧道较低位置的一侧设置有竖直的筒体(2),筒体(2)的顶端形成隔断缝(21),隔断缝(21)顶部的宽度为4-10厘米,筒体(2)的底端封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出入口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平行于横截沟(1)长度方向的两侧的顶部竖直向下延伸8-15厘米,然后向下呈扩口状,一直扩到筒体(2)两侧壁之间的距离为35-45厘米时,再竖直向下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出入口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平行于横截沟(1)长度方向的侧壁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通风管道(31),通风管道(31)与筒体(2)的内壁连通,连通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为筒体(2)高度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通风管道(31)的一端向上延伸出地面,通风管道(31)延伸出地面的一端连通有风机(3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出入口的排水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军
申请(专利权)人:警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