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材集成材复合梁或柱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0591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6 05: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竹材集成材复合梁或柱构件,包括“工”字形构件主体,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的材质为竹集成板,还包括防潮薄膜、PVC软管和软质塑胶,所述防潮薄膜包裹在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的外侧表面,所述PVC软管纵横交错在所述防潮薄膜的外侧表面,所述软质塑胶包裹在所述PVC软管的外侧表面,所述PVC软管内装满水,所述防潮薄膜、所述PVC软管和所述软质塑胶为由内到外的包裹顺序。本申请装置具有较强的抗压抗拉性能,且在本装置发生断裂时,能将附于本装置外表面的PVC软管挣破,使得里面的水流出,以示提醒,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A bamboo composite beam or column compon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竹材集成材复合梁或柱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材
,具体涉及一种竹材集成材复合梁或柱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建筑材料中不可或缺的木料一般取材于林木,随着世界区域内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大量森林和林木区的数目被砍伐用于建筑木料,造成水土流失、自然地理生态恶化等灾害性生态破坏。为了寻找数目的替代品,来减少对原生树木的过度砍伐造成的环境破坏。在长期的研究与制作工作中,发现由竹制品制成的复合木材,在经过特殊的工艺加工后,能够得到比纯木梁抗压抗拉性能更好的一种非常韧性的胶合竹复合制品。而且,由于竹复合制品的强度以及快速的再生周期,采用竹质材料来制作建筑业中需求广泛的梁和柱,用于传统木梁和柱的替代方案,显得非常符合当前世界范围内所提倡的低碳环保的要求。但是,在使用竹复合板制作的木梁和柱在使用过程中,虽然抗压和抗拉性能良好,但是在木梁和柱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压裂的情况发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很容易出现伤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竹材集成材复合梁或柱构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竹材集成材复合梁或柱构件,包括“工”字形构件主体,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的材质为竹集成板,还包括防潮薄膜、PVC软管和软质塑胶,所述防潮薄膜包裹在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的外侧表面,所述PVC软管纵横交错在所述防潮薄膜的外侧表面,所述软质塑胶包裹在所述PVC软管的外侧表面,所述PVC软管内装满水,所述防潮薄膜、所述PVC软管和所述软质塑胶为由内到外的包裹顺序。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包括上翼缘、下翼缘、腹板和加强肋,所述腹板竖直放置在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之间,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水平放置,所述加强肋放置在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之间。本专利技术中,所述PVC软管的内部连通。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软质塑胶的厚度为5mm-10mm。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的竹集成板为至少两层的竹集成板。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防潮薄膜为塑胶材质的薄膜,所述防潮薄膜的厚度为0.2mm-0.4mm。本专利技术中,所述PVC软管粘贴在所述防潮薄膜的外侧表面,所述PVC软管粘贴在所述软质塑胶的内侧表面。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本申请装置具有较强的抗压抗拉性能,且在本装置发生断裂时,能将附于本装置外表面的PVC软管挣破,使得里面的水流出,以示提醒,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竹材集成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PVC软管在竹材集成材板上的分布图。图中标号:“工”字形构件主体-1;防潮薄膜-2;PVC软管-3;软质塑胶-4;竹材集成材板-A。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如图1所示,一种竹材集成材复合梁或柱构件,包括“工”字形构件主体1,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1的材质为竹集成板,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1包括上翼缘、下翼缘、腹板和加强肋,所述腹板竖直放置在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之间,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水平放置,所述加强肋放置在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之间。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1的竹集成板为至少两层的竹集成板。如图2和图3所示,还包括防潮薄膜2、PVC软管3和软质塑胶4,所述防潮薄膜2包裹在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1的外侧表面,所述PVC软管3纵横交错在所述防潮薄膜2的外侧表面,所述软质塑胶4包裹在所述PVC软管3的外侧表面,所述PVC软管3内装满水,所述防潮薄膜2、所述PVC软管3和所述软质塑胶4为由内到外的包裹顺序。所述PVC软管3的内部连通。所述软质塑胶4的厚度为5mm-10mm。所述防潮薄膜2为塑胶材质的薄膜,所述防潮薄膜2的厚度为0.2mm-0.4mm。所述PVC软管3粘贴在所述防潮薄膜2的外侧表面,所述PVC软管3粘贴在所述软质塑胶4的内侧表面。实施例1: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1上的所述上翼缘、所述下翼缘、所述腹板和所述加强肋的材质均为竹材集成材板A,竹材集成材板A为两层、三层或更多层的竹集成板粘贴为一体式结构。然后将不同的竹材集成材A板根据不同用途进行分类,然后将不同种类的竹材集成材板A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预处理。所述防潮薄膜2通过胶粘在竹材集成材板A上,当所述防潮薄膜2平整的贴敷在竹材集成板A上后,再将所述PVC软管3按照图3所示,粘贴在所述防潮薄膜2的外表面,待胶干后,再将所述软质塑胶4胶粘再所述PVC软管3的外表面,一层一层的包裹住竹材集成材板A。当不同用途的竹材集成材板A按照上面的步骤处理完成后,则分类为所述上翼缘、所述下翼缘、所述腹板和所述加强肋。将处理完成的各部分按照下面的步骤处理,所述腹板粘贴在所述上翼缘、所述下翼缘之间,所述加强肋粘贴在所述上翼缘、所述下翼缘之间,所述腹板和所述加强肋均竖直放置,所述上翼缘、所述下翼缘均水平放置,所述上翼缘、所述下翼缘、所述腹板和所述加强肋粘贴为一体式结构。这样就得到了本申请装置。实施例2:当使用时,只需要将本装置竖直放置或水平放置,充当建筑行业中的柱和梁,当水平放置时,作为复合梁时,由于屋顶的承重使得复合梁的某一处断裂,这时贴附在本装置表面的所述软质塑胶4和所述PVC软管3将会断裂,这时位于所述PVC软管3内的水将会流出,继而通过破裂的所述软质塑胶4流出,这时就可以提醒人们梁出现了一定的裂缝,需要修复,而且由水流出的源头,可以很准确的找到不平衡的原因,这样有利于梁的维修。所述防潮薄膜2的存在是为了防潮、防虫。所述软质塑胶4的存在是为了防止在安装过程中,所述PVC软管3因为安装环境的恶劣而被划破。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等方案的说明。同时,本申请中所涉及的专利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专利技术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竹材集成材复合梁或柱构件,包括“工”字形构件主体(1),其特征是: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1)的材质为竹集成板,还包括防潮薄膜(2)、PVC软管(3)和软质塑胶(4),所述防潮薄膜(2)包裹在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1)的外侧表面,所述PVC软管(3)纵横交错在所述防潮薄膜(2)的外侧表面,所述软质塑胶(4)包裹在所述PVC软管(3)的外侧表面,所述PVC软管(3)内装满水,所述防潮薄膜(2)、所述PVC软管(3)和所述软质塑胶(4)为由内到外的包裹顺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竹材集成材复合梁或柱构件,包括“工”字形构件主体(1),其特征是: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1)的材质为竹集成板,还包括防潮薄膜(2)、PVC软管(3)和软质塑胶(4),所述防潮薄膜(2)包裹在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1)的外侧表面,所述PVC软管(3)纵横交错在所述防潮薄膜(2)的外侧表面,所述软质塑胶(4)包裹在所述PVC软管(3)的外侧表面,所述PVC软管(3)内装满水,所述防潮薄膜(2)、所述PVC软管(3)和所述软质塑胶(4)为由内到外的包裹顺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竹材集成材复合梁或柱构件,其特征是:所述“工”字形构件主体(1)包括上翼缘、下翼缘、腹板和加强肋,所述腹板竖直放置在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之间,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水平放置,所述加强肋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述光王建良胡珊珊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风河竹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