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0024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5 08:48
具备:电线(10);端子零件(20),其与电线(10)的末端部连接;以及片状部件(30),电线(10)及端子零件(20)中至少供电线(10)沿着配置的部分(23)用缝线(T)缝制到片状部件(30)。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电线(10)单独被拉伸,另外,在电线(10)与片状部件(30)一起被拉伸的情况下,拉伸力分散到电线(10)和片状部件(30),所以能够减小作用于电线(10)的拉伸力。而且,端子零件(20)中至少电线配置部(23)用缝线(T)缝制到片状部件(30),该电线配置部(23)是供电线(10)沿着配置的部分,所以能够防止电线(10)从端子零件(20)脱离。

Wire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线束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具备多条电线的线束,该电线在末端部连接有端子零件。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端子零件收纳于壳体的腔中,与在腔的内部突出设置的矛状部一次卡止,并且利用侧保持体二次卡止而防脱。由此,即使从壳体向外部延伸的电线被强烈地拉伸,端子零件也不容易脱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962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如上述的构成中,当电线被强力拉伸时,有可能电线在中途断裂、或者从端子零件脱离。认为电线越是细径,这样的可能越高。本专利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能够保护电线的线束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具备:电线;端子零件,其与所述电线的末端部连接;以及片状部件,所述电线及所述端子零件中至少所述电线沿着配置的部分缝制到所述片状部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因为电线缝制到片状部件,所以能够防止电线单独地被拉伸,另外,在电线与片状部件一起被拉伸的情况下,拉伸力分散到电线和片状部件,所以能够减小作用于电线的拉伸力。而且,因为端子零件中至少电线沿着配置的部分缝制到片状部件,所以能够防止电线从端子零件脱离。因此,能够保护电线。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线束的末端部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线束的末端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线束的末端部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线束的末端部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壳体及片状部件的卡止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缝有电线及端子零件的状态的片状部件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缝有电线及端子零件的状态的片状部件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端子零件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端子零件的俯视图。图10是示出端子零件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第1分割壳体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第1分割壳体的俯视图。图13是示出第1分割壳体的主视图。图14是示出第1分割壳体的后视图。图15是示出第1分割壳体的侧视图。图16是示出第2分割壳体的立体图。图17是示出第2分割壳体的俯视图。图18是示出第2分割壳体的主视图。图19是示出第2分割壳体的后视图。图20是示出第2分割壳体的侧视图。图21是示出第3分割壳体的立体图。图22是示出第3分割壳体的俯视图。图23是示出第3分割壳体的主视图。图24是示出第3分割壳体的后视图。图25是示出第3分割壳体的侧视图。图26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端子零件的立体图。图27是示出端子零件的俯视图。图28是示出端子零件的侧视图。图29是示出缝制到片状部件的状态的端子零件的剖视图。图30是示出缝制到片状部件的状态的端子零件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29的A-A位置的截面的剖视图。图31是示出实施例3中的端子零件的立体图。图32是示出端子零件的俯视图。图33是示出缝制到片状部件的状态的端子零件的剖视图。图34是示出实施例4中的线束的末端部的立体图。图35是示出壳体的缝纫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36是示出壳体缝制到片状部件的状态的线束的末端部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37是示出壳体缝制到片状部件的状态的线束的末端部的侧视图。图38是缝制到片状部件的状态的第2分割壳体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39是缝制到片状部件的状态的第2分割壳体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38的B-B位置的截面的剖视图。图40是示出实施例5中的壳体缝纫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41是示出壳体缝制到片状部件的状态的线束的末端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42是示出壳体缝制到片状部件的状态的线束的末端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1的C-C位置的截面的剖视图。图43是示出实施例6中的壳体缝纫部的一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44是示出壳体缝制到片状部件的状态的线束的末端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5是示出壳体缝纫部的其他例子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46是示出壳体缝制到片状部件的状态的线束的末端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线束也可以为,多个所述电线及所述端子零件一并缝制到所述片状部件。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多个电线及端子零件一并处理,所以特别是在由于电线细、以及端子零件为小型而难以进行单独处理的情况下有利。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线束也可以为,具有收纳所述端子零件的壳体,所述壳体及所述片状部件具备相互嵌合而卡止的卡止结构。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作用于电线及片状部件的拉伸力被壳体承受,所以能够更加减小作用于电线的拉伸力。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线束也可以为,具有收纳所述端子零件的壳体,所述壳体缝制到所述片状部件。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作用于电线及片状部件的拉伸力被壳体承受,所以能够更加减小作用于电线的拉伸力。<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图25对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的一个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线束作为车辆等的布线而使用。线束具有多条电线10,在各电线10的末端部连接有端子零件20,电线10和端子零件20中至少电线10沿着配置的部分(后面称为电线配置部27)缝制到片状部件30。另外,线束具有收纳端子零件20的壳体40。以下,在各构成部件中,将图2的上侧作为上方、将下侧作为下方、另外将左斜下侧作为前方、将右斜上侧作为后方进行说明。片状部件30由PVC、PP、无纺布等片材形成。片状部件30具有阻燃性及耐磨损性。片状部件30呈大致长方形的片状,具有能够将多个端子零件20及电线10一并缝纫的宽度尺寸。端子零件20及电线10配置并缝制到片状部件30的下表面侧(一个面侧)。电线10具备芯线11和将芯线11包覆的绝缘包覆层12。芯线11是由铜或者铝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绞线或者单芯线。电线10是直径尺寸小的细径电线。端子零件20具备:端子主体部21,其连接未图示的对方侧的端子零件;连接部22,其连接电线10;以及缝纫部(后面称为端子缝纫部23),其缝制到片状部件30(参照图7)。端子主体部21呈方筒状,在内部设置有与未图示的对方侧弹性地接触的弹性接触片24。在端子主体部21设置有卡止接受部25,后述的壳体40的防脱部42从后方卡止于卡止接受部25。卡止接受部25设置于端子主体部21的后端部,并突出设置于端子主体部21的下表面。连接部22与在电线10的末端部露出的芯线11连接。连接部22具有呈悬臂状地向下表面侧延出的一对筒片26。筒片26紧固到在连接部22的下表面侧配置的芯线11。在连接部22的后侧设置有电线配置部27,电线10沿着电线配置部27配置。如图8所示,电线配置部27呈配置电线10的一侧开放的U字状截面(半圆形状截面),并沿着电线10的绝缘包覆层12的外周面。在电线配置部27的中间设置有使后部比前部向配置电线10的一侧错开一级的台阶部28(参照图10)。台阶部28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台阶部28是使电线配置部27的前部和后部在上下方向错开与片状部件30的厚度尺寸相等的尺寸的台阶。电线配置部27中比台阶部28靠后侧的部分为端子缝纫部23。端子缝纫部23与端子主体部21的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在端子缝纫部23中与配置电线1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图7的上侧)配置有片状部件30。缝制到端子缝纫部23的片状部件30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与端子零件20中比台阶部28靠前侧的部分的大致整体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对齐。换句话讲,在片状部件30缝制到端子缝纫部23的状态下,端子零件20的后端部(端子缝纫部23)和前端部(端子主体部21)的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具备:电线;端子零件,其与所述电线的末端部连接;以及片状部件,所述电线及所述端子零件中至少供所述电线沿着配置的部分缝制到所述片状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2.22 JP 2017-0307731.一种线束,具备:电线;端子零件,其与所述电线的末端部连接;以及片状部件,所述电线及所述端子零件中至少供所述电线沿着配置的部分缝制到所述片状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岛亘大森康雄竹内竣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