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9771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5 06: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的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连接器。其中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和接触件,所述绝缘体上设有供接触件插装的接触件插孔,所述接触件的前端具有用于与适配连接器对应的插合部,后端具有供线缆连接的线缆连接部,所述接触件包括弯折接触件,所述弯折接触件为线缆连接部相对于插合部弯折布置的接触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线缆连接部相对于插合部弯折布置的弯折接触件,能够将接触件的出线方向朝向侧边引出,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降低相应接触件的高度,减小空间占用和周向尺寸。

Contacts of connectors and connectors using th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的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的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连接器在很多行业中都有广泛应用,例如伺服电机上用于实现功率电流传输和信号传输的连接器。现有的伺服电机所使用的连接器大多是功率连接器、信号连接器独立布置,使用时分别通过功率连接器和信号连接器实现功率电流和制动信号的输入,两个连接器需要占用较大的安装、操作空间。申请公布号为CN105391231A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公开的一种电动机及用于其的阴型连接器,其中电机的主体上设有由电路基板形成的阳型连接器,对应的阴型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即上述中国专利申请中的连接器外壳)和连接器壳体(即上述中国专利申请中的罩),连接器壳体的一侧设有供线缆引出的出线结构,绝缘体通过侧壁上的卡扣结构固定在连接器壳体内,绝缘体上设有接触件插孔,接触件插孔内设有接触件,接触件通过倒刺状卡扣结构(即上述中国专利申请中的接触件矛形件)和接触件插孔前端设置的前围壁定位在绝缘体上,前围壁形成供相应的插针穿过的引导开口。绝缘体内的接触件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用于固定于绝缘体内的固定部和用于与阳型连接器适配的插合部。插合部由一对接触臂形成,固定部设置在接触臂的后侧,用于与绝缘体上的接触件容纳室适配以实现接触件的径向定位;固定部的后端设有用于压接线缆的芯线筒和绝缘筒,芯线筒和绝缘筒形成压线结构,构成接触件的线缆连接部。上述连接器的接触件包括用于传输功率电流的功率接触件和用于传输控制电流的信号接触件,实现了接触件的集成,但是,由于接触件是沿插拔方向前后延伸,线缆是固定在接触件的后端,因此整个连接器在插拔方向(轴向)上的尺寸较大,所需的安装、操作空间也较大;另外,线缆压接到接触件上以后需要向侧向折弯才能从连接器侧面的出线结构引出,线缆的折弯不仅会进一步增大对空间的需求,还容易导致线缆受损、连接可靠性下降。再者,随着伺服电机使用场合的多样化发展,有时线缆的出线方向需要采用左侧出线,有时却需要采用右侧出线,而现有的连接器由于绝缘体和连接器壳体结构的限制,往往仅能够从固定侧出线,给使用造成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的接触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轴向尺寸较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外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接触件的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连接器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和接触件,所述绝缘体上设有供接触件插装的接触件插孔,所述接触件的前端具有用于与适配连接器对应的插合部,后端具有供线缆连接的线缆连接部,所述接触件包括弯折接触件,所述弯折接触件为线缆连接部相对于插合部弯折布置的接触件。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线缆连接部相对于插合部弯折布置的弯折接触件,能够将接触件的出线方向朝向侧边引出,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降低相应接触件的高度,减小空间占用和周向尺寸。所述弯折接触件的后端部设有压线结构,所述线缆连接部由压线结构形成。有益效果:采用压线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做线。所述线缆连接部与插合部垂直布置。所述弯折接触件在接触件插孔内具有两种安装状态,两种安装状态下接触件的线缆连接部分别朝向绝缘体的相背两侧。有益效果:采用该方案能够灵活设置接触件的安装方向,满足不同需求。所述绝缘体上于接触件插孔的相背两侧分别设有供接触件的线缆连接部卡入的连接部卡槽。有益效果:设置连接部卡槽能够增大爬电距离,隔离相邻线路,提高安全性能。所述连接部卡槽对称布置在接触件插孔的两侧。所述弯折接触件的后部设有倒刺状卡扣结构,所述绝缘体上设有前后延伸的接触件卡槽,接触件卡槽的前端贯穿绝缘体的前端面,后端具有与倒刺状卡扣结构沿前后方向前后挡止配合的挡止壁。有益效果:接触件卡槽采用前端贯穿的结构便于接触件的拆卸维护。所述弯折接触件插孔的前端设有前围壁,前围壁上设有供适配的插针接触件穿过的插针穿孔。所述弯折接触件具有前后延伸的定位体,所述定位体的前端与接触件插孔前端的前围壁沿前后方向挡止配合。有益效果:设置定位体能够保证接触件前后方向的向前定位,避免插头插座分离时插合部随插头运动而与其他结构发生碰撞,进而避免插合部变形,有利于提高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所述定位体的前端具有挡止折边,挡止折边与接触件插孔前端的前围壁沿前后方向挡止配合,所述挡止折边上设有供适配的插针接触件穿过的插针避让孔。有益效果:设置挡止折边能够实现更加可靠的定位。所述挡止折边远离根部的一侧的边缘与接触件后部相应侧的边缘平齐。有益效果:采用该方案便于实现接触件在接触件插孔内的可靠固定,提高定位精度。所述定位体为长条形片状结构,定位体后部于定位体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悬臂,各所述悬臂上均设有向前延伸的接触臂,所述定位体与两只接触臂形成U形结构,所述插合部由接触臂形成。有益效果:采用该结构便于进行冲压操作,有利于降低成本。所述线缆连接部的弯折方向背向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所述连接器包括供绝缘体装配的连接体壳体,连接体壳体的一侧设有供线缆引出的出线口,所述绝缘体在连接器壳体内具有两种装配状态,两种装配状态下绝缘体的两相背侧分别朝向连接壳体上的出线口。有益效果:采用该结构能够与接触件的安装方向配合,实现双向出线,满足不同方向出线的需求。所述出线口倾斜布置在连接体壳体上。本专利技术中连接器的接触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连接器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的前端具有用于与适配连接器对应的插合部,后端具有供线缆连接的线缆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包括弯折接触件,所述弯折接触件为线缆连接部相对于插合部弯折布置的接触件。所述弯折接触件的后端部设有压线结构,所述线缆连接部由压线结构形成。所述线缆连接部与插合部垂直布置。所述弯折接触件具有前后延伸的定位体,所述定位体的前端与接触件插孔前端的前围壁沿前后方向挡止配合。所述定位体的前端具有挡止折边,挡止折边用于与接触件插孔前端的前围壁沿前后方向挡止配合,所述挡止折边上设有供适配的插针接触件穿过的插针避让孔。所述挡止折边远离根部的一侧的边缘与接触件后部相应侧的边缘平齐。所述定位体为长条形片状结构,定位体后部于定位体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悬臂,各所述悬臂上均设有向前延伸的接触臂,所述定位体与两只接触臂形成U形结构,所述插合部由接触臂形成。所述线缆连接部的弯折方向背向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连接器的主视图;图3是图2中连接器的剖视图;图4是装配有接触件的绝缘体的主视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图6是图4的侧视图;图7是接触件的立体图一;图8是接触件的立体图二;图9是连接器反向出线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组成部分的名称为:10-连接器壳体,11-密封垫,12-出线口,20-绝缘体,21-固定卡槽,22-接触件插孔,23-前围壁,24-插针穿孔,25-接触件卡槽,26-连接部卡槽,30-接触件,31-功率接触件,32-信号接触件,33-定位体,34-悬臂,35-接触臂,36-压线结构,37-挡止折边,38-插针避让孔,39-倒刺状卡扣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中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至图9所示,是一种用于伺服电机的电源输入和信号输入的可正反出线的连接器,包括设有出线口12的连接器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和接触件,所述绝缘体上设有供接触件插装的接触件插孔,所述接触件的前端具有用于与适配连接器对应的插合部,后端具有供线缆连接的线缆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包括弯折接触件,所述弯折接触件为线缆连接部相对于插合部弯折布置的接触件。

【技术特征摘要】
1.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和接触件,所述绝缘体上设有供接触件插装的接触件插孔,所述接触件的前端具有用于与适配连接器对应的插合部,后端具有供线缆连接的线缆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包括弯折接触件,所述弯折接触件为线缆连接部相对于插合部弯折布置的接触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接触件的后端部设有压线结构,所述线缆连接部由压线结构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部与插合部垂直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接触件在接触件插孔内具有两种安装状态,两种安装状态下接触件的线缆连接部分别朝向绝缘体的相背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上于接触件插孔的相背两侧分别设有供接触件的线缆连接部卡入的连接部卡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海深曹兴杨国刚崔艳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