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师龙专利>正文

一种演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69900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演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其主要特征在于:它由酒精灯(1)、装有碳酸氢铵固体(2)和白色硫酸铜固体(5)的内有凹槽的试管(3)、带铁夹的铁架台(4)、单孔橡皮塞(6)、导气管(7)、第一乳胶管(8)、装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的小漏斗(10)、带弹簧夹(11)的第二乳胶管(12)、T形管(13)、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14)组成。课本实验装置有缺陷:不环保;产物无法一一检验出来,缺乏说服力;不适用于学生做分组实验。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克服课本装置的缺陷,安全环保,能检验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三种产物。

An experimental device for demonstrating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mmonium bicarbon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演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一、
本技术属化学领域,涉及一种化学实验装置,具体的是用于演示初中化学课本上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实验。二、
技术介绍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的九年级化学课本第三页给碳酸氢铵固体加热的实验,课本上这样演示:在蒸发皿中放适量碳酸氢铵固体,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课本上这样做实验存在缺陷:加热后产生水蒸气、氨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其中氨气会散发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伤害实验者和学生;产物无法一一检验出来,缺乏说服力;不适合学生做分组实验等。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演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本技术不仅适用于教师做演示实验,还适用于学生做分组实验、且安全环保;能检验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后的全部产物。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的:一种演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其主要特征在于:它由酒精灯(1)、装有碳酸氢铵固体(2)和白色硫酸铜固体(5)的内有凹槽的试管(3)、带铁夹的铁架台(4)、单孔橡皮塞(6)、导气管(7)、第一乳胶管(8)、装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的小漏斗(10)、带弹簧夹(11)的第二乳胶管(12)、T形管(13)、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14)组成。在靠近试管(3)口的地方有一凹槽,白色硫酸铜固体(5)放在凹槽处,碳酸氢铵固体放在试管(3)底部,用带导气管(7)的单孔橡皮塞(6)塞紧试管(3)口。装有碳酸氢铵固体(2)和白色硫酸铜固体(5)的内有凹槽的试管(3)固定在带铁夹的铁架台(4)上。第一乳胶管(8)连接单孔橡皮塞(6)外端的导气管(7)和T形管(13)的侧管。带弹簧夹(11)的第二乳胶管(12)连接装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的小漏斗(10)下端管口和T形管(13)的上端管口。T形管(13)的下端管口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14)中。实验过程: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适量的碳酸氢铵固体(2)放置在试管(3)的底部,把适量白色硫酸铜固体(5)放在靠近试管(3)口的凹槽中。将导气管(7)插在单孔橡皮塞(6)上,用带导气管(7)的单孔橡皮塞(6)塞紧试管(3)口。把装有碳酸氢铵固体(2)和白色硫酸铜固体(5)的内有凹槽的试管(3)固定在带铁夹的铁架台(4)上,试管(3)口略向下倾斜。用第一乳胶管(8)连接单孔橡皮塞(6)外端的导气管(7)和T形管(13)的侧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装进小漏斗(10)中,用带弹簧夹(11)的第二乳胶管(12)连接装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的小漏斗(10)下端管口和T形管(13)的上端管口。在烧杯(14)中装澄清石灰水,把T形管(13)的下端管口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14)中,实验时,打开弹簧夹(11),先用酒精灯(1)外焰给试管(3)底部预热,后将酒精灯(1)外焰固定在放有碳酸氢铵固体(2)的部位加热。这时可以看到,碳酸氢铵固体不断减少、白色硫酸铜固体逐渐变蓝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变蓝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现象,当观察到以上现象后夹紧弹簧夹(11),让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防止氨气泄露在空气中污染空气。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碳酸氢铵受热后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水、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水流到靠近试管口的凹槽中与白色硫酸铜固体接触发生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生成的氨气从T形管(13)的上端管口出来与小漏斗(10)中的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接触,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而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二氧化碳气体从T形管(13)的下端管口出来与澄清石灰水接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三种生成物分别得到检验。以上现象充分证明,碳酸氢铵固体受热时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装置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能分别检验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三种生成物,说服力强;安全、环保无污染。通用性强,既适用教师做演示实验,又适用学生做分组实验。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图。图中的标识分别表示:(1)酒精灯(2)碳酸氢铵固体(3)内有凹槽的试管(4)带铁夹的铁架台(5)白色硫酸铜固体(6)单孔橡皮塞(7)导气管(8)第一乳胶管(9)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10)小漏斗(11)弹簧夹(12)第二乳胶管(13)T形管(14)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演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其主要特征在于:它由酒精灯(1)、装有碳酸氢铵固体(2)和白色硫酸铜固体(5)的内有凹槽的试管(3)、带铁夹的铁架台(4)、单孔橡皮塞(6)、导气管(7)、第一乳胶管(8)、装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的小漏斗(10)、带弹簧夹(11)的第二乳胶管(12)、T形管(13)、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14)组成。在靠近试管(3)口的地方有一凹槽,白色硫酸铜固体(5)放在凹槽处,碳酸氢铵固体放在试管(3)底部,用带导气管(7)的单孔橡皮塞(6)塞紧试管(3)口。装有碳酸氢铵固体(2)和白色硫酸铜固体(5)的内有凹槽的试管(3)固定在带铁夹的铁架台(4)上。第一乳胶管(8)连接单孔橡皮塞(6)外端的导气管(7)和T形管(13)的侧管。带弹簧夹(11)的第二乳胶管(12)连接装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的小漏斗(10)下端管口和T形管(13)的上端管口。T形管(13)的下端管口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14)中。本技术的使用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适量的碳酸氢铵固体(2)放置在试管(3)的底部,把适量白色硫酸铜固体(5)放在靠近试管(3)口的凹槽中。将导气管(7)插在单孔橡皮塞(6)上,用带导气管(7)的单孔橡皮塞(6)塞紧试管(3)口。把装有碳酸氢铵固体(2)和白色硫酸铜固体(5)的内有凹槽的试管(3)固定在带铁夹的铁架台(4)上,试管(3)口略向下倾斜。用第一乳胶管(8)连接单孔橡皮塞(6)外端的导气管(7)和T形管(13)的侧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装进小漏斗(10)中,用带弹簧夹(11)的第二乳胶管(12)连接装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的小漏斗(10)下端管口和T形管(13)的上端管口。在烧杯(14)中装澄清石灰水,把T形管(13)的下端管口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14)中,实验时,打开弹簧夹(11),先用酒精灯(1)外焰给试管(3)底部预热,后将酒精灯(1)外焰固定在放有碳酸氢铵固体(2)的部位加热。这时可以看到,碳酸氢铵固体不断减少、白色硫酸铜固体逐渐变蓝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变蓝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现象,当观察到以上现象后夹紧弹簧夹(11),让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防止氨气泄露在空气中污染空气。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碳酸氢铵受热后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水、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水流到靠近试管口的凹槽中与白色硫酸铜固体接触发生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生成的氨气从T形管(13)的上端管口出来与小漏斗(10)中的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接触,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而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二氧化碳气体从T形管(13)的下端管口出来与澄清石灰水接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三种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演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其主要特征在于:它由酒精灯(1)、装有碳酸氢铵固体(2)和白色硫酸铜固体(5)的内有凹槽的试管(3)、带铁夹的铁架台(4)、单孔橡皮塞(6)、导气管(7)、第一乳胶管(8)、装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的小漏斗(10)、带弹簧夹(11)的第二乳胶管(12)、T形管(13)、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14)组成,装有碳酸氢铵固体(2)和白色硫酸铜固体(5)的内有凹槽的试管(3)固定在带铁夹的铁架台(4)上,试管(3)口略向下倾斜,带导气管(7)的单孔橡皮塞(6)塞紧内有凹槽的试管(3)口,第一乳胶管(8)连接单孔橡皮塞(6)外端的导气管(7)和T形管(13)的侧管,带弹簧夹(11)的第二乳胶管(12)连接装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的小漏斗(10)下端管口和T形管(13)的上端管口,T形管(13)的下端管口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14)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演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其主要特征在于:它由酒精灯(1)、装有碳酸氢铵固体(2)和白色硫酸铜固体(5)的内有凹槽的试管(3)、带铁夹的铁架台(4)、单孔橡皮塞(6)、导气管(7)、第一乳胶管(8)、装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9)的小漏斗(10)、带弹簧夹(11)的第二乳胶管(12)、T形管(13)、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14)组成,装有碳酸氢铵固体(2)和白色硫酸铜固体(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师龙
申请(专利权)人:林师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