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并联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5222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0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源并联电路,包括若干个单向导通模块;若干个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共接并与负载电路相连;单向导通模块包括:电源单元和单向导通单元;电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入端相连,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出端为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单向导通单元,将电源的电流直接流入负载,电源与电源之间不会形成回路,防止了电源间的回流现象,防止电源烧毁等现象,保证电源并联电路的正常工作。

Power supply parallel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并联电路
本技术涉及并联电路
,尤其涉及电源并联电路。
技术介绍
现在电路使用中常常需要将两个或多个电源并联使用,在电源并联使用时,或一个电源正常使用时第二个电源的输出端突然并入到低一个电源的输出端,两个电源的环路不稳定,第一个电源的电流会流向第二个电源,第二个电源的电流也会流入第一个电源,电源回路之间会出现环流现象,第二个电源会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进而影响第一个电源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电源并联电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源并联时由于电源之间环流现象导致电源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电源并联电路,包括若干个单向导通模块;所述若干个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共接并与负载电路相连;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包括:电源单元和单向导通单元;所述电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相连。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向导通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出端相连。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向导通单元包括第一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和源极共接并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入端相连。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向导通单元包括导通子单元和阻抗子单元;所述导通子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导通子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阻抗子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阻抗子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共接并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导通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阻抗子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通子单元包括第二场效应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共接并与所述导通子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导通子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共接并与所述导通子单元的输出端相连。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抗子单元包括第三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共接并与所述阻抗子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栅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共接,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共接并与所述阻抗子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阻抗子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相连。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向导通模块还包括故障检测单元,所述故障检测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单元的信号端相连,所述故障检测单元的输出端输出电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故障检测单元包括分压子单元和电压检测子单元;所述分压子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故障检测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分压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压检测子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电压检测子单元的输出端输出电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压子单元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共接并与所述分压子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分压子单元的输出端相连。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压检测子单元包括三极管和第三电阻,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电压检测子单元输入端相连,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共接并与所述电压检测子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外接直流电。本技术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利用单向导通单元,将电源的电流直接流入负载,在并联的电源电路中,电源与电源之间不会形成回路,防止了电源间的回流现象,防止电源烧毁等现象,保证电源并联电路的正常工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源并联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单向导通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单向导通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单向导通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三;图5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源并联电路的结构示意图二;图6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故障检测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方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方案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方案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方案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方案保护的范围。本方案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以及其他任何变形,是指“包括但不限于”,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此外,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地描述: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源并联电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源并联电路,包括若干个单向导通模块100;所述若干个单向导通模块100的输出端共接并与负载电路相连。所述单向导通模块100包括:电源单元110和单向导通单元120;所述电源单元110的输出端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120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单向导通单元120的输出端与所述单向导通模块100的输出端相连。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源单元110输出的电流,经过单向导通单元120,直接流入负载,不会流入其他的电源单元,防止各个电源单元之间形成回路,避免回流现象发生,保证了电源的正常工作。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源单元110包括开关电源。在一个实施例中,单向导通模块100为两个。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单向导通单元120包括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120的输入端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120的输出端相连。在具体应用中,第一二极管D1只能单向导通,保证电流只能从电源单元流入负载中。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单向导通单元120包括第一场效应晶体管Q1,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和源极共接并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120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120的输入端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场效应晶体管Q1的漏极形成的单向导通单元120的输入端,第一场效应晶体管Q1的栅极和源极共接形成的单向导通单元120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晶体管Q1起到输入端与输出端单向导通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压降二极管。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场效应晶体管Q1为PMOS管或NMOS管。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单向导通单元120包括导通子单元121和阻抗子单元122;所述导通子单元121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120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导通子单元121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阻抗子单元12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电源并联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单向导通模块;所述若干个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共接并与负载电路相连;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包括:电源单元和单向导通单元;所述电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源并联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单向导通模块;所述若干个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共接并与负载电路相连;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包括:电源单元和单向导通单元;所述电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并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出端相连。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并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包括第一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和源极共接并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入端相连。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并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包括导通子单元和阻抗子单元;所述导通子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导通子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阻抗子单元的输出端和所述阻抗子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共接并与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导通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阻抗子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相连。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并联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子单元包括第二场效应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共接与所述导通子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导通子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共接并与所述导通子单元的输出端相连。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并联电路,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东升苏宁焕陈海飞郭敏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科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