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4988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0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所述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灯条,还包括反光结构,所述灯条上设置有若干个LED灯,所述反光结构设置于所述LED灯的出光路径上,所述反光结构将所述LED灯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侧光式背光模组,首先,将光线入射至导光板之前进行反射,反射光射入导光板,使得灯条非必须设置在正对导光板入光面的一侧,因此背光模组的厚度不再受灯条封装厚度的限制,导光板的厚度可以实现超薄,其次,通过在灯条的前端设置透镜,LED灯出光经透镜整形后射出,可以增大入射在导光板上光斑的有效面积,进而可以节约LED灯的使用数量。

Sid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模组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现阶段,侧光式显示器由于其轻薄的特性,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对于一些追求超薄显示的消费者来讲,仍需求更薄的显示方式。侧光式背光模组是指光源发出的光从导光板侧边射入导光板,经导光板导光后为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光源和一些相关的结构需要设置在导光板的侧边,现阶段制约侧光显示薄厚的原因在于导光板的尺度,目前的封装方式要求导光板的厚度要厚于灯条封装的厚度,受灯条封装厚度的限制,导光板的厚度无法做到太薄,制约了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发展。此外,由于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光源和一些相关的结构需要设置在导光板的侧边,因此,占用了较大的非显示区域,不利于窄边框和全面屏的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厚度受灯条封装厚度的限制,导致无法做到超薄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灯条,还包括反光结构,所述灯条上设置有若干个LED灯,所述反光结构设置于所述LED灯的出光路径上,所述反光结构将所述LED灯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进一步的,还包括透镜,所述透镜设置在所述灯条的出光前端,用于将LED灯出光进行整形,所述反光结构将所述透镜透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进一步的,所述透镜具有多个,分别与所述LED灯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反光结构为曲面反光罩,该曲面反光罩的内凹面为其反光面。进一步的,所述透镜为准直透镜。进一步的,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下侧面。进一步的,所述灯条、反光结构以及入光面在长轴方向相互平行。进一步的,相邻两LED灯之间的距离为30mm~40mm。本技术同时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和支撑在所述显示屏下方的底座,还包括前面任一条所记载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述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方,所述底座内具有容纳腔,所述灯条和反光结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进一步的,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为近端,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端为远端,所述灯条设置在远端,所述反光结构设置在近端,所述灯条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反光结构,所述底座与所述显示屏相贴合的一面上开设有出光口,所述出光口位于所述反光结构的反射光线路径上,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与所述出光口相对准。进一步的,所述近端和远端的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平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的侧光式背光模组,首先,将光线入射至导光板之前进行反射,反射光射入导光板,使得灯条非必须设置在正对导光板入光面的一侧,因此背光模组的厚度不再受灯条封装厚度的限制,导光板的厚度可以实现超薄,其次,通过在灯条的前端设置透镜,LED灯出光经透镜整形后射出,可以增大入射在导光板上光斑的有效面积,进而可以节约LED灯的使用数量。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所提出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的一种实施例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所提出的显示装置的一种实施例原理图;图3是图2中底座的内部结构透视图;图4是图3的侧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侧光式背光模组是指光源发出的光从导光板侧边射入导光板,经导光板导光后为电子装置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目前导光板的厚度受灯条封装厚度的限制导致无法实现超薄,基于此,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参见图1所示,该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1和灯条12,还包括反光结构13,灯条12上设置有若干个LED灯14,反光结构13设置于LED灯14的出光路径上,反光结构13将LED灯发出的光反射至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a上,由于本背光模组为侧光式,因此入光面11a位于导光板11的侧面。本实施例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不再将LED灯发出的光从导光板的一侧直射入导光板,而是将光线在入射至导光板之前经过一次反射,反射光射入导光板,使得灯条非必须设置在正对导光板入光面的一侧,因此背光模组的厚度不再受灯条封装厚度的限制,导光板的厚度可以实现理论上的超薄。由于灯条非必须设置在正对导光板入光面的一侧,不再占用非显示区域,可以实现窄边框和全面屏。目前的LED灯直接朝向导光板的入光面照射,由于LED灯发出的光是发散的,其照射在入光面上形成较大的光斑,能量不集中,只有中心很小区域的光斑有效,因此需要设置足够多的LED灯,才能满足背光亮度需求,为了解决该问题,本侧光式背光模组还包括透镜15,透镜15设置在灯条12的出光前端,用于将LED灯14出光进行整形,将发散的LED灯光向中心方向折射,并且经过透镜15折射透出的光线照射在反光结构13上,由反光结构13将透镜15透出的光反射至导光板11的入光面上。光线经过透镜15的整形后,能量更加集中,形成的有效光斑大,可以节约LED灯的使用数量,相邻两LED灯之间的距离为30mm~40mm,与目前相邻LED灯之间10mm的间距相比,其使用数量可减少三倍以上。为了能够更好的起到对LED灯光线的汇聚效果,优选在本实施例中透镜15具有多个,分别与LED灯14一一对应设置,且LED灯14设置在透镜15的光轴上。如图1所示,反光结构13为曲面反光罩,该曲面反光罩的内凹面为其反光面。曲面反光罩由若干个切面构成,图1中所示为透镜透射的各边沿光线以及中心光线,各光线经过曲面反光罩上的各个小切面的反射后照射在导光板入光面上,进行导光。通过调节构成曲面反光罩的各个切面,可以将入射在反光结构13上的光线全部反射至入光面11a上。曲面反光罩同时对光线具有压缩效果,其将入射光线尺度进行压缩,保证大尺度光线能够射入到超薄导光板。优选透镜15为准直透镜,灯条12发出的光经过准直透镜后以平行光线输出。平行的入射光线有利于更加方便设计曲面反光罩,能够将光线全部反射至入光面上。由于灯条非必须设置在正对导光板入光面的一侧,优选入光面11a位于导光板11的下侧面。可以将灯条12、反光结构13等设置在显示装置的底座内,能够充分利用底座内部空间,且显示装置的外形美观不突兀,入光面11a也可以位于导光板11的上侧面,在显示装置的上端部向后延伸形成一挂接部,用于挂接固定该显示装置,可以将灯条12、反光结构13等设置在显示装置的挂接部内。灯条12、反光结构13以及入光面11a在长轴方向相互平行,可以保证光线平行射入在入光面11a上。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2-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灯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光结构,所述灯条上设置有若干个LED灯,所述反光结构设置于所述LED灯的出光路径上,所述反光结构将所述LED灯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灯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光结构,所述灯条上设置有若干个LED灯,所述反光结构设置于所述LED灯的出光路径上,所述反光结构将所述LED灯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镜,所述透镜设置在所述灯条的出光前端,用于将LED灯出光进行整形,所述反光结构将所述透镜透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具有多个,分别与所述LED灯一一对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结构为曲面反光罩,该曲面反光罩的内凹面为其反光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为准直透镜。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平张志睿翟玉帅高上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