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纳米脂质体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4684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0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纳米脂质体及其应用。所述的复合纳米脂质体中包括:大豆卵磷脂、叶酸修饰的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胆固醇、光敏剂、化疗药和过氧化氢酶。该系统利用脂质体作为纳米载药系统,改善了药物的溶解度,降低了毒副作用,增加了对肿瘤部位的靶向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光敏剂与抗癌药包裹在一起,通过细胞和活体抗肿瘤实验发现两种药物有很好的协同治疗效果;此外,负载过氧化氢酶,缓解了因光动力治疗而导致的肿瘤缺氧,增强了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且,使用叶酸修饰的磷脂,实现对肿瘤的主动靶向,大大增强了抑瘤效果。

A Composite Nano-Liposome and Its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纳米脂质体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化疗与光动力协同治疗,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多机制协同抗肿瘤活性的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应用。技术背景癌症仍是世界上难以攻克的难题,目前癌症的主要临床治疗手段之一的化疗和放疗。化疗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癌症治疗中仍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阿霉素是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但由于阿霉素在肿瘤部位的富集能力差、对心脏严重的毒副作用和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限制了治疗的效果。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作为新兴的癌症治疗的手段之一,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肿瘤的抑制作用。BODIPY类和菁染料类光敏剂具有许多特殊的理化性质,如:较大的摩尔消光系数和荧光量子产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并且通常还具有较好的光毒性和暗毒性。但此类化合物常常存在水溶性差,吸收率低,在病灶部位的富集量少,肿瘤内部缺氧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效果。因此,借助于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实现药物的病灶部位靶向递送、实现时间可控的药物释放是增加药物治疗功效,降低毒副作用的有效手段。因此,构建一种多功能的载药系统,探索多机制抗肿瘤物质的协同传递与应用,对肿瘤新型疗法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脂质体是由两亲性物质磷脂和其他两性化合物如胆固醇等分散到水相时形成的多层囊泡,自组装成脂质双分子层,疏水的尾部处于膜的中间,亲水的头部在内外表面层,形成亲水核心。囊泡内部为水相,通常作为包裹水溶性药物的场所;磷脂双分子层为疏水层,通常用于包裹脂溶性物质。脂质体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如降低药物对非病灶部位的毒副作用、有效的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增加药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实现药物的有效控制释放、具有很好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基于此,以脂质体为主体,将不同类型的抗肿瘤分子进行协同传递与应用,是极有潜力的协同治疗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即在于构建一种以脂质体作为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将光动力治疗与传统的化疗联合在一起,并结合其它多种有效因素,达到增强协同抑制肿瘤的目的。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一种复合纳米脂质体,所述复合纳米脂质体中包括:大豆卵磷脂(SPC)、叶酸修饰的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FA-DSPE-mPEG2k)、胆固醇、光敏剂、化疗药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复合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①将原料混合物溶于溶剂中,配制成质量浓度为3~10mg/ml的溶液;所述的原料混合物使大豆卵磷脂(SPC)、叶酸修饰的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FA-DSPE-mPEG2k)、胆固醇、光敏剂和化疗药按照质量比80:10-20:10-20:0.5-5:1-10的混合物;所述的溶剂选自氯仿、乙醇或甲醇;②将步骤①所得溶液中的溶剂蒸出,并干燥;然后加入磷酸缓冲溶液,反复冻融3次;③将步骤②的溶液匀质后过聚碳酸酯膜;④向步骤③所得产物中加入过氧化氢酶,超声,过滤膜,得复合纳米脂质体。本专利技术的设计基于利用脂质体作为纳米载药系统,负载上光敏剂和化疗药,实现化疗与光动力治疗的协同抗肿瘤治疗。此外,辅以叶酸修饰的连接聚乙二醇的磷脂(FA-DSPE-mPEG2k),大大增强了对肿瘤的靶向性以及长循环作用,实现了药物的控制释放。进一步地,用脂质体包裹了过氧化氢酶,有效的缓解了肿瘤缺氧,提高了光动力治疗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纳米脂质体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①粒径均匀、分布均一、稳定性好,光敏剂的吸收和发射波长在近红外区域(600-900纳米)。②可用于细胞荧光成像。③可见光及近红外波长的光照射时,可产生单线态氧并可用于肿瘤细胞的杀伤,是用于光动力治疗的理想光敏剂。④复合纳米脂质体包裹了过氧化氢酶,有效的避免了因肿瘤缺氧而导致的光动力治疗效果降低,提高治疗效果。⑤复合纳米脂质体由叶酸修饰,大大增加了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累积,减弱了对正常部位的毒副作用,实现了对肿瘤部位的主动和被动靶向(EPR效应)的双靶向的治疗效果。⑥将光动力治疗与传统的化疗联合并加强,实现优异的协同治疗肿瘤的作用。因此,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本专利技术复合纳米脂质体在制备肿瘤标记和治疗药物中的应用。尤其是用于光动力治疗和化疗治疗的复合治疗制剂。并尤其适用于恶性乳腺肿瘤。附图说明图1是FA-L@MD@CAT的基本表征和细胞毒性结果图;其中,(a)图是FA-L@MD@CAT的透射电镜成像,比例尺,200nm;(b)图是经动态光散射测定的FA-L@MD@CAT的粒径分布图;(c)图是L@D、L@M及L@MD对MCF7细胞暗毒性测试结果;(d)图是L@D、L@M及L@MD对MCF7细胞光毒性测试结果;(e)图FA-L@MD@CAT与L@MD@CAT分别在正常细胞(COS7)和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性实验;(f)图FA-L@MD@CAT和FA-L@MD@BSA在低氧下(2%氧气含量)的对MCF7细胞毒性实验。上述所涉及的细胞毒性实验,均为6个重复组取平均值,误差为其方差,光照条件为,波长:660nm,光照强度:40mW,光照时间:20min。图2是老鼠体内光动力-化疗联合抗肿瘤实验结果图;其中,(a)老鼠肿瘤治疗实验设计的时间轴;(b)是治疗结束后,不同治疗组老鼠肿瘤图。其中,A为PBS,B为PBS(L+),C为L@CAT(L+),D为L@D,E为L@M,F为L@M(L+),G为L@MD(L+),M为FA-L@MD@BSA(L+),N为FA-L@MD@CAT(L+);(c)是不同治疗组荷4T1肿瘤小鼠肿瘤生长曲线图;(d)是18天内不同治疗组荷瘤老鼠体重变化图。图3是L@BP的基本表征和细胞毒性结果图;其中,(a)图是L@BP的透射电镜成像,比例尺,200nm;(b)图是经动态光散射测定的L@BP的粒径分布图;(c)图是L@B、L@P及L@BP在甲醇中吸收图;(d)图是Liposome、L@B、L@P及L@BP对MCF7细胞光毒性测试结果;(e)图是Liposome、L@B、L@P及L@BP对COS7细胞光毒性测试结果;(f)图是Liposome、L@B、L@P及L@BP对4T1细胞光毒性测试结果。上述所涉及的细胞毒性实验,均为6个重复组取平均值,误差为其方差,光照条件为,波长:660nm,光照强度:10mW,光照时间:10min。图4是老鼠体内光动力-化疗联合抗肿瘤实验结果图;其中,(a)是不同治疗组荷4T1肿瘤小鼠肿瘤生长曲线图;(b)是18天内不同治疗组荷瘤老鼠体重变化图;(c)是治疗结束后,不同治疗组老鼠肿瘤图。其中,A为PBS,B为PBS+NIR,C为Liposome+NIR,D为L@P,E为L@B,F为L@B+NIR,G为L@BP,H为L@BP+NIR,I为FreeBr;J为FreeBr+NIR。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纳米脂质体,其包括:大豆卵磷脂(SPC)、叶酸修饰的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FA-DSPE-mPEG2k)、胆固醇、光敏剂、化疗药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具体的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的光敏剂为式I的化合物(MBDP):该光敏剂,即化合物MBDP与文献DyesPigm.20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纳米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纳米脂质体中包括:大豆卵磷脂、叶酸修饰的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胆固醇、光敏剂、化疗药和过氧化氢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纳米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纳米脂质体中包括:大豆卵磷脂、叶酸修饰的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胆固醇、光敏剂、化疗药和过氧化氢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纳米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敏剂为式I或式II的化合物:通式II中,X是氢、氯或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纳米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化疗药为盐酸阿霉素或紫杉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纳米脂质体,其特征在于,通过薄膜分散-冻融-挤压相结合的方法制备,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①将原料混合物溶于溶剂中,配制成质量浓度为3~10mg/ml的溶液;所述的原料混合物使大豆卵磷脂、叶酸修饰的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胆固醇、光敏剂和化疗药按照质量比80:10-20:10-20:0.5-5:1-10的混合物;所述的溶剂选自氯仿、乙醇或甲醇;②将步骤①所得溶液中的溶剂蒸出,并干燥;然后加入磷酸缓冲溶液,反复冻融3次;③将步骤②的溶液匀质后过聚碳酸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孝军史超樊江莉李明乐黄海桥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