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震装置及具有其的婴儿手推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37438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避震装置及具有其的婴儿手推车,其通过在婴儿手推车的后支撑管与后脚管之间的连接部分设置了避震装置,当婴儿手推车在不平坦的路面行走的过程中,装于后脚管的后轮产生的震动经后支撑管传递到车体支管前,所述避震装置先接收震动力,避震装置的上调节套会相对下调节套做轴向移动,移动过程中上调节套会从上往下压迫压簧使所述压簧伸缩,从而对后脚管传递给车体支管的震动进行缓冲,进而有效提高婴儿承坐的舒适性。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多挡可调,可根据路面的不平坦度调节不同挡位达到较佳的避震效果。

A shock absorber and a baby trolley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避震装置及具有其的婴儿手推车
本技术涉及婴儿车产品
,特别涉及一种避震装置及具有其的手推车。
技术介绍
婴儿推车是婴儿的运载工具,需要有人协助推着或者拉着才能走的车子,一般婴儿车在户外的使用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而路面有时平坦有时颠簸,传统的婴儿车会在坐垫内加设泡棉或者树脂棉等具有弹性的物质,来增加婴儿乘坐时的舒适性,然而当遇到较不平坦的路面时,传统的避震设置已经无法为婴儿提供足够的舒适性,一般而言,婴儿推车中,可安装承载座的车体支管为主要的承重部件,车体支管承受的负荷大部分通过后支撑管传递给后脚管(应当说明的是,成对的后支撑管的上端与相应的车体支管铰接,下端相应的后脚管铰接),而婴儿推车运动时,装于后脚管的后轮产生的震动也会经后支撑管传递到车体支管,因而,如能对后支撑管传递给车体支管的震动进行缓冲,将能有效提高婴儿承坐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避震装置及具有其的手推车,旨在解决婴儿手推车行走在较不平坦的路面时因后支撑管传递给车体支管的震动过大而导致婴儿手推车无法给婴儿提供足够的舒适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避震装置,包括上管和下管,上管的上端与后支撑管的下端连接,下管的上部活动套装于上管并可相对上管轴向移动,下管的下部与后脚管铰接,上管设有上调节套,上调节套的内周壁和上管或者后支撑管的外周壁形成容纳腔,上管套装有压簧,压簧的上端伸入容纳腔并与后支撑管或者上调节套相抵,压簧的下端与下管相抵,下管可活动套设有下调节套,下管设有向外延伸以支撑下调节套的挡部,上管相对下管轴向移动并使压簧伸缩的过程中,所述下调节套和下调节套在相抵和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婴儿手推车,包括成对的后支撑管以及避震装置,所述后支撑管的上端与车体支管铰接,下端与避震装置的连接,所述避震装置为上述避震装置。本技术技术方案在婴儿手推车的后支撑管与后脚管之间的连接部分设置了避震装置,当婴儿手推车在不平坦的路面行走的过程中,装于后脚管的后轮产生的震动经后支撑管传递到车体支管前,所述避震装置先接收震动力,避震装置的上调节套会相对下调节套做轴向移动,移动过程中上调节套会从上往下压迫压簧使所述压簧伸缩,从而对后脚管传递给车体支管的震动进行缓冲,进而有效提高婴儿承坐的舒适性。另外,本专利技术多挡可调,可根据路面的不平坦度调节不同挡位达到较佳的避震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婴儿手推车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避震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避震装置的剖视图;图4为避震装置的爆炸图;图5为上管的正视图;图6为下调节套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至5所示,一种避震装置,包括上管11和下管12,上管11的上端与后支撑管101的下端连接,下管12的上部活动套装于上管11并可相对上管11轴向移动,下管12的下部与后脚管102铰接,上管11设有上调节套13,上调节套13的内周壁和上管11或者后支撑管101的外周壁形成容纳腔104,上管11套装有压簧21,压簧21的上端伸入容纳腔104并与后支撑管101或者上调节套13相抵,压簧21的下端与下管12相抵,下管12可活动套设有下调节套15,下管12设有向外延伸以支撑下调节套15的挡部105,上管11相对下管12轴向移动并使压簧21伸缩的过程中,所述上调节套13和下调节套15在相抵和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具体的,当婴儿手推车在不平坦的路面行走的过程中,装于后脚管的后轮产生的震动经后支撑管传递到车体支管前,所述避震装置先接收震动力,避震装置的上调节套13会相对下调节套15做轴向移动,移动过程中上调节套13和下调节套会驱使所述压簧21伸缩,从而对后脚管传递给车体支管的震动进行缓冲,进而有效提高婴儿乘坐的舒适性。具体的,所述下调节套15的内径大于下管12的外径,下调节套15通过间隙配合活动套装于下管12,并可相对下近轴向移动和转动,所述下调节套15的下端壁开设有多个可分别供挡部105卡入的限位槽,多个所述限位槽的轴向深度不同,挡部105卡入不同的限位槽时,下调节套15与上调节套13的距离不同,即每个所述限位槽为一个挡位,有多少个限位槽就有多少个挡位,从而可根据路面的不平坦度调节不同挡位以达到较佳的避震的效果。具体的,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甚至更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限位槽的轴向深度分别由浅到深分布,分为第一挡121、第二挡122和第三挡123三个挡位。具体的,所述下调节套15设有向上延伸并可伸入容纳腔104的导向部107,所述下调节套15的上端壁径向位于导向部107外围的部分形成限位挡肩108,当所述导向部107完全伸入所述容纳腔104时,下调节套15通过限位挡肩108与上调节套13相抵,不再继续压缩压簧,以对下调节套15和上调节套13的相对移动进行限位。具体的,所述上管11插入下管12的区域开设有贯穿其管壁的长条形导向孔14,下管12对应长条形导向孔14的位置设有销孔16,销孔16安装有中部穿过长条形导向孔14的销钉17,所述销钉17位于下管12外的部分形成所述挡部105,通过所述销钉17可限制上管11和下管12相对轴向移动的范围,且可在使用过程中防止上管11和下管12分离。进一步的,所述下管12的下部连接有铰块18,所述铰块18铰接于后脚管102的铰座103上,优选的,所述铰块18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扇形,采用横截面为圆形或者扇形的铰块灵活性较比横截面为矩形的铰块灵活性要强,可无死角转动,方便将婴儿手推车折叠。具体的,所述上管11的上端插入后支撑管101,所述上调节套13于后支撑管101的下端,并通过铆钉或螺栓上调节套13、后支撑管101和上管11共同连接。更具体地,所述后支撑管101的下端、上管11的上端以及上调节套13开设有相对应的过孔100,以安装所述铆钉或螺栓,从而将上调节套13、后支撑管101和上管11共同连接,并可拆卸。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婴儿手推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管(11)和下管(12),上管的上端与后支撑管(101)的下端连接,下管的上部活动套装于上管并可相对上管轴向移动,下管的下部与后脚管(102)铰接,上管设有上调节套(13),上调节套的内周壁和上管或者后支撑管的外周壁形成容纳腔(104),上管套装有压簧(21),压簧的上端伸入容纳腔并与后支撑管或者上调节套相抵,压簧的下端与下管相抵,下管可活动套设有下调节套(15),下管设有向外延伸以支撑下调节套的挡部(105),上管相对下管轴向移动并使压簧伸缩的过程中,所述上调节套和下调节套在相抵和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管(11)和下管(12),上管的上端与后支撑管(101)的下端连接,下管的上部活动套装于上管并可相对上管轴向移动,下管的下部与后脚管(102)铰接,上管设有上调节套(13),上调节套的内周壁和上管或者后支撑管的外周壁形成容纳腔(104),上管套装有压簧(21),压簧的上端伸入容纳腔并与后支撑管或者上调节套相抵,压簧的下端与下管相抵,下管可活动套设有下调节套(15),下管设有向外延伸以支撑下调节套的挡部(105),上管相对下管轴向移动并使压簧伸缩的过程中,所述上调节套和下调节套在相抵和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调节套(15)的内径大于下管的外径,下调节套通过间隙配合活动套装于下管(12),并可相对下近轴向移动和转动,所述下调节套的下端壁开设有多个可分别供挡部卡入的限位槽,多个所述限位槽的轴向深度不同,挡部(105)卡入不同的限位槽时,下调节套与上调节套的距离不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为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调节套(15)设有向上延伸并可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加洪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硕仕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