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薄产品无毛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3288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1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极薄产品无毛刺装置,包括工作台面、下模、上模、连接杆、压缩弹簧、固定套、通孔、环形槽、顶杆、按钮、复位弹簧、限位板、环形板、半圆挡板和弹簧铰链,所述工作台面内部顶端板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下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机器工作时下模与上模合并对模具进行加压成型,生产无毛刺的模型,模型生产完成后上模上移,按下按钮使顶杆移动,顶杆将半圆挡板顶开,同时将上模内部的模型顶出,从而便于将模具中的模型取出,顶杆下移过程中限位板对复位弹簧进行压缩,按钮后,复位弹簧释放弹性势能作用于限位板上从而使顶杆复位,半圆挡板在弹簧铰链的弹力作用下同时复位。

A Burr-Free Device for Extremely Thin Product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urr-free device for extremely thin products, which comprises a working table, a lower die, an upper die, a connecting rod, a compression spring, a fixing sleeve, a through hole, an annular groove, an ejector rod, a button, a reset spring, a limit plate, an annular plate, a semi-circular baffle and a spring hinge. The lower die is fixed at the center of the inner top plate of the working tabl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t is safe and convenient to use. When the machine is working, the lower die and the upper die are combined to form the die under pressure. The burr-free model is produced. After the production of the model, the upper die is moved up. The push button is pressed to move the ejector rod. The ejector rod opens the semi-circular baffle plate and ejects the model inside the upper die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removal of the model in the di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ejector rod moving down, the limit plate presses the reset spring. After the button is retracted, the reset spring releases the elastic potential energy to act on the limit plate so that the ejector rod is reset, and the semi-circular baffle is reset simultaneously under the elastic force of the spring hin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薄产品无毛刺装置
本技术涉及模具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极薄产品无毛刺装置。
技术介绍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模具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单一,现有的模具技术中,不能有效的将成型后的顶出,不便于将模型取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薄产品无毛刺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极薄产品无毛刺装置,包括工作台面、下模、上模、连接杆、压缩弹簧、固定套、安装孔、滚珠、通孔、环形槽、顶杆、按钮、复位弹簧、限位板、环形板、半圆挡板和弹簧铰链,所述工作台面内部顶端板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下模,所述下模顶端设置有上模,所述下模顶端板面固定安装有多个连接杆,且连接杆延伸至上模内部,各个所述连接杆顶端外侧套接有固定套,各个所述固定套外侧开设有多个安装孔,各个所述安装孔内部套嵌有滚珠,各个所述连接杆外侧套接有压缩弹簧,且压缩弹簧一端抵顶固定套,且压缩弹簧另一端抵顶下模,所述上模顶端板面宽度中心轴对应两端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延伸至上模内部,两所述通孔靠近上模内部端固定安装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两侧均设置有半圆挡板,所述半圆挡板与环形板通过弹簧铰链连接,两所述通孔内部设置有顶杆,两所述顶杆裸露于上模外侧端固定安装有按钮,两所述通孔中部四周向上模内凹陷形成环形槽,两所述环形槽内部靠近按钮端设置有限位板,两所述环形槽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一端抵顶限位板,另一端抵顶环形槽内壁。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工作台面底部设置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底部设置有防滑纹。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杆为一种铝合金材质的构件,且顶杆四周均设置有加强筋。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杆数量为4个,且连接杆对应安装于下模顶端两侧。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工作台面与下模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模与上模对应处均设置有密封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机器工作时下模与上模合并对模具进行加压成型,生产无毛刺的模型,模型生产完成后上模上移,按下按钮使顶杆移动,顶杆将半圆挡板顶开,同时将上模内部的模型顶出,从而便于将模具中的模型取出,顶杆下移过程中限位板对复位弹簧进行压缩,按钮后,复位弹簧释放弹性势能作用于限位板上从而使顶杆复位,半圆挡板在弹簧铰链的弹力作用下同时复位。附图说明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上模内部剖视图;图中:1、工作台面;2、下模;3、上模;4、连接杆;5、压缩弹簧;6、固定套;7、安装孔;8、滚珠;9、通孔;10、环形槽;11、顶杆;12、按钮;13、复位弹簧;14、限位板;15、环形板;16、半圆挡板;17、弹簧铰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一种极薄产品无毛刺装置,包括工作台面1、下模2、上模3、连接杆4、压缩弹簧5、固定套6、安装孔7、滚珠8、通孔9、环形槽10、顶杆11、按钮12、复位弹簧13、限位板14、环形板15、半圆挡板16和弹簧铰链17,工作台面1内部顶端板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下模2,工作台面1与下模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更好的使工作台面1与下模2之间进行紧密连接以及便于拆卸和安装,工作台面1底部设置有缓冲垫,缓冲垫底部设置有防滑纹,更好的对工作台面1进行缓冲,同时防止工作台面1滑动,下模2顶端设置有上模3,下模2与上模3对应处均设置有密封圈,更好的使下模2与上模3合模时实现密封连接,下模2顶端板面固定安装有多个连接杆4,且连接杆4延伸至上模3内部,连接杆4数量为4个,且连接杆4对应安装于下模2顶端两侧,更好的使上模3与下模2之间实现连接,各个连接杆4顶端外侧套接有固定套6,各个固定套6外侧开设有多个安装孔7,各个安装孔7内部套嵌有滚珠8,各个连接杆4外侧套接有压缩弹簧5,且压缩弹簧5一端抵顶固定套6,且压缩弹簧5另一端抵顶下模2,上模3顶端板面宽度中心轴对应两端开设有通孔9,且通孔9延伸至上模3内部,两通孔9靠近上模3内部端固定安装有环形板15,环形板15两侧均设置有半圆挡板16,半圆挡板16与环形板15通过弹簧铰链17连接,两通孔9内部设置有顶杆11,顶杆11为一种铝合金材质的构件,且顶杆11四周均设置有加强筋,更好的增强顶杆11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两顶杆11裸露于上模3外侧端固定安装有按钮12,两通孔9中部四周向上模3内凹陷形成环形槽10,两环形槽10内部靠近按钮12端设置有限位板14,两环形槽10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13,且复位弹簧13一端抵顶限位板14,另一端抵顶环形槽10内壁。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机器工作时下模2与上模3合并对模具进行加压成型,生产无毛刺的模型,模型生产完成后上模3上移,按下按钮12使顶杆11移动,顶杆11将半圆挡板16顶开,同时将上模3内部的模型顶出,从而便于将模具中的模型取出,顶杆11下移过程中限位板14对复位弹簧13进行压缩,按钮12后,复位弹簧13释放弹性势能作用于限位板14上从而使顶杆11复位,半圆挡板16在弹簧铰链17的弹力作用下同时复位。工作台面1、下模2、上模3、连接杆4、压缩弹簧5、固定套6、安装孔7、滚珠8、通孔9、环形槽10、顶杆11、按钮12、复位弹簧13、限位板14、环形板15、半圆挡板16和弹簧铰链1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薄产品无毛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面(1)、下模(2)、上模(3)、连接杆(4)、压缩弹簧(5)、固定套(6)、安装孔(7)、滚珠(8)、通孔(9)、环形槽(10)、顶杆(11)、按钮(12)、复位弹簧(13)、限位板(14)、环形板(15)、半圆挡板(16)和弹簧铰链(17),所述工作台面(1)内部顶端板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下模(2),所述下模(2)顶端设置有上模(3),所述下模(2)顶端板面固定安装有多个连接杆(4),且连接杆(4)延伸至上模(3)内部,各个所述连接杆(4)顶端外侧套接有固定套(6),各个所述固定套(6)外侧开设有多个安装孔(7),各个所述安装孔(7)内部套嵌有滚珠(8),各个所述连接杆(4)外侧套接有压缩弹簧(5),且压缩弹簧(5)一端抵顶固定套(6),且压缩弹簧(5)另一端抵顶下模(2),所述上模(3)顶端板面宽度中心轴对应两端开设有通孔(9),且通孔(9)延伸至上模(3)内部,两所述通孔(9)靠近上模(3)内部端固定安装有环形板(15),所述环形板(15)两侧均设置有半圆挡板(16),所述半圆挡板(16)与环形板(15)通过弹簧铰链(17)连接,两所述通孔(9)内部设置有顶杆(11),两所述顶杆(11)裸露于上模(3)外侧端固定安装有按钮(12),两所述通孔(9)中部四周向上模(3)内凹陷形成环形槽(10),两所述环形槽(10)内部靠近按钮(12)端设置有限位板(14),两所述环形槽(10)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13),且复位弹簧(13)一端抵顶限位板(14),另一端抵顶环形槽(10)内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薄产品无毛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面(1)、下模(2)、上模(3)、连接杆(4)、压缩弹簧(5)、固定套(6)、安装孔(7)、滚珠(8)、通孔(9)、环形槽(10)、顶杆(11)、按钮(12)、复位弹簧(13)、限位板(14)、环形板(15)、半圆挡板(16)和弹簧铰链(17),所述工作台面(1)内部顶端板面中心处固定安装有下模(2),所述下模(2)顶端设置有上模(3),所述下模(2)顶端板面固定安装有多个连接杆(4),且连接杆(4)延伸至上模(3)内部,各个所述连接杆(4)顶端外侧套接有固定套(6),各个所述固定套(6)外侧开设有多个安装孔(7),各个所述安装孔(7)内部套嵌有滚珠(8),各个所述连接杆(4)外侧套接有压缩弹簧(5),且压缩弹簧(5)一端抵顶固定套(6),且压缩弹簧(5)另一端抵顶下模(2),所述上模(3)顶端板面宽度中心轴对应两端开设有通孔(9),且通孔(9)延伸至上模(3)内部,两所述通孔(9)靠近上模(3)内部端固定安装有环形板(15),所述环形板(15)两侧均设置有半圆挡板(16),所述半圆挡板(16)与环形板(15)通过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来松吴雷龙王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鸿鼎合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