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色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3053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1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脱色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脱色釜,包括脱色釜釜体、设置在脱色釜釜体内的搅拌装置、设置在脱色釜釜体顶部的活性炭投料口以及设置在脱色釜釜体底部的出料口,脱色釜釜体上端设置有驱动搅拌装置的驱动装置,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以及设置在搅拌轴上的搅拌棒,搅拌轴和搅拌棒均为空心结构且搅拌轴与搅拌棒连通,搅拌棒上设置有若干与空心结构连通的小孔;脱色釜釜体上设置有进液口,搅拌轴与进液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脱色釜脱色效率高、能直接将脱色剂活性炭与料液分离,减少了后续过滤工序。

A decolorizing kett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脱色釜
本技术属于脱色设备
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脱色釜。
技术介绍
脱色罐广泛应用于含高杂质溶液的脱色、提纯、净化、去除热原除臭、去杂等,活性炭脱色罐通过活性炭进行脱色,活性炭是一种黑色粉状,粒状或丸状的无定形具有多孔的碳,主要成分为碳,还含少量氧、氢、硫、氮、氯,也具有石墨那样的精细结构,只是晶粒较小,层层间不规则堆积,具有较大的表面积(500~1000米2/克),有很强的吸附性能,能在它的表面上吸附气体、液体或胶态固体;对于气体、液体,吸附物质的质量可接近于活性炭本身的质量。目前市场上的活性炭脱色罐品种繁多,但是往往是将料液与活性炭分别加入脱色罐内通过搅拌装置搅拌来将脱色剂与料液混合,但是混合均匀性不高,脱色效率低;另外现有的脱色罐带脱色完成后将活性炭和料液的混合液一起输入,然后经过过滤分离装置过滤后得产品,过程繁琐,操作复杂,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脱色釜,该脱色釜脱色效率高、能直接将脱色剂活性炭与料液分离,减少了后续过滤工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脱色釜,该脱色釜包括脱色釜釜体、设置在脱色釜釜体内的搅拌装置、设置在脱色釜釜体顶部的活性炭投料口以及设置在脱色釜釜体底部的出料口,所述脱色釜釜体上端设置有驱动搅拌装置的驱动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以及设置在搅拌轴上的搅拌棒,所述搅拌轴和搅拌棒均为空心结构且搅拌轴与搅拌棒连通,所述搅拌棒上设置有若干与空心结构连通的小孔;所述脱色釜釜体上设置有进液口,所述搅拌轴与进液口连通。作为优选地,所述搅拌轴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滤网层、活性炭吸附层以及第二滤网层。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滤网层和第二滤网层的滤网的孔径为130~200目。作为优选地,所述活性炭吸附层内活性炭的粒径为80~100目。作为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以及减速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机连接,所述减速机的输出轴为空心轴且与搅拌轴连接,空心轴的上端连接所述进液口。作为优选地,所述脱色釜釜体包括柱形釜身和锥形釜底,在所述柱形釜身和锥形釜底的交接处设置有过滤筛板和阻隔板,所述阻隔板上开设有锥台形凹槽,凹槽的底部设置有柱形漏液口,所述柱形漏液口处滑移设置有一盖板;所述过滤筛板的形状为锥台形,铺设在锥台形凹槽内。作为优选地,所述锥台形凹槽侧壁设置有若干条导流槽,导流槽由锥台形凹槽侧壁顶部延伸至底部。作为优选地,所述盖板滑移设置在所述阻隔板内开设的U型滑槽内,所述U型滑槽的顶壁与所述柱形漏液口的上端平齐;所述U型滑槽包括半圆段和矩形段,所述半圆段的圆心与柱形漏液口的圆心重合,且柱形漏液口的半径小于半圆段的半径。作为优选地,所述盖板为U型,盖板的厚度与U型滑槽的高度相等。作为优选地,所述阻隔板远离所述U型滑槽半圆段的一端与一驱动杆转动连接,驱动杆的另一端穿过罐体并设置有操作杆,驱动杆与脱色釜釜体侧壁螺纹连接。本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脱色釜,搅拌轴与搅拌棒均为空心结构且二者连通,搅拌棒上设置有若干与空心结构连通的小孔,搅拌轴与进液口连通,待处理物料从进液口进入搅拌轴,并由搅拌棒上的小孔进入脱色釜釜体内,一方面,搅拌转动的搅拌棒给予进入脱色釜釜内的料液以一定的初速度,与活性炭混合,从而有利于提高活性炭与料液的混合均匀性;另一方面搅拌棒由脱色釜釜体的中心轴处向釜体侧壁延伸,使得其上小孔沿釜体径向分布,料液的出液均匀,进一步提高活性炭与料液的混合而均匀性,从而提高脱色釜的脱色效率。2.本技术的脱色釜,搅拌轴内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滤网层、活性炭吸附层以及第二滤网层,待处理料液经活性炭吸附层的初步吸附脱色后,经搅拌棒的小孔进入脱色釜釜体内进行进一步脱色,搅拌轴内活性炭吸附层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整个脱色釜的脱色效率。3.本技术的脱色釜,脱色釜釜体内设置有过滤筛板和阻隔板,阻隔板上设置有漏液口,漏液口上滑移设置有盖板,脱色工作状态下,盖板盖合于漏液口,活性炭和料液在阻隔板上的釜内空间进行吸附脱色;脱色完成口,盖板滑移开打开漏液口,料液经过滤筛板的网孔进入锥形釜底并由出料口流出,而活性炭被过滤筛板拦截停留在釜体内,直接实现脱色剂与料液的分离,省去了后续的过滤工序。4.本技术的脱色釜,阻隔板上开设有锥台形凹槽,凹槽的底部设置有柱形漏液口,过滤筛板为锥台形铺设在阻隔板的锥台形凹槽内,锥台形凹槽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出料速度;另外,锥台形凹槽侧壁设置有若干条导流槽,进一步提高了出料速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脱色釜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脱色釜的阻隔板的截面图。图中,10、脱色釜釜体;11、活性炭投料口;12、出料口;13、柱形釜身;14、锥形釜底;20、搅拌装置;21、搅拌轴;211、第一滤网层;212、活性炭吸附层;213、第二滤网层;22、搅拌棒;221、小孔;30、驱动装置;31、电机;32、减速机;321、空心轴;40、进液口;50、过滤筛板;60、阻隔板;61、锥台形凹槽;62、柱形漏液口;63、盖板;64、U型滑槽;641、半圆段;642、矩形段;65、驱动杆;66、操作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脱色釜包括脱色釜釜体10、设置在脱色釜釜体10内的搅拌装置20、设置在脱色釜釜体10顶部的活性炭投料口11以及设置在脱色釜釜体10底部的出料口12,脱色釜釜体10上端设置有驱动搅拌装置20的驱动装置30,搅拌装置20包括搅拌轴21以及设置在搅拌轴21上的搅拌棒22,搅拌轴21和搅拌棒22均为空心结构且搅拌轴21与搅拌棒22连通,搅拌棒22上设置有若干与空心结构连通的小孔221;脱色釜釜体10上设置有进液口40,搅拌轴21与进液口40连通。驱动装置30包括电机31以及减速机32,电机31的输出轴与减速机32连接,减速机32的输出轴为空心轴321且与搅拌轴21连接,空心轴321的上端连接进液口40。使用时,打开搅拌装置20,从活性炭投料口11向脱色釜釜体10内投入活性炭,然后经进料口向脱色釜釜体10内加入待处理物料,待处理物料从进液口40进入搅拌轴21,并由搅拌棒22上的小孔221进入脱色釜釜体10内,一方面,搅拌转动的搅拌棒22给予进入脱色釜釜内的料液以一定的初速度,与活性炭混合,从而有利于提高活性炭与料液的混合均匀性;另一方面搅拌棒22由脱色釜釜体10的中心轴处向釜体侧壁延伸,使得其上小孔221沿釜体径向分布,料液的出液均匀,进一步提高活性炭与料液的混合而均匀性,从而提高脱色釜的脱色效率。另外,搅拌轴21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滤网层211、活性炭吸附层212以及第二滤网层213。第一滤网层211和第二滤网层213的滤网的孔径为130~200目。活性炭吸附层212内活性炭的粒径为80~100目。待处理料液经活性炭吸附层212的初步吸附脱色后,经搅拌棒2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脱色釜,包括脱色釜釜体(10)、设置在脱色釜釜体(10)内的搅拌装置(20)、设置在脱色釜釜体(10)顶部的活性炭投料口(11)以及设置在脱色釜釜体(10)底部的出料口(12),所述脱色釜釜体(10)上端设置有驱动搅拌装置(20)的驱动装置(30),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20)包括搅拌轴(21)以及设置在搅拌轴(21)上的搅拌棒(22),所述搅拌轴(21)和搅拌棒(22)均为空心结构且搅拌轴(21)与搅拌棒(22)连通,所述搅拌棒(22)上设置有若干与空心结构连通的小孔(221);所述脱色釜釜体(10)上设置有进液口(40),所述搅拌轴(21)与进液口(40)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脱色釜,包括脱色釜釜体(10)、设置在脱色釜釜体(10)内的搅拌装置(20)、设置在脱色釜釜体(10)顶部的活性炭投料口(11)以及设置在脱色釜釜体(10)底部的出料口(12),所述脱色釜釜体(10)上端设置有驱动搅拌装置(20)的驱动装置(30),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20)包括搅拌轴(21)以及设置在搅拌轴(21)上的搅拌棒(22),所述搅拌轴(21)和搅拌棒(22)均为空心结构且搅拌轴(21)与搅拌棒(22)连通,所述搅拌棒(22)上设置有若干与空心结构连通的小孔(221);所述脱色釜釜体(10)上设置有进液口(40),所述搅拌轴(21)与进液口(4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色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21)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滤网层(211)、活性炭吸附层(212)以及第二滤网层(2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脱色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网层(211)和第二滤网层(213)的滤网的孔径为130~200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脱色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吸附层(212)内活性炭的粒径为80~100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脱色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30)包括电机(31)以及减速机(32),所述电机(31)的输出轴与减速机(32)连接,所述减速机(32)的输出轴为空心轴(321)且与搅拌轴(21)连接,空心轴(321)的上端连接所述进液口(40)。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志杰余辉乾司德亮
申请(专利权)人:枣阳市驰宇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