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1157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粘合的第一离型层、第一发泡胶层、基材层、第二发泡胶层、第二离型层;基材层为双层结构,包括纤维层和泡棉层;第一发泡胶层和第二发泡胶层为带有微孔结构的胶黏剂层,为聚丙烯酸酯发泡胶或热熔压敏发泡胶制成。采用纤维层和泡棉层双层结构的基材,以及发泡胶为胶黏剂层,保证强度的同时提高了缓冲性能,且易于模切成型;水性或热熔型胶黏剂在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环保,材料耐温性好,可广泛应用与汽车内饰粘贴,电子仪表固定。

A kind of foam tape for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
本技术涉及胶带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现有市面上的胶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部分需求,但是胶带产品市场越来越多元,胶带产品呈现高端化、功能化趋势,高污染、高耗能的溶剂型胶带的发展越来越受政策限制,环保性及功能性兼备的胶带得到重点发展,在建筑装饰、包装、医疗、汽车、电子元器件等领域越来越多使用到环保型胶带。目前国内市场上汽车用胶带大多数是普通胶带,有一些VOC挥发量超标,而一些普通的低VOC胶带,由于追求环保性,又存在弹性差和韧性差的缺点,使用一段时间后,易出现粘结性降低或失去粘性的问题。而且在汽车领域,胶黏剂的密度、缓冲性能、力学性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性能指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缓冲性和韧性的环保型汽车用发泡胶带。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粘合的第一离型层、第一发泡胶层、基材层、第二发泡胶层、第二离型层;所述基材层为双层结构,包括纤维层和泡棉层,其中纤维层与所述第一发泡胶层相接触,泡棉层与所述第二发泡胶层相接触;所述第一发泡胶层和第二发泡胶层为带有微孔结构的胶黏剂,可与离型层剥离在别的物品上。进一步地,所述胶黏剂层中的微孔结构为闭孔结构,其微孔的孔径分布范围为0.1~10μm。该闭孔结构可在黏贴使用过程中在压力或加热的情况下变成开孔,以实现良好的粘合性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泡胶层或/和第二发泡胶层为聚丙烯酸酯发泡胶,其由软单体、硬单体、弹性体、乳化剂、缓冲剂、发泡剂、交联剂制备而成,由于发泡剂的作用在胶层中形成微孔结构;所述弹性体为橡胶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有机硅弹性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泡胶层或/和第二发泡胶层为热熔胶类的发泡胶黏剂层,所述热熔胶为SBS、SIS、SEPS、SEBS、有机硅类热熔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热熔胶中含有可形成微孔结构的发泡组分。更进一步地,所述基材层厚度为10~50μm。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泡胶层或/和第二发泡胶层为低VOC胶层,第一发泡胶层或/和第二发泡胶层的厚度为10~50μm。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离型层或/和第二离型层为离型纸或离型膜,第一离型层和第二离型层的离型力比为(1~1.5):1。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离型层或/和第二离型层的厚度为50~100μ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采用纤维层和泡棉层双层结构的基材,既满足了胶带在柔韧性、强度方面的要求,又提高了其缓冲性能,且易于模切成型,切割后边缘光滑,无毛边,也保证了胶带的轻量化、抗震性和耐久性。2、胶黏剂层采用发泡胶,进一步提高了其回弹性和耐冲击性;胶黏剂为水性或热熔胶黏剂,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无挥发性污染物;胶黏剂主要成分为丙烯酸酯类,耐温性好,可黏贴不同种类的基材,且可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组分配比,适用性广。3、双面胶带的设计,可广泛应用与汽车内饰粘贴,电子仪表固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发泡胶层和第二发泡胶层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离型层;2-第一发泡胶层;3-基材层;4-第二发泡胶层;5-第二离型层;6-微孔;31-纤维层;32-泡棉层。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如图1所示,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粘合的第一离型层1、第一发泡胶层2、基材层3、第二发泡胶层4、第二离型层5,基材层3为双层结构,包括纤维层31和泡棉层32,其中纤维层31与第一发泡胶层2相接触,泡棉层32与第二发泡胶层4相接触。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发泡胶层2和第二发泡胶层4为带有微孔结构的聚丙烯酸酯胶黏剂层,可与离型层剥离黏贴在别的物品上,其微孔结构为闭孔结构,微孔6的孔径分布范围为0.1~5μm。所述带有微孔结构的聚丙烯酸酯胶黏剂是由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天然橡胶、十二烷基磺酸钠乳化剂、缓冲剂碳酸氢钠、发泡剂正戊烷、氮丙啶类交联剂制备而成。所述基材层3厚度为50μm。所述第一发泡胶层2和第二发泡胶层4均为低VOC胶层,厚度均为30μm。所述离型层为离型纸或离型膜,第一离型层1和第二离型层5的离型力比为1.2:1。所述第一离型层1和第二离型层5的厚度均为50μm。实施例2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如图1所示,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粘合的第一离型层1、第一发泡胶层2、基材层3、第二发泡胶层4、第二离型层5,基材层3为双层结构,包括纤维层31和泡棉层32,其中纤维层31与第一发泡胶层2相接触,泡棉层32与第二发泡胶层4相接触。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发泡胶层2和第二发泡胶层4为带有微孔结构的聚丙烯酸酯胶黏剂层,可与离型层剥离黏贴在别的物品上,其微孔结构为闭孔结构,微孔6的孔径分布范围为0.1~3μm。所述带有微孔结构的聚丙烯酸酯胶黏剂是由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聚氨酯弹性体、十二烷基磺酸钠与月硅酸钾的复合乳化剂、缓冲剂碳酸氢钠、发泡剂正己烷、聚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制备而成。所述基材层3厚度为40μm。所述第一发泡胶层2和第二发泡胶层4为低VOC胶层,第一发泡胶层2的厚度为30μm,第二发泡胶层4的厚度为20μm。所述离型层为离型纸或离型膜,第一离型层1和第二离型层5的离型力比为1.5:1。所述第一离型层1和第二离型层5的厚度均为60μm。实施例3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如图1所示,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粘合的第一离型层1、第一发泡胶层2、基材层3、第二发泡胶层4、第二离型层5,基材层3为双层结构,包括纤维层31和泡棉层32,其中纤维层31与第一发泡胶层2相接触,泡棉层32与第二发泡胶层4相接触。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发泡胶层2和第二发泡胶层4为带有微孔结构的聚丙烯酸酯胶黏剂层,可与离型层剥离黏贴在别的物品上,其微孔结构为闭孔结构,微孔6的孔径分布范围为0.5~10μm。所述带有微孔结构的聚丙烯酸酯胶黏剂是由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乙酸乙烯酯、有机硅弹性体、十二烷基磺酸钠与硬脂酸钾的复合乳化剂、缓冲剂碳酸氢钠、发泡剂正庚烷、氮丙啶类交联剂制备而成。所述基材层3厚度为40μm。所述第一发泡胶层2和第二发泡胶层4为低VOC胶层,厚度均为35μm。所述离型层为离型纸或离型膜,第一离型层1和第二离型层5的离型力比为1.2:1。所述第一离型层1和第二离型层5的厚度均为55μm。实施例4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如图1所示,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粘合的第一离型层1、第一发泡胶层2、基材层3、第二发泡胶层4、第二离型层5,基材层3为双层结构,包括纤维层31和泡棉层32,其中纤维层31与第一发泡胶层2相接触,泡棉层32与第二发泡胶层4相接触。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发泡胶层2和第二发泡胶层4为带有微孔结构的聚丙烯酸酯胶黏剂层,可与离型层剥离黏贴在别的物品上,其微孔结构为闭孔结构,微孔6的孔径分布范围为0.3~10μm。所述带有微孔结构的聚丙烯酸酯胶黏剂是由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橡胶、有机硅弹性体、十二烷基磺酸钠与硬脂酸钾的复合乳化剂、缓冲剂碳酸氢钠、发泡剂正庚烷、聚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制备而成。所述基材层3厚度为40μm。所述第一发泡胶层2和第二发泡胶层4均为低VOC胶层,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粘合的第一离型层、第一发泡胶层、基材层、第二发泡胶层、第二离型层;所述基材层为双层结构,包括纤维层和泡棉层,其中纤维层与所述第一发泡胶层相接触,泡棉层与所述第二发泡胶层相接触;所述第一发泡胶层和第二发泡胶层为带有微孔结构的胶黏剂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粘合的第一离型层、第一发泡胶层、基材层、第二发泡胶层、第二离型层;所述基材层为双层结构,包括纤维层和泡棉层,其中纤维层与所述第一发泡胶层相接触,泡棉层与所述第二发泡胶层相接触;所述第一发泡胶层和第二发泡胶层为带有微孔结构的胶黏剂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胶黏剂层中的微孔结构为闭孔结构,其微孔的孔径分布范围为0.1~10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用发泡胶带,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登武吴卫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日高胶带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