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99191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包括PCB板、安装座、温度感应器、隔离网、电热膜体、扇叶以及加热室,PCB板安装在壳体后端面,安装座固定在壳体上端面中间位置,温度感应器装配在安装座内部,壳体前端面安装有隔离网,壳体内部开设有加热室,加热室内部安装有电热膜体,电热膜体后侧安装有扇叶,电热膜体上下端面对称安装有固定座,壳体内部后侧开设有通孔,该设计解决了原有电热膜在温控装置上存在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便于温度的控制调节,可靠性高。

A New Infrared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for Electrothermal Fil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
本技术是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属于电热膜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现有的电热膜在温控装置上存在不足,不方便对室内温度进行控制,造成能源的浪费,同时现有的电热膜的供暖速度慢,影响电热膜的制热效果,所以现在急需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结构合理,便于温度的控制调节,可靠性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包括壳体、温控机构以及支腿,所述壳体后端面设置有温控机构,所述支腿安装在壳体下端面,所述温控机构包括PCB板、安装座、温度感应器、隔离网、电热膜体、扇叶以及加热室,所述PCB板安装在壳体后端面,所述安装座固定在壳体上端面中间位置,所述温度感应器装配在安装座内部,所述壳体前端面安装有隔离网,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加热室,所述加热室内部安装有电热膜体,所述电热膜体后侧安装有扇叶,所述电热膜体上下端面对称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壳体内部后侧开设有通孔。进一步地,所述电热膜体为红外线加热膜。进一步地,所述PCB板内部包括有单片机、储存器、继电器以及电池片,且单片机与储存器为双向数据连接,所述温度感应器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相连接,单片机的输出端与继电器的输入端相连接,继电器的输出端与电池片的输入端相连接,电池片的输出端与电热膜体的输入端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壁涂设有保温油漆。进一步地,所述支腿下端面安装有防滑垫。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壁后侧装配有电机,且电机输出端通过转轴与扇叶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支腿设有四组,且四组支腿规格相同,所述固定座设有两组,且两组固定座规格相同,所述通孔开设有三组,且三组通孔规格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因本技术添加了PCB板、安装座、温度感应器、隔离网、电热膜体、扇叶以及加热室,该设计能够便于电热膜的温度控制,节约了大量电力资源,解决了原有电热膜在温控装置上存在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本技术的使用便捷性。因电热膜体为红外线加热膜,该设计能够提高电热膜的供暖效果,因壳体内壁涂设有保温油漆,该设计能够增加壳体内部热量的持续性,便于提高室内温度,因支腿下端面安装有防滑垫,该设计能够提高了支腿的稳定性,本技术结构合理,便于温度的控制调节,可靠性高。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中温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中温度感应器的原理框图;图中:1-壳体、2-温控机构、3-支腿、21-PCB板、22-安装座、23-温度感应器、24-隔离网、25-电热膜体、26-扇叶、27-加热室、28-固定座、29-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包括壳体1、温控机构2以及支腿3,壳体1后端面设置有温控机构2,支腿3安装在壳体1下端面。温控机构2包括PCB板21、安装座22、温度感应器23、隔离网24、电热膜体25、扇叶26以及加热室27,PCB板21安装在壳体1后端面,安装座22固定在壳体1上端面中间位置,温度感应器23装配在安装座22内部,壳体1前端面安装有隔离网24,壳体1内部开设有加热室27,加热室27内部安装有电热膜体25,电热膜体25后侧安装有扇叶26,电热膜体25上下端面对称安装有固定座28,壳体1内部后侧开设有通孔29,该设计能够便于电热膜的温度控制,节约了大量电力资源,解决了原有电热膜在温控装置上存在不足的问题。电热膜体25为红外线加热膜,该设计便于供暖,实现红外线加热的效果,PCB板21内部包括有单片机、储存器、继电器以及电池片,且单片机与储存器为双向数据连接,温度感应器23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相连接,单片机的输出端与继电器的输入端相连接,继电器的输出端与电池片的输入端相连接,电池片的输出端与电热膜体25的输入端相连接,该设计便于实现温控供暖,壳体1内壁涂设有保温油漆,保温油漆延长了加热室27内部温度的持久性,支腿3下端面安装有防滑垫,防滑垫能够增加支腿3的安装稳定性,壳体1内壁后侧装配有电机,电机输出端通过转轴与扇叶26相连接,电机便于带动扇叶26旋转,便于热量传播效率,支腿3设有四组,且四组支腿3规格相同,固定座28设有两组,且两组固定座28规格相同,通孔29开设有三组,且三组通孔29规格相同。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壳体1上端面安装有温度感应器23,温度感应器23感应到室内的温度,单片机从温度感应器23依据专用比对算法提取设定值,将设定值存贮在储存器中,储存器将设定值存储,当需要使用时,通过温度感应器23获取温度值,并将温度值发送至单片机中,单片机对存储在储存器的设定值比对,采用复杂的匹配算法对温度值进行匹配,完成后,单片机发出一道控制指令,加到继电器中,继电器通过控制电池流经电热膜体25的电流通断,从而控制电热膜体25工作,电热膜体25由温度感应器23的温度设定值所控制,当温度感应器23的温度值低于设定值时,电热膜体25开始工作,电热膜体25产生热量,热量将加热室27内部温度上升,同时开启电机,电机带动扇叶26旋转,扇叶26旋转产生风体流动,进而使加热室27内部的热量吹散出来,便于热量的传导,隔离网24增加防护效果,防止了电热膜体25受到损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包括壳体、温控机构以及支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后端面设置有温控机构,所述支腿安装在壳体下端面;所述温控机构包括PCB板、安装座、温度感应器、隔离网、电热膜体、扇叶以及加热室,所述PCB板安装在壳体后端面,所述安装座固定在壳体上端面中间位置,所述温度感应器装配在安装座内部,所述壳体前端面安装有隔离网,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加热室,所述加热室内部安装有电热膜体,所述电热膜体后侧安装有扇叶,所述电热膜体上下端面对称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壳体内部后侧开设有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包括壳体、温控机构以及支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后端面设置有温控机构,所述支腿安装在壳体下端面;所述温控机构包括PCB板、安装座、温度感应器、隔离网、电热膜体、扇叶以及加热室,所述PCB板安装在壳体后端面,所述安装座固定在壳体上端面中间位置,所述温度感应器装配在安装座内部,所述壳体前端面安装有隔离网,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加热室,所述加热室内部安装有电热膜体,所述电热膜体后侧安装有扇叶,所述电热膜体上下端面对称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壳体内部后侧开设有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体为红外线加热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电热膜红外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内部包括有单片机、储存器、继电器以及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学明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智启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