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行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086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滑行工具,包括主滑行部,主滑行部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侧向滑行板,主滑行部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主滑行部之间通过支架连接,至少两个主滑行部之间相互平行。

Gliding to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滑行工具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滑行工具。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滑行工具,在滑行工具转向时滑行板的阻力较大;或者在滑行工具转向时,当滑行板的阻力过小时,容易打滑,转向效果不好;或者在滑行过程中有容易侧滑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滑行工具,包括主滑行部,主滑行部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侧向滑行板,所述主滑行部(7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主滑行部(70)之间通过支架(71)连接,至少两个所述主滑行部之间相互平行。可选的,侧向滑行板向外侧倾斜。可选的,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不高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可选的,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与所述侧向滑行板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可选的,侧向滑行板与所述主滑行部活动连接,以使所述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能够相对所述主滑行部上下移动或者调整所述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与冰面或雪地之间的压力。可选的,主滑行部包括滑槽,所述侧向滑行板插装于所述主滑行部的滑槽,以使所述侧向滑行板能够相对所述主滑行部上下滑动。可选的,滑槽的下端向外倾斜,以使侧向滑行板的下端向外倾斜或使侧向滑行板的下端比侧向滑行板的上端距离主滑行部更远。可选的,侧向滑行板与所述主滑行部之间设有弹性部件,以使所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压向冰面或雪地。可选的,侧向滑行板靠近主滑行部的后端设置。可选的,侧向滑行板与主滑行部转动连接,以使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能够上下移动或者调整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与冰面或雪地之间的压力。可选的,侧向滑行板与主滑行部之间设有弹性部件,以使侧向滑行板与主滑行部的角度保持在预设角度或使主滑行部的滑行端压向冰面或雪地。可选的,侧向滑行板与主滑行部之间还设有限位件,以限制侧向滑行板向内转动的角度。可选的,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与侧向滑行板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圆角过渡。可选的,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面为内凹面。可选的,主滑行部为转向用滑行部。可选的,主滑行部具体为板状结构或冰刀状,主滑行部的滑行端包括第一滑行端段和第二滑行端段,第一滑行端段与主滑行部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第二滑行端段与主滑行部的侧面圆角过渡。可选的,第一滑行端段位于主滑行部的后部,第二滑行端段位于主滑行部的前部。可选的,第一滑行端段的长度小于第二滑行端段的长度。可选的,滑行工具还包括转向滑行板,其通过转向轴与滑行工具的主体骨架转动连接;转向滑行板的滑行端的部分段与转向滑行板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转向滑行板的滑行端的其余段与转向滑行板的侧面圆角过渡。可选的,转向轴位于转向滑行板的中部。可选的,转向滑行板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侧置滑行板,侧置滑行板向外侧倾斜。可选的,侧置滑行板的滑行端不高于转向滑行板的滑行端。可选的,侧置滑行板位于转向轴的下方。可选的,驱动端的前端和/或后端为弧形过渡。可选的,侧向滑行板为弹性材料制成的侧向滑行板。可选的,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主滑行部的侧面圆角过渡。可选的,主滑行部(70)为转向用滑行部。可选的,滑行工具还包括主滑行部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运动机构和与运动机构连接的驱动部;驱动部具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运动机构能够带动驱动端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移动,以便驱动主滑行部滑行;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以便调节运动机构带动驱动端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运动机构与驱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以使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处于垂直状态或者具有设定角度的倾斜状态;或者,运动机构与驱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以使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能够调整到相互倾斜或垂直。可选的,本技术提供的滑行工具,通过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的驱动端抵接冰面或雪地移动来驱动主滑行部滑行,其中,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这样,在实际滑行时可根据滑行需求改变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之间的相对位置,以根据实际滑行需求来调节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端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之间的角度,以使滑行工具能适应不同的工况和滑行需求。可选的,在驱动滑行状态下,当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所述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处于相互倾斜或垂直的状态,并且当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之间处于相互倾斜的状态时,驱动部能够向其驱动端的延伸方向滑行。可选的,驱动部包括滑板或冰刀或滚轮。可选的,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或垂直,驱动部的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倾斜设置。可选的,驱动滑行状态下,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相互垂直或倾斜。可选的,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转动连接,以便能够调整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可选的,运动机构包括框架,主滑行部包括支架,支架与框架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可选的,还包括支承架,支承架的一端与支架固接,另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框架转动连接;框架具有螺栓孔,还包括与螺栓孔配合的螺栓,螺栓旋入螺栓孔后能够压抵支承架。可选的,还包括驱使部件,驱使部件用于驱动框架相对支架转动。可选的,驱使部件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张紧于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的皮带或链条;第一主动轮与支架转动连接,第一从动轮与框架固接,且第一从动轮与第一转轴同轴设置。可选的,驱使部件还包括把手,把手与第一主动轮固接,第一主动轮通过把手与支架转动连接。可选的,运动机构与驱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以便调节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来调整驱动速比,或者,将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调整到平行来降低滑行工具的惯性滑行阻力。可选的,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可选的,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可选的,本技术还提供另一种滑行工具,包括主滑行部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运动机构和与运动机构连接的驱动部;驱动部具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运动机构能够带动驱动端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移动,以便驱动主滑行部滑行;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倾斜设置,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或垂直,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或垂直。可选的,在驱动的过程中,驱动部能够向其驱动端的延伸方向滑行。可选的,驱动部包括滑板或冰刀或滚轮。可选的,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可选的,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通过连接杆连接,连接杆的一端与主滑行部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于运动机构。可选的,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源和传动部件,传动部件连接于驱动源和运动机构之间。可选的,传动部件包括齿轮组件,其输入端齿轮与驱动源连接,其输出端齿轮与运动机构传动连接。可选的,传动部件还包括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张紧于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的皮带或链条,其中,输入端齿轮与第二从动轮固接,第二主动轮与驱动源连接。可选的,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其转动中心线平行于竖直方向,第一转轴上套设有一个中间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滑行部(70),所述主滑行部(70)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侧向滑行板(72),所述主滑行部(7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主滑行部(70)之间通过支架(71)连接,至少两个所述主滑行部之间相互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12 CN 20182149221981.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滑行部(70),所述主滑行部(70)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侧向滑行板(72),所述主滑行部(7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主滑行部(70)之间通过支架(71)连接,至少两个所述主滑行部之间相互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向外侧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不高于所述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与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与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与所述主滑行部(70)活动连接,以使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能够相对所述主滑行部(70)上下移动或者调整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与冰面或雪地之间的压力。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与所述主滑行部(70)活动连接,以使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能够相对所述主滑行部(70)上下移动或者调整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与冰面或雪地之间的压力。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与所述主滑行部(70)活动连接,以使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能够相对所述主滑行部(70)上下移动或者调整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与冰面或雪地之间的压力。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滑行部(70)包括滑槽(77),所述侧向滑行板(72)插装于所述主滑行部(70)的滑槽(77),以使所述侧向滑行板(72)能够相对所述主滑行部(70)上下滑动。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与所述主滑行部(70)转动连接,以使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能够上下移动或者调整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与冰面或雪地之间的压力。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与所述主滑行部(70)转动连接,以使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能够上下移动或者调整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与冰面或雪地之间的压力。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与所述主滑行部(70)转动连接,以使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能够上下移动或者调整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与冰面或雪地之间的压力。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靠近所述主滑行部(70)的后端设置。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靠近所述主滑行部(70)的后端设置。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靠近所述主滑行部(70)的后端设置。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滑行板(72)与所述主滑行部(70)之间设有弹性部件(76),以使所述侧向滑行板(72)与所述主滑行部(70)的角度保持在预设角度或使所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压向冰面或雪地;和/或,所述侧向滑行板(72)与所述主滑行部(70)之间还设有限位件(75),以限制所述侧向滑行板(72)向内转动的角度;和/或,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与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前端面和/或后端面圆角过渡;和/或,所述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所述主滑行部的侧面圆角过渡;和/或,所述主滑行部(70)为转向用滑行部;和/或,所述侧向滑行板(72)的滑行端面为内凹面(721);和/或,包括主滑行部(70),所述主滑行部(70)具体为板状结构或冰刀状,所述主滑行部(70)的滑行端包括第一滑行端段(70a)和第二滑行端段(70b),所述第一滑行端段(70a)与所述主滑行部(70)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所述第二滑行端段(70b)与所述主滑行部(70)的侧面圆角过渡;和/或,所述第一滑行端段(70a)位于所述主滑行部(70)的后部,所述第二滑行端段(70b)位于所述主滑行部(70)的前部;和/或,所述第一滑行端段(70a)的长度小于第二滑行端段(70b)的长度;和/或,所述滑行工具还包括转向滑行板(100),其通过转向轴(101)与所述滑行工具的主体骨架转动连接;和/或,所述转向滑行板(100)的滑行端的部分段(100a)与所述转向滑行板(100)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所述转向滑行板(100)的滑行端的其余段与所述转向滑行板(100)的侧面圆角过渡;和/或,所述转向轴(101)位于所述转向滑行板(100)的中部;和/或,所述转向滑行板(100)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侧置滑行板(102),所述侧置滑行板(102)向外侧倾斜;和/或,所述侧置滑行板(102)的滑行端不高于所述转向滑行板(100)的滑行端;和/或,所述侧置滑行板(102)位于所述转向轴(101)的下方;和/或,所述侧向滑行板(72)为弹性材料制成的侧向滑行板;和/或,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运动机构(10)和与所述运动机构(10)连接的驱动部(20);所述驱动部(20)具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20a);所述运动机构(10)能够带动所述驱动端(20a)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移动,以便驱动所述主滑行部(70)滑行;所述运动机构(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丹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