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8987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4: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三个一”中的“一寸”为出发点,结合正确握笔时大拇指、食指、中指、笔杆倚靠点的位置及姿势,定义以下元素:“寸线”、“山脊线”、“大拇指位置图标”和“大拇指引导凹槽”、“食指位置图标”和“食指引导凹槽”、“中指位置图标”和“中指倚靠曲面”、“笔杆倚靠位置图标”和“笔杆倚靠曲面”,这些元素在笔杆及笔握上直接展示出来,再辅以图片说明和/或视频范例,使得老师和家长有了引导和监督孩子正确握笔的标准;使得使用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知道并快速的掌握正确的握笔位置和握笔方法;再辅以正确的坐姿,让使用者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A Guide Hard Pen Hol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
本技术涉及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涉及硬笔书写工具,具体涉及到硬笔书写工具的笔握,以在普通笔上使用特殊设计的笔握为基点,同时采用整体、系统的引导方法,使使用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较为容易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和书写姿势。
技术介绍
提笔写字几乎人人都会,手指夹起笔就可以写,用笔似乎十分简单。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握笔错误,千姿百态。错误的握笔危害很大,写字难看,版面乱七八糟,书写速度慢,容易疲劳,甚至影响健康;特别是小学生、中学生,错误的握笔姿势往往引起错误的坐姿,是诱发近视、斜视、脊柱骨弯曲、高低肩的一个重要原因;书写速度和版面是否整洁则严重影响考试成绩。市面上的普通中性笔、圆珠笔、钢笔和铅笔等,质量参差不齐;但无论好坏,都普遍存在笔握设计过于简单或设计不科学的问题,不利于中小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特别是孩子初学写字时使用的普通铅笔,过于纤细、光滑,尤其不利于孩子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甚至正是握笔姿势不正确和坐姿不正确的源头。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正姿笔,试图帮助中小学生按照正确的姿势写字,比较典型的是电子告警笔,但存在以下问题:(1)效果有限:只是通过“电子眼”检测眼睛与“电子眼”之间的距离来判断坐姿是否正确,难免以偏概全,只能保证距离不能保证正确的姿势;而且距离检测本身误差大、易受干扰;(2)使用麻烦:需要反复充电、开关按钮;使用铅笔芯时尤其麻烦,更换笔芯需要家长帮助,甚至还有联系厂家支持;(3)价格昂贵:动辄接近100元的价格,不利于普及推广,丢了很心疼;(4)不利于养成长久的正确姿势:由于加入了电子检测和报警部分,笔整体偏重,且重心偏上,不利于小学生长时间握持书写;握笔引导过于简单且不科学,不能保证握笔正确;单一的距离检测,有可能加剧高低肩的问题;长期使用后,由于对电子提示的依赖,一旦离开正姿笔或正姿笔没电不能提示,又回到老样子。除在笔上做改进之外,人们在正确握笔、正确坐姿上也没少花心思,比如提出著名的“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身离桌子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虽简单易记,但有些抽象实际并不好执行,没办法总是拿个尺子去测量;而且因为身高、桌椅高度、手大小不一等因素,机械的执行反而无益。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极力倡导、努力推广却收效甚微的原因。在纠正自己孩子错误握笔姿势和坐姿方面费了很大的劲,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孩子依然需要时常提醒。反复思考缘由,深深觉得正确握笔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身体因素(身高、手大小)、因素(认知、习惯)、环境因素(桌椅、笔、光线、书本、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和督促)。而初始养成的习惯则至关重要,错误的习惯一旦养成非常难以纠正。所谓“慎初”“慎微”“慎独”。而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和关键点,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书写工具笔的本身,最为关键的正是笔握。以笔握为突破点,综合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力学和美学,设计出易于正确握持的笔握;并以此为基点,以点带面,系统性的解决握笔、坐姿的问题,从而解决书写姿势的问题。传统的笔握和某些改进型的笔握,并不利于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也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坐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目的是使得使用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知道并快速的掌握正确的握笔位置和握笔方法;再辅以正确的坐姿,让使用者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其与笔杆、按钮、笔头和笔尖组成整支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握上设置有大拇指引导凹槽、食指引导凹槽、“寸线”、“寸环”、“山脊线”、“山脊”、“拇指线”和“拇指环”;其中,寸线设置在笔握外援与λ平面相交的位置,在λ平面内部,寸线距离笔尖一寸的距离,以便向使用者表明此标记是食指离笔尖最近的距离,不能向笔尖方向越过次标记;寸环构设为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使用者在越过寸线时,会感觉到寸环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的位置,使食指回到寸线以上;山脊线位于α平面与笔握边缘相交处,与笔杆中心轴同在α平面,山脊线下端与寸线相交,上端在笔握根部附件,山脊线构设为向使用者明确标示出握笔时,大拇指应与食指保持合适的距离置,不能跨过山脊线相交或相碰;山脊则构设为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在大拇指或食指跨过山脊线相交或相碰时,感觉到山脊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位置,使拇指和食指保持在山脊线的两侧;拇指线构设为离离寸线4.5mm的距离,比寸线离笔尖的距离更远,所述拇指线构设为向使用者表明此标记是握笔时拇指的位置极限,不能向笔尖方向越过次标记;拇指环构设为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使用者在拇指越过拇指线时,会感觉到拇指环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的位置,使拇指回到拇指线108以上;其中,α平面为:笔挂对称轴与笔杆中心轴形成的平面,也称为笔的垂直平面;λ平面为:离笔尖一寸远处,与笔杆轴性垂直的平面,也就是“寸线”所占的平面。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大拇指引导凹槽是大拇指指甲盖与μ平面相切且握住笔握时,大拇指指腹与笔握相交产生的,其中,μ平面是大拇指捏笔时,第一关节指腹与笔握接触时,与大拇指轴线垂直且与指甲盖相切的平面。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食指引导凹槽是食指指甲盖与ν平面相切且握住笔握时,食指腹与笔握相交产生的,其中,ν平面是食指捏笔时,第一关节指腹与笔握(笔杆)接触时,与食指第一、二关节轴线垂直且与食指指甲盖相切的平面,该ν平面与笔握相交处无限接近“寸线”,该ν平面与食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背面相切平面平行。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笔握的直径为8mm-15mm之间。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笔握的直径为10.8mm。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寸线离笔尖的距离范围为20mm-40mm。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食指引导凹槽的中轴线与笔握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30°-45°的夹角。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大拇指引导凹槽的中轴线与笔握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30°的夹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以“三个一”中的“一寸”为出发点,结合正确握笔时大拇指、食指、中指、笔杆倚靠点的位置及姿势,定义以下元素:“寸线”、“山脊线”、“大拇指位置图标”和“大拇指引导凹槽”、“食指位置图标”和“食指引导凹槽”、“中指位置图标”和“中指倚靠曲面”、“笔杆倚靠位置图标”和“笔杆倚靠曲面”。这些元素在笔杆及笔握上直接展示出来,再辅以图片说明和/或视频范例,使得老师和家长有了引导和监督孩子正确握笔的标准;使得使用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知道并快速的掌握正确的握笔位置和握笔方法;再辅以正确的坐姿,让使用者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附图说明图1与图2均是本技术的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的各个平面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的整个笔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笔杆及笔握的基本现状为圆柱形,部分区域为渐变的圆台形;笔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其与笔杆、按钮、笔头和笔尖组成整支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握上设置有大拇指引导凹槽、食指引导凹槽、“寸线”、“寸环” 、“山脊线”、“山脊” 、“拇指线”和“拇指环”;其中,寸线设置在笔握外援与λ平面相交的位置,在λ平面内部,寸线距离笔尖一寸的距离,以便向使用者表明此标记是食指离笔尖最近的距离,不能向笔尖方向越过次标记;寸环构设为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使用者在越过寸线时,会感觉到寸环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的位置,使食指回到寸线以上;山脊线位于α平面与笔握边缘相交处,与笔杆中心轴同在α平面,山脊线下端与寸线相交,上端在笔握根部附件,山脊线构设为向使用者明确标示出握笔时,大拇指应与食指保持合适的距离置,不能跨过山脊线相交或相碰;山脊构设为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在大拇指或食指跨过山脊线相交或相碰时,感觉到山脊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位置,使拇指和食指保持在山脊线的两侧;拇指线构设为寸线4.5mm的距离,比寸线离笔尖的距离更远,所述拇指线构设为向使用者表明此标记是握笔时拇指的位置极限,不能向笔尖方向越过次标记;拇指环构设为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使用者在拇指越过拇指线时,会感觉到拇指环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的位置,使拇指回到拇指线以上;其中,α平面为:笔挂对称轴与笔杆中心轴形成的平面,也称为笔的垂直平面;λ平面为:离笔尖一寸远处,与笔杆轴性垂直的平面,也就是“寸线”所占的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导式硬笔笔握,其与笔杆、按钮、笔头和笔尖组成整支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握上设置有大拇指引导凹槽、食指引导凹槽、“寸线”、“寸环”、“山脊线”、“山脊”、“拇指线”和“拇指环”;其中,寸线设置在笔握外援与λ平面相交的位置,在λ平面内部,寸线距离笔尖一寸的距离,以便向使用者表明此标记是食指离笔尖最近的距离,不能向笔尖方向越过次标记;寸环构设为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使用者在越过寸线时,会感觉到寸环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的位置,使食指回到寸线以上;山脊线位于α平面与笔握边缘相交处,与笔杆中心轴同在α平面,山脊线下端与寸线相交,上端在笔握根部附件,山脊线构设为向使用者明确标示出握笔时,大拇指应与食指保持合适的距离置,不能跨过山脊线相交或相碰;山脊构设为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在大拇指或食指跨过山脊线相交或相碰时,感觉到山脊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位置,使拇指和食指保持在山脊线的两侧;拇指线构设为寸线4.5mm的距离,比寸线离笔尖的距离更远,所述拇指线构设为向使用者表明此标记是握笔时拇指的位置极限,不能向笔尖方向越过次标记;拇指环构设为起到物理阻挡的作用,使用者在拇指越过拇指线时,会感觉到拇指环的阻挡,从而及时调整握笔的位置,使拇指回到拇指线以上;其中,α平面为:笔挂对称轴与笔杆中心轴形成的平面,也称为笔的垂直平面;λ平面为:离笔尖一寸远处,与笔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全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