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蜗杆自消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8248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蜗杆自消隙机构,包括第一蜗杆、第二蜗杆和弹性元件;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同轴设置;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在第一蜗杆的周向相对固定,并在第一蜗杆的轴向可相对运动;弹性元件给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之间提供促使第一蜗杆的螺旋齿与第二蜗杆的螺旋齿轴向靠近的力,以使第一蜗杆的齿面和第二蜗杆的齿面均与外部蜗轮的齿面相接触,消除外部蜗轮与所述第一蜗杆及所述第二蜗杆之间的背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双蜗杆自消隙机构,其可实时自动消除磨损产生的背隙,不需要人为周期调整。

A Double Worm Self-clearance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蜗杆自消隙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消隙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双蜗杆自消隙机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伺服驱动设备提出精密、零背隙传动的要求。而在机床的应用中,常用的蜗轮蜗杆传动因蜗轮与蜗杆之间背隙的存在,在反向运动时会导致传动失效,从而降低传动的精度并对稳定性造成影响。目前主流的双导程蜗杆虽然可以短时减小背隙,但要求隔一段时间在蜗轮蜗杆磨损后,人为重新调整双导程蜗杆以消除磨损产生的背隙,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蜗杆自消隙机构,其可实时自动消除磨损产生的背隙,不需要人为周期调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双蜗杆自消隙机构,包括第一蜗杆、第二蜗杆和弹性元件;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在所述第一蜗杆的周向相对固定,并在所述第一蜗杆的轴向可相对运动;所述弹性元件给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之间提供促使所述第一蜗杆的螺旋齿与所述第二蜗杆的螺旋齿轴向靠近的力,以使所述第一蜗杆的齿面和所述第二蜗杆的齿面均与外部蜗轮的齿面相接触,消除外部蜗轮与所述第一蜗杆及所述第二蜗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蜗杆自消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蜗杆、第二蜗杆和弹性元件;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在所述第一蜗杆的周向相对固定,并在所述第一蜗杆的轴向可相对运动;所述弹性元件给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之间提供促使所述第一蜗杆的螺旋齿与所述第二蜗杆的螺旋齿轴向靠近的力,以使所述第一蜗杆的齿面和所述第二蜗杆的齿面均与外部蜗轮的齿面相接触,消除外部蜗轮与所述第一蜗杆及所述第二蜗杆之间的背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蜗杆自消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蜗杆、第二蜗杆和弹性元件;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在所述第一蜗杆的周向相对固定,并在所述第一蜗杆的轴向可相对运动;所述弹性元件给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之间提供促使所述第一蜗杆的螺旋齿与所述第二蜗杆的螺旋齿轴向靠近的力,以使所述第一蜗杆的齿面和所述第二蜗杆的齿面均与外部蜗轮的齿面相接触,消除外部蜗轮与所述第一蜗杆及所述第二蜗杆之间的背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蜗杆自消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蜗杆自消隙机构还包括支撑座和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支撑所述第一蜗杆,并安装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第二蜗杆套设在所述第一蜗杆的杆部外,并可沿所述第一蜗杆的轴向运动;所述弹性元件作用于所述第二蜗杆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蜗杆自消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的两侧分别抵于所述轴承组件和所述第二蜗杆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蜗杆自消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为碟簧或弹簧。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蜗杆自消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座和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强程振涛汤秀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