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形隔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7294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筒形隔振装置,其包括内筒、外筒、弹性腿和质量突起,其中,质量突起(5)布置在内限制线(L1)和外平行线(L2)的外侧,并位于上侧外限制部分(7a)附近的上侧区域中。通过这种布置,即使是当内筒(2)在振动作用下向上和向下移动时,也几乎没有过分的力施加在质量突起(5)的周边上,从而改善了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支架等中的筒形隔振装置,该筒形隔 振装置在弹性腿上设有突起以抑制由于突起的共振导致的颤动现象, 本专利技术尤其涉及突起的耐久性改进了的筒形隔振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用于隔离发动机等产生的振动传递到车体的筒形隔振装置中, 已知一种筒形衬套,其中用作动态减震器质量(质量部分)的质量突 起设在弹性腿上,以抑制质量突起共振导致的颤动现象(见专利参考 1)。颤动现象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在弹性腿弯曲共振时在与振动方向 相斥的方向上的变形而逐渐产生动态弹簧刚度的峰值。专利参考l:日本技术公开H03-117137。图10示出上述现有技术的筒形衬套,其中内筒120和外筒130 分别设在内侧和外侧,并且水平的弹性腿140将内筒120和外筒130 连接。弹性腿140基本上水平地从内筒向左右延伸,以连接到外筒130。 一对质量突起150从弹性腿140两横向侧一体地凸出,以便抑制由于 在弹性腿140弯曲共振时的共振所导致的弯曲共振。图11示出一个供参考的例子,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前提,其中,在筒形 发动机支架中设有质量突起,该筒形发动机支架具有基本上为倒V形 的弹性腿。发动机支架1具有分别设在内和外的内筒2和外筒3,内 筒2和外筒3由弹性腿4连接。当在内筒2的轴向看时,弹性腿4形 成基本上倒V形,或是基本上拱形,弹性腿4具有一对左右腿部。在 弹性腿4每个腿部的横向侧形成有一体凸出的质量突起5。在本专利技术中,正视图是从筒形隔振装置例如发动机支架1等中内 筒的轴向看的视图。本专利技术中的每个方向都是基于图11 (或下面将说明的图l)所示的状态,图ll为正视图,其中,该图中的上下方向和 左右方向分别指的是发动机支架1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在安装到 车体上的状态下,上下方向相应于要被隔离的主振动的输入方向(箭头z所示方向),也相应于静态载荷的加载方向。此外,术语"内侧" 表示在正视图中朝着内筒2的方向(而在侧视图或垂直于轴线的方向 看的其它视图中,表示朝向沿着内筒轴向的纵向的中心的方向)。弹性腿4沿着内筒2的周边通过硫化焊接等方式与其连接,并且 连接部分形成了内限制部分6。通过位于内限制部分6最外侧位置的 点6a的竖直方向切线表示内限制线Ll。相似地,弹性腿4通过硫化 等方式连接到外筒3的内壁,并且该连接部分形成了外限制部分7。 当弹性腿4以拱形连接到内筒2和外筒3上时,外限制部分7是弹性 腿4外边缘部分的延长线与外筒3之间的交叉点,弹性腿4外边缘部 分的延长线形成了较大拱形部分4a、 4b或位于弹性腿4的拱形部分 4c、 4d的中间部分上的直线部分4e、 4f。上侧外限制部分7a位于外 限制部分7的上侧,而下侧外限制部分7b位于外限制部分7的下侧。通过下侧外限制部分7b的竖直线表示外平行线L2。附图标记L3 表示通过上侧外限制部分7a并与内筒2外周边的点6b相连的切线。 附图标记L4表示通过下侧外限制部分7b并与直线L3平行的直线。 并且,连接上侧外限制部分7a与下侧外限制部分7b的线表示外限制 线L5。此外,附图标记L6表示与外限制线L5平行且与内筒2外周 边相切的线。与外限制线L5和平行线L6平行并位于它们之间的中间 位置的直线表示中间线L7。直线L3是连接上侧外限制部分7a和内 筒2外周边的接触点6b的切线。直线L4是通过下侧外限制部分7b 并与直线L3平行延伸的线。质量突起5在正视图中为圆形,并位于内限制线Ll和外平行线 L2上。即,质量突起5相对较大,且直径大于内限制线Ll与外平行 线L2之间的距离d。质量突起5与中间线L7重叠,并且质量突起5 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中间线L7的内侧。此外,质量突起5具有预定质 量以用作抵抗弹性腿4振动的动态减震器,并且质量突起5被设定成在弹性腿4的共振频率范围中逐渐产生共振。图4表示动态特性与激励频率的关系。虛线所示的曲线表示没有 质量突起5的比较例的动态弹簧刚度曲线。通过弹性腿4的弯曲共振, 在900Hz附近达到大的动态弹簧刚度峰值"a"。在该峰值"a"处,隔振 效果有下降。实线的曲线表示具有上述作为参考的质量突起的例子的动态弹簧 刚度曲线,该曲线具有在峰值"a"前后的相对较小的动态弹簧刚度峰值 "b"和"c"。峰值"b"处于例如约750Hz处,而峰值"c"处于例如1000Hz 附近。因此,通过设置质量突起5,动态弹簧峰值在相应于传动装置 齿轮噪声频率的700~ 1000Hz的范围中从"a"减少到"c",以便使动态 弹簧刚度有显著改进,改进的差异为"Dc",从而就可吸收由于齿轮噪 声导致的振动。顺带提一下,在图IO所示现有技术中,弹性腿140基本上是水平 的,且具有基本水平的双梁形,各端部由内限制线Ll和外限制线L5 限制。因此,由于质量突起150位于跨度相对较长的剪切变形区的中 心,所以质量突起150基部上的应变与由压缩变形导致的应变相比减 小了,即使弹性腿140产生弯曲振动。这样,在一般要求水平的振动 频率时在质量突起150周围不会产生裂紋等,从而关于质量突起150 获得充分的耐久性。同时,当在如图11用于参考的例子中的具有基本上倒V形弹性 腿4的发动机支架1中设置该质量突起时,就会有在一般要求水平的 相对较小振动频率(约数万量级)时在质量突起5基部产生裂紋等的 情况,从而降低了耐久性。因此,实际上很难自动地将质量突起5设 在基本上倒V形弹性腿4上。从研究结果中已经很清楚,在质量突起 5与内限制线Ll和外平行线L2均重叠,尤其是与内限制线Ll重叠, 以及由于质量突起5与中间线L7重叠从而质量突起的中心位于中间 线L7的内侧的情况下,会导致产生裂紋等。即,通常想到的是,质量突起5设置在弹性腿4横向侧的中央区 中,该中央区有相对较大的自由空间以易于设置。但是,中间线L7位于弹性腿4横向侧的中心,并且在基本上倒V形的弹性腿4中内限 制线Ll与外平行线L2之间的间隙d很小,从而这些线彼此相对较为 靠近。因此,当质量突起5设在弹性腿4的中心时,质量突起5容易 与内限制线L1、外平行线L2和中间线L7重叠。此外,由于设有直 径比间隙d大的质量突起5,所以很难避免与这些限制线重叠。但是,内限制线Ll的内侧是主要由压缩变形和拉伸变形构成的 压缩区A,内限制线Ll与外平行线L2之间的区域是主要由剪切变形 构成的剪切区S,外平行线L2的外侧是压缩变形和剪切变形混合的 压缩和剪切区£。压缩区i是最大的弹簧刚度区,压缩和剪切区£_是 第二大的弹簧刚度区,剪切区2_是最小的弹簧刚度区。因此,橡胶腿 变形量的最大区域是剪切区S。因此,位于内限制线Ll和外平行线 L2上的区域是产生最大变形量差异的区域,以便当质量突起5与这些 线重叠时,在质量突起5的基部产生高应变。这样,如图11中质量突 起5的放大侧视图所示,在质量突起5的基部8产生裂紋9,从而降 低了耐久性。图12是说明图12发动机支架中弹性腿4振动的图,其中上部视 图示出内筒2向上移动的状态,并且弹性腿4在内筒2的牵拉作用下 处于张紧。此时,当质量突起5被内筒2牵拉从而从虚线所示位置移 动到实线所示位置时,质量突起5位于内限制部分6与外限制部分7 之间,从而在下侧外限制部分7b与质量突起5的基部8之间产生由于 拉伸变形导致的高应变。下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筒形隔振装置,包括:内筒;包围所述内筒的外筒;弹性腿,该弹性腿具有一对连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左右腿部,并且当从内筒的轴向看时,弹性腿为基本上倒V形,同时所述内筒位于中间位置;以及质量突起,其设在所述弹性腿中,以使所述质量突起在所述弹性腿产生弯曲共振的频率范围中共振;其中,所述质量突起设在内限制线外侧,该内限制线是通过内限制部分的最外侧点的垂直线,该内限制部分是所述内筒和所述弹性腿之间的连接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野行信西前浩直
申请(专利权)人: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