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照明调控系统电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7132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照明调控系统电路,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声音接收模块,降压电路以及照明电路,通过接收声音信号,控制模块对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以及场效应管Q3发出控制信号,实现对白光LED灯D1和黄光LED灯D2的亮度控制,从而达到了通过声音调节亮度以及色温的效果,同时,在反转模块的作用下,避免了由控制模块输出的两路信号同时输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避免电源过载或者灯管闪烁的情况。

An Intelligent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照明调控系统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照明调控系统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在家庭生活中,灯是必不可少的东西,现有的照明装置的照明效果一般需要通过人手调节,智能化程度不够高,同时,在常用的LED灯调节过程中,控制电路比较复杂,不利于生产推广。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智能照明调控系统电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照明调控系统电路,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声音接收模块,降压电路以及照明电路,照明电路包括白光LED灯D1,黄光LED灯D2,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以及反转模块,白光LED灯D1的正极与电源模块连接,其负极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黄光LED灯D2的正极与电源模块连接,其负极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控制模块与电源模块之间通过降压电路连接,控制模块与声音接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1脚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1脚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以及场效应管Q3的栅极之间通过反转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2脚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1以及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所述反转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Q4,电阻R1的一端与降压电路连接,其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以及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其另一端与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1脚连接以及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声音接收模块以及控制模块之间设有放大电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接收声音信号,控制模块对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以及场效应管Q3发出控制信号,实现对白光LED灯D1和黄光LED灯D2的亮度控制,从而达到了通过声音调节亮度以及色温的效果,同时,在反转模块的作用下,避免了由控制模块输出的两路信号同时输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避免电源过载或者灯管闪烁的情况。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本智能照明调控系统电路,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声音接收模块,降压电路以及照明电路,照明电路包括白光LED灯D1,黄光LED灯D2,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以及反转模块1,白光LED灯D1的正极与电源模块连接,其负极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黄光LED灯D2的正极与电源模块连接,其负极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控制模块与电源模块之间通过降压电路连接,控制模块与声音接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1脚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1脚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以及场效应管Q3的栅极之间通过反转模块1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2脚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1以及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通过接收声音信号,控制模块对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以及场效应管Q3发出控制信号,实现对白光LED灯D1和黄光LED灯D2的亮度控制,从而达到了通过声音调节亮度以及色温的效果,同时,在反转模块1的作用下,避免了由控制模块输出的两路信号同时输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避免电源过载或者灯管闪烁的情况。进一步地,反转模块1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Q4,电阻R1的一端与降压电路连接,其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以及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其另一端与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1脚连接以及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进一步地,声音接收模块以及控制模块之间设有放大电路,提高了声音接收模块向控制模块输出信号的精确度。上述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本技术还可有其他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设定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照明调控系统电路,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声音接收模块,降压电路以及照明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电路包括白光LED灯D1,黄光LED灯D2,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以及反转模块(1),所述白光LED灯D1的正极与电源模块连接,其负极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黄光LED灯D2的正极与电源模块连接,其负极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电源模块之间通过降压电路连接,控制模块与声音接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1脚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1脚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以及场效应管Q3的栅极之间通过反转模块(1)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2脚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1以及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源极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照明调控系统电路,包括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声音接收模块,降压电路以及照明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电路包括白光LED灯D1,黄光LED灯D2,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以及反转模块(1),所述白光LED灯D1的正极与电源模块连接,其负极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黄光LED灯D2的正极与电源模块连接,其负极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电源模块之间通过降压电路连接,控制模块与声音接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1脚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1脚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以及场效应管Q3的栅极之间通过反转模块(1)连接,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2脚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场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碧娱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骏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