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窄边框防尘背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6783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10:58
一种窄边框防尘背光,包括有背板、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膜,所述背板设置有折起部,整体呈凹形,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依次由下往上叠放于凹形空间内,在光学膜上设置有保护膜,所述保护膜左右两端搭接于折起部顶端;由于窄边框的设计,左右两边并未设置遮光胶结构,凹形空间内的部件与折起部至少保留有0.1mm的间隙,折起部的宽度较窄,保护膜无法固定牢固,运输过程中保护膜易分离,异物易进入背光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保护膜两端设置加长部,并在加长部与折起部形成的夹角位置,设置防尘部,即使保护膜分离,防尘部也能阻挡异物的进入,同时防尘部的设置,也便于保护膜的对位贴合,更加简单快捷。

A Narrow Border Dust-proof Backl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窄边框防尘背光
本技术涉及全面显示屏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窄边框防尘背光。
技术介绍
全面屏电子产品的兴起,直接导致产品对于背光结构边框的宽度要求越来越高,为达到窄边框的效果,现有的背光结构已经去除左右边的遮光胶,依靠凹形背板结构来限制内部膜材的移位,所述膜材与背板两侧至少保留有0.1mm的间隙,背板的宽度较窄,保护膜无法与背板固定牢固,在运输或搬运过程中,产品震荡导致保护膜分离,异物以及灰尘会从间隙进入背光膜材内,导致显示出现白团、显示不均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显示效果;其次,保护膜在贴合需要对位,操作繁琐,贴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背光结构保护膜分离导致灰尘进入影响显示效果等问题,本技术设计了一种窄边框防尘背光。一种窄边框防尘背光,包括有背板、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膜,所述背板整体呈凹形,设置有折起部,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依次由下往上叠放于凹形空间内;进一步的,所述光学膜上设置有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设置有加长部,所述加长部的下方还设置有防尘部。进一步的,所述保护膜还包括有本体,所述本体左右两边搭接于折起部顶端。进一步的,所述加长部设置于本体左右两端,伸出于折起部外沿。进一步的,所述防尘部设置于所述加长部的下表面与折起部外侧面所形成的夹角位置。进一步的,所述防尘部的厚度在背光厚度的1/2以上,且不超过背光结构的整体厚度,增加保护膜与背板的粘贴面积,防止两者发生分离,同时阻挡灰尘以及异物进入。进一步的,所述防尘部通过双面粘固定于加长部下表面,便于后续产品拼装保护膜的撕除。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计的一种窄边框防尘背光,将传统仅仅搭接于背板折起部顶端的保护膜,左右两端延伸出折起部的外沿外,设置加长部,并在加长部下表面粘贴防尘部,增加了保护膜与背板的贴合固定面积,解决了由于背板厚度过窄而导致的保护膜与背板分离问题,即使保护膜与背板分离,所述防尘部也能有效阻挡外界异物进入;其次,产品在进行保护膜贴合时,所述防尘部可作为对位结构,增加了贴膜效率,在保护膜撕除时,也可作为手撕手柄,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所述防尘部与折起部的接触面使用弱粘胶贴合固定,更加方便后续组装过程中保护膜的撕除。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窄边框背光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背板-10;折起部-11;反射膜-20;导光板-30;光学膜片-40;扩散膜-41;下偏光片-42;上偏光片-43;保护膜-50;本体-51;加长部-52;防尘部-6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能够根据下文所述用本领域的相关技术加以实现,并能更加明白本技术的创新之处和带来的益处。如图1所示,为传统窄边框背光局部结构,包括有背板10、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光学膜40,所述背板10设置有折起部11,整体呈凹形,所述反射片20、导光板30、光学膜40依次由下往上叠放于凹形空间内,所述光学膜40的上方,还设置有保护膜50,所述所述保护膜50左右两边搭接于折起部11顶端。所述光学膜40包括依次由下往上叠放的扩散膜41、下增光片42、上增光片43,所述保护膜50设置于所述上增光片43上。传统结构窄边框背光,为达到窄边框效果,通常去除左右两边的遮光胶结构,通过背板10的凹形结构来限制背光内部结构的移动,但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光学膜40与折起部11之间至少留有0.1mm的间隙,其次,折起部11的宽度较窄,保护膜50与背板10固定面积较小,无法固定牢固,在运输或搬运过程中,产品震荡会导致保护膜50与光学膜40或者背板10瞬间分离,如图1所示,保护膜50分离后,异物会从箭头方向进入到背光结构内部,但不局限于此,直接导致显示出现白团、显示不均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显示效果。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局部结构示意图,在传统窄边框背光的基础上,将所述保护膜50本体51的左右两端延长到折起部11外沿外,设置加长部52,在所述加长部52与所述折起部11形成的夹角位置,设置防尘部60,以阻挡灰尘进入。进一步的,所述防尘部60的厚度在背光厚度的1/2以上,且不超过背光结构的整体厚度,以增加防尘部60与保护膜50和背板10的固定面积,防止保护膜50发生分离,同时阻挡灰尘以及异物进入。进一步的,所述防尘部60通过双面粘固定于加长部51下表面。进一步的,所述防尘部60与所述折起部11的接触面使用弱粘胶贴合,方便后续保护膜50的撕除。优选的,所述防尘部60材料可以为泡棉或者PET,但不局限于此。本技术将保护膜50本体51左右两端延长设置加长部52,并在加长部52下设置防尘部60的设计,增加了保护膜50与背板10的固定面积,解决了由于背板10厚度过窄而导致的保护膜50与背板10分离问题;防尘部60的设置,在加强背板10与保护膜50固定强度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因保护膜50分离而导致的灰尘进入问题,即使保护膜50发生分离现象,防尘部60也能有效阻挡外界异物进入,简单可行,实用性强;其次,产品在进行保护膜50贴合时,所述防尘部60可作为对位结构,增加了贴膜效率,在保护膜50撕除时,也可作为手撕手柄,更加方便快捷。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窄边框防尘背光,包括有背板、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膜,所述背板整体呈凹形,设置有折起部,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依次由下往上叠放于凹形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上设置有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设置有加长部,所述加长部的下方还设置有防尘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窄边框防尘背光,包括有背板、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膜,所述背板整体呈凹形,设置有折起部,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依次由下往上叠放于凹形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上设置有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设置有加长部,所述加长部的下方还设置有防尘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窄边框防尘背光,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还包括有本体,所述本体左右两边搭接于折起部顶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窄边框防尘背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长部设置于本体左右两端,并伸出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小和郑瑞建刘雪白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