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永亨专利>正文

一种小滞后角传动飞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5708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滞后角传动飞轮,其结构特点是:包括外环1、内环4,外环1的内圈设有若干个棘齿2、外圈设有若干个与其他齿轮或链轮啮合传动的外齿3,内环4的外周上设有两个棘爪5、爪槽6,棘爪5可在爪槽6内上下转动,两个棘爪5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使棘爪5能分别与外环1上的两个棘齿2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棘爪式小滞后角10°~12°的传动飞轮,能够大大减少传动的中断和滞后现象,从而降低了机械功率的无谓损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体积小巧、传动灵活,适用于单向转动传递转矩和往返转动传递转矩,可广泛应用于小型车、自行车、游艇等各种需要连续或间断传递转矩的交通工具或机械设备中。(*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飞轮,特别是一种小滞后角传动飞轮,适用于自行车、小型车、游艇等各种需要连续或间断传递转矩的机械运动中。属于机械传动部件

技术介绍
目前广泛使用的飞轮的滞后角,即从棘爪顶上一个棘齿到顶上第二个棘齿之间的夹角其角度等于360°除以外环内棘齿的齿数一般大于20°。这种飞轮用于单向转动传递负荷时不会产生大的问题,例如现有的普通自行车普遍采用这结构的飞轮。但是,如果将这种结构的飞轮用于经常变换转动方向来定向传递负荷时,这种大滞后角的飞轮就会存在如下问题(1)不能实现平稳、连续运行,容易出现做功中断和滞后的现象;(2)工作时会发出撞击声,使做功效率明显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即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大滞后角飞轮容易出现做功中断和滞后的现象和做功效率低的缺点,提供一种小滞后角传动飞轮。本技术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措施解决一种小滞后角传动飞轮,其结构特点是包括外环、内环,外环的内圈设有若干个棘齿、外圈设有若干个与其他齿轮或链轮啮合传动的外齿,内环的外周上设有两个棘爪、爪槽,棘爪可在爪槽内上下转动,两个棘爪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使棘爪能分别与外环上的两个棘齿啮合。本技术的技术问题还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解决所述内环上的每个棘爪的中间部位都设有环形沟槽,沟槽内置有环状弹簧圈,环状弹簧圈可压住棘爪的圆形头部使爪尖弹出。外环1内圈的棘齿有30~36个,使传动飞轮的滞后角为12°~10°,所述棘齿可与内环上的棘爪啮合。本技术具有如下突出效果1、在传动中间断和滞后现象大为减少。一般飞轮只适用于单一的方向的带负荷转动,若用在不断变换转动方向的情况下单向传递转矩时,则不可避免地在切换转动方向时出现明显的传动中断和滞后现象。本技术由于外环的棘齿数增加了一倍左右,因此其滞后角也就相应减少一倍,即只有10°~12°,能够大大减少传动的中断和滞后现象。2、增加做功角度、提高做功效率。一般的飞轮在变换转动方向单向传递转矩时,由于存在明显的传动间断和滞后现象,因此会明显减少有效的做功时间和缩小有效的做功角度,也就是在规定的做功时间和做功角度内,做功效果减少了5%~10%。本技术由于其滞后角减少了一半,使其在相同的传动条件下相应地延长了有效做功时间,从而扩大了做功角度,使做功效率显著提高。3、传动平稳、噪音小。一般的飞轮如果用于往返传动中定向传递转矩时,问题较大,因为它的滞后角度大,使传动不能连续、平稳地进行,出现了做功的中断现象,还会发出较大的撞击声。本技术由于采用小滞后角,因此,无论是单向或往返转动中传递转矩均可适用,在往返传递转矩时,因其滞后角很小,传动时没有明显的中断现象,因此噪音相对较小、工作较平稳。4、使用方便、用途广泛。本技术结构简单、体积小巧、传动灵活,不仅适用于单向转动传递转矩,而且适用于往返转动传递转矩,可广泛应用于小型车、自行车、游艇等各种需要连续或间断传递转矩的交通工具或机械设备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内环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2、图3和图4构成本技术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包括外环1、内环4,外环1的内圈设有36个棘齿2、外圈设有若干个与其他齿轮或链轮啮合传动的外齿3,内环4的外周上设有两个棘爪5、爪槽6,棘爪5可在爪槽6内上下转动,两个棘爪5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使这两个棘爪5能分别与外环1上的两个棘齿2啮合。所述内环4上的每个棘爪5的中间部位都设有环形沟槽,沟槽内置有环状弹簧圈7,环状弹簧圈7可压住棘爪5的圆形头部使爪尖弹出。本实施例使传动飞轮的滞后角为10°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当飞轮外环1外圈的齿受外力作用而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外环1内圈的棘齿2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于内环4上两个棘爪在弹簧圈7的作用下使棘尖外弹,二者同时分别弹进外环1的两个棘齿之内,推动飞轮的内环4也同时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时,力矩通过飞轮外环1传递给飞轮内环4,使与内环4连接的机件转动。当飞轮外环1的外齿受相反的外力作用而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外环1内圈的棘齿也向顺时针的方向转动,这时两个棘爪都分别从两个棘齿内滑出,飞轮的内环不承受力矩,因而飞轮空转。本技术实施例2的特点是外环1的内圈设有30个棘齿2,使传动飞轮的滞后角为12°。其余同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3的特点是外环1的内圈设有33个棘齿2,使传动飞轮的滞后角为10.9°。其余同实施例1。权利要求1.一种小滞后角传动飞轮,其特征是包括外环(1)、内环(4),外环(1)的内圈设有若干个棘齿(2)、外圈设有若干个与其他齿轮或链轮啮合传动的外齿(3),内环(4)的外周上设有两个棘爪(5)、爪槽(6),棘爪(5)可在爪槽(6)内上下转动,两个棘爪(5)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使这两个棘爪(5)能分别与外环(1)上的两个棘齿(2)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滞后角传动飞轮,其特征是内环(4)上的每个棘爪(5)的中间部位都设有环形沟槽,沟槽内置有环状弹簧圈(7),环状弹簧圈(7)可压住棘爪(5)的圆形头部使爪尖弹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滞后角传动飞轮,其特征是外环(1)内圈的棘齿(2)有30~36个,使传动飞轮的滞后角为12°~10°,所述棘齿(2)可与内环(4)上的棘爪(5)啮合。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小滞后角传动飞轮,其结构特点是包括外环1、内环4,外环1的内圈设有若干个棘齿2、外圈设有若干个与其他齿轮或链轮啮合传动的外齿3,内环4的外周上设有两个棘爪5、爪槽6,棘爪5可在爪槽6内上下转动,两个棘爪5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使棘爪5能分别与外环1上的两个棘齿2啮合。本技术是一种棘爪式小滞后角10°~12°的传动飞轮,能够大大减少传动的中断和滞后现象,从而降低了机械功率的无谓损失。本技术结构简单、体积小巧、传动灵活,适用于单向转动传递转矩和往返转动传递转矩,可广泛应用于小型车、自行车、游艇等各种需要连续或间断传递转矩的交通工具或机械设备中。文档编号F16D41/30GK2735074SQ200420051598公开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11日专利技术者许永亨 申请人:许永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滞后角传动飞轮,其特征是:包括外环(1)、内环(4),外环(1)的内圈设有若干个棘齿(2)、外圈设有若干个与其他齿轮或链轮啮合传动的外齿(3),内环(4)的外周上设有两个棘爪(5)、爪槽(6),棘爪(5)可在爪槽(6)内上下转动,两个棘爪(5)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使这两个棘爪(5)能分别与外环(1)上的两个棘齿(2)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永亨
申请(专利权)人:许永亨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