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似鲇高原鳅人工繁殖孵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3978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似鲇高原鳅人工繁殖孵化装置,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该孵化装置包括:长方体支撑架,长方体支撑架的前侧面上设有多个第一竖直支撑杆,长方体支撑架的后侧面上设有多个第二竖直支撑杆,每两个相对应的第一竖直支撑杆和第二竖直支撑杆之间均竖直设有双面孵化单元,每相邻的两个双面孵化单元之间的底部均可拆卸设置有不锈钢网,长方体支撑架的顶面上设有防护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孵化装置占地面积小、承载孵化鱼卵量大,且孵化的鱼苗直接进入鱼苗池中培育,对鱼苗损伤极小,极大提高孵化空间、水、溶解氧等利用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成活率。该装置结构简单、实用,且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

An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Incubation Device for Catfish-like Loa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似鲇高原鳅人工繁殖孵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似鲇高原鳅人工繁殖孵化装置。
技术介绍
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siluroides),也称拟鮎高原鳅、拟鲶高原鳅,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te)条鳅亚科(Nemachilinae)高原鳅属。该种鱼类营底栖生活,喜在河川的干支流水流湍急,河底多砾石的环境中活动,产粘性鱼卵,鱼卵粘附在岩石、水草等孵化。似鲇高原鳅为我国特有物种,自然分布于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在四川省内仅分布于黄河干流及其白河和黑河等支流,在青海和甘肃等省有分布。目前似鲇高原鳅种群数量不多,有的河段已难捕获,生长缓慢,已被列为《四川省新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生物多样保护方面来讲,加强似鲇高原鳅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鱼类保护通常采用人工驯化后进行人工繁殖来实现保护,而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于受精卵的孵化率。对孵化率影响较大的是孵化装置和孵化方法。目前,没有针对似鲇高原鳅的人工繁殖孵化装置,因此孵化效果较差,死亡比例高,对后续工作开展影响较大,较大程度影响到似鲇高原鳅人工繁殖等保护工作。究其原因,由于常规的孵化装置浮于水面,由于增氧过程气泡吸附等导致部分区域脱离水体,导致鱼卵干燥而死亡;同时,孵化出膜鱼苗在转入鱼苗池的过程中受到机械性伤害而死亡。综上,目前方法死亡率较高,效果不甚理想,较大程度制约了似鲇高原鳅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如何根据似鲇高原鳅繁殖生物学特征针对性地设计出有效的孵化装置对于实现保护和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似鲇高原鳅人工繁殖孵化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似鲇高原鳅人工繁殖孵化装置,包括:长方体支撑架,所述长方体支撑架的前侧面上设有多个第一竖直支撑杆,所述长方体支撑架的后侧面上设有多个第二竖直支撑杆,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和第二竖直支撑杆的下端面均位于所述长方体支撑架的底面的下方,每两个相对应的第一竖直支撑杆和第二竖直支撑杆之间均竖直设有双面孵化单元,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双面孵化单元之间的底部均可拆卸设置有不锈钢网,所述长方体支撑架的顶面上设有防护网。优选地,所述长方体支撑架的下方设有进水口和多个增氧口,所述长方体支撑架(的上方设有出水口,所述增氧口和增氧设备连接。优选地,所述增氧口位于所述双面孵化单元之间。优选地,所述双面孵化单元为丙纶网或涤纶网。优选地,所述双面孵化单元的前后侧边上设有插杆,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的内侧面竖直方向上设有凹槽,所述插杆可卡接在所述凹槽内。优选地,所述双面孵化单元的上端设有提手。优选地,所述长方体支撑架为不锈钢材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占地面积小、承载孵化鱼卵量大,且孵化的鱼苗直接进入鱼苗池中培育,对鱼苗损伤极小,极大提高孵化空间、水、溶解氧等利用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成活率。该装置结构简单、实用,且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且可用于野外鳅科等产粘性卵的鱼类的鱼卵孵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长方体支撑架,2.第一竖直支撑杆,3.第二竖直支撑杆,4.双面孵化单元,4-1.提手,5.防护网,6.进水口,7.增氧口,8.出水口,9.不锈钢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似鲇高原鳅人工繁殖孵化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长方体支撑架1,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前侧面上设有多个第一竖直支撑杆2,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后侧面上设有多个第二竖直支撑杆3,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2和第二竖直支撑杆3的下端面均位于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底面的下方,使得长方体支撑架1不会触及鱼苗培育池的底部,防止掉下来的受精卵或者死卵在底部发霉。每两个相对应的第一竖直支撑杆2和第二竖直支撑杆3之间均竖直设有双面孵化单元4,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双面孵化单元4之间的底部均可拆卸设置有不锈钢网9,可以在不锈钢网9的两端安装挂钩,挂在双面孵化单元4的底端,不锈钢网9用来盛接掉下来的鱼卵。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顶面上设有防护网5。进一步地,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下方设有进水口6和多个增氧口7,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上方设有出水口8,所述增氧口7和增氧设备连接。增氧设备和电源连接,增氧设备为增氧机等,为鱼类养殖提供必需的氧气。进水口6和出水口8为装置提供循环水,进水口6和出水口8均分别和水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增氧口7位于所述双面孵化单元4之间,为似鲇高原鳅鱼卵生长提供均匀且充足的氧气,提高似鲇高原鳅的孵化率。进一步地,所述双面孵化单元4为丙纶网或涤纶网,双面均可附着受精的似鲇高原鳅鱼卵。结构简单,附着作用强。进一步地,所述双面孵化单元4的前后侧边上设有插杆,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2和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3的内侧面竖直方向上设有凹槽,所述插杆可卡接在所述凹槽内。操作简便,易于安装和拆卸,且受水流冲击较小,大大提高似鲇高原鳅鱼卵的孵化率,减少死亡。进一步地,所述双面孵化单元4的上端设有提手4-1,方便安装和拆卸。进一步地,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为不锈钢材质,防止其在水中被腐蚀氧化等,便于长期使用。本技术的似鲇高原鳅人工繁殖孵化装置的使用过程:首先把长方体支撑架1直接放置于注满水的鱼苗培育池中,然后将附着鱼卵的双面孵化单元4放入第一竖直支撑杆2和第二竖直支撑杆3之间,整个孵化装置置于水下,然后打开增氧设备,氧气从增氧口进入水体,由于压力作用向上扩散。同时打开进水口和出水口,水流从底部进入,从顶部排出,保障孵化水体洁净。长方体支撑架1顶端设置的防护网5可以避免外来生物(如鸟类)的干扰,隔离大型敌害生物。提手4-1有利于双面孵化单元的安装与拆卸。孵化开始后不需要其他操作,直至鱼苗出膜后。孵化结束(鱼卵出膜)后,鱼苗脱离卵膜进入鱼苗池中,撤出孵化装置后进行鱼苗培育。其中,把鱼卵置于双面孵化单元4的两个面上,当双面孵化单元4入水后鱼卵会产生粘性附着于双面孵化单元4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占地面积小、承载孵化鱼卵量大,且孵化的鱼苗直接进入鱼苗池中培育,对鱼苗损伤极小,极大提高孵化空间、水、溶解氧等利用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成活率。该装置结构简单、实用,且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且可用于野外鳅科等产粘性卵的鱼类的鱼卵孵化。本技术中涉及的未说明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或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施。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技术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似鲇高原鳅人工繁殖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方体支撑架(1),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前侧面上设有多个第一竖直支撑杆(2),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后侧面上设有多个第二竖直支撑杆(3),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2)和第二竖直支撑杆(3)的下端面均位于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底面的下方,每两个相对应的第一竖直支撑杆(2)和第二竖直支撑杆(3)之间均竖直设有双面孵化单元(4),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双面孵化单元(4)之间的底部均可拆卸设置有不锈钢网(9),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顶面上设有防护网(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似鲇高原鳅人工繁殖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方体支撑架(1),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前侧面上设有多个第一竖直支撑杆(2),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后侧面上设有多个第二竖直支撑杆(3),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2)和第二竖直支撑杆(3)的下端面均位于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底面的下方,每两个相对应的第一竖直支撑杆(2)和第二竖直支撑杆(3)之间均竖直设有双面孵化单元(4),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双面孵化单元(4)之间的底部均可拆卸设置有不锈钢网(9),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顶面上设有防护网(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似鲇高原鳅人工繁殖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下方设有进水口(6)和多个增氧口(7),所述长方体支撑架(1)的上方设有出水口(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明江孙甲华陈叶雨刘亚龚全赖见生李青芝苏旭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