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微悬臂梁的室内步态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3752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微悬臂梁的室内步态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用于解决如何通过对微悬臂梁端头处的振动能量进行回收,达到振动能量回收利用的最大化的问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底壁开设有卡槽,卡槽的内部插接有支柱,支柱的两侧侧壁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卡槽与支柱的两侧侧壁通过螺栓固定且螺栓的一端位于第一螺纹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微悬臂梁的端头处设置圆形导电压块,通过圆形导电压块带动两个导电杆运动并设置杠杆结构,使导电块的运动与圆形导电压块的运动方向相反,使得导电块与对应的电极片相接触,为电容充电,实现振动能量的回收;通过微悬臂梁端头的振动能量采集,实现了振动能量回收的最大化。

An Energy Recovery Device for Indoor Gait Vibration Based on Micro-cantilever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微悬臂梁的室内步态振动能量回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量回收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微悬臂梁的室内步态振动能量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能量回收就是将不能储存再利用的将浪费掉的能量形式,比如热能、机械能、光能等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再利用;现有技术中,CN107395064A一种基于压电悬臂梁的能量回收装置公开了压电材料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头部伸入对应电极槽内的导电杆;存在的不足:虽然通过导电杆实现了振动能量回收,但是导电杆位于基座和质量块之间,根据微悬臂梁的振动原理可得,加质量块的一端振动幅度最大,因此,此处的振动能量收集最大,即导电杆与电极的接触次数最多,那么相对应的采集的振动回收能量也最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微悬臂梁的室内步态振动能量回收装置,用于解决如何通过对微悬臂梁端头处的振动能量进行回收,达到振动能量回收利用的最大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微悬臂梁的端头处设置圆形导电压块,通过圆形导电压块带动两个导电杆运动并设置杠杆结构,使导电块的运动与圆形导电压块的运动方向相反,使得导电块与对应的电极片相接触,为电容充电,实现振动能量的回收;通过微悬臂梁端头的振动能量采集,实现了振动能量回收的最大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微悬臂梁的室内步态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底壁开设有卡槽,卡槽的内部插接有支柱,支柱的两侧侧壁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卡槽与支柱的两侧侧壁通过螺栓固定且螺栓的一端位于第一螺纹孔内;所述支柱的侧壁靠近上端处固定连接有微悬臂梁的一端,微悬臂梁的另一端连接有圆形导电压块,圆形导电压块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圆形导电压块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导电杆的一端;第二凹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导电杆的一端;第一导电杆和第二导电杆的另一端均设有导电块;第一导电杆设有导电块的一端位于第一框架的中部;第二导电杆设有导电块的一端位于第二框架的中部;所述第一导电杆和第二导电杆的中部均开设有中心孔;第一导电杆中部开设的中心孔通过第一转轴安装在第一支座上;第一支座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且第一转轴的两端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一框架的上端面和底端面均开设有第一接线孔;第一框架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导电柱的顶端,第一导电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正电极片,第一框架的内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电柱的底端,第二导电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正电极片;所述第一框架通过第一工型件安装在壳体内部的一侧侧壁上;第一工型件的两端与壳体和第一框架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第二框架通过第二工型件对称安装在壳体内部的另一侧侧壁上;第二工型件的两端与壳体和第二框架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优选的,所述第二导电杆中部开设的中心孔通过第二转轴安装在第二支座上;第二支座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且第二转轴的两端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内;优选的,第二框架的上端面和底端面均开设有第二接线孔;第二框架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第三导电柱的顶端,第三导电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负电极片,第二框架的内底端固定连接有第四导电柱的底端,第四导电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负电极片;第二支座的底端面安装在第二支撑杆的顶端;第二支撑杆的底端安装在壳体的内部底壁上,且第二支撑杆的两端与壳体和第二支座的底端面均通过螺栓固定;优选的,所述第一支座的底端面安装在第一支撑杆的顶端;第一支撑杆的底端安装在壳体的内部底壁上,且第一支撑杆的两端与壳体和第一支座的底端面均通过螺栓固定;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杆和第二导电杆远离导电块的一端开设有第二中心孔,第一导电杆上的第二中心孔通过第一导电轴安装在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且第一导电轴的两端安装在第二安装孔内;第二导电杆上的第二中心孔通过第二导电轴安装在第二凹槽内,第二凹槽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且第二导电轴的两端安装在第二安装孔内;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柱的顶端通过导线与壳体外的第一电容的正极电连接;第三导电柱的顶端通过导线与第一电容的负极电连接;第二导电柱的底端通过导线与壳体外的第二电容的负极电连接;第四导电柱的底端通过导线与第二电容的正极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圆形导电压块由第一半弧形导电块和第二半弧形导电块构成,第一半弧形导电块与第二半弧形导电块之间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第一绝缘件与第二绝缘件之间设有第二安装槽,微悬臂梁远离支柱的一端插接在第二安装槽内,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与第一半弧形导电块和第二半弧形导电块之间通过强力胶固定;微悬臂梁远离支柱的一端与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的连接处通过强力胶固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微悬臂梁的端头处设置圆形导电压块,通过圆形导电压块带动两个导电杆运动并设置杠杆结构,使导电块的运动与圆形导电压块的运动方向相反,使得导电块与对应的电极片相接触,为电容充电,实现振动能量的回收;通过微悬臂梁端头的振动能量采集,实现了振动能量回收的最大化。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壳体内部结构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微悬臂梁与圆形导电压块和导电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导电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微悬臂梁与圆形导电压块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基于微悬臂梁的室内步态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底壁开设有卡槽11,卡槽11的内部插接有支柱2,支柱2的两侧侧壁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1,卡槽11与支柱2的两侧侧壁通过螺栓固定且螺栓的一端位于第一螺纹孔21内;支柱2的侧壁靠近上端处固定连接有微悬臂梁22的一端,微悬臂梁22为压电陶瓷或压电晶片;微悬臂梁22的另一端连接有圆形导电压块23,圆形导电压块23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231,圆形导电压块23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二凹槽232,第一凹槽231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导电杆24的一端;第二凹槽232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导电杆26的一端;第一导电杆24和第二导电杆26的另一端均设有导电块241;第一导电杆24设有导电块241的一端位于第一框架28的中部;第二导电杆26设有导电块241的一端位于第二框架29的中部;第一导电杆24和第二导电杆26的中部均开设有中心孔242;第一导电杆24中部开设的中心孔242通过第一转轴251安装在第一支座25上;第一支座25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52,且第一转轴251的两端安装在第一安装孔252内;第一框架28的上端面和底端面均开设有第一接线孔281;第一框架28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导电柱282的顶端,第一导电柱28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正电极片283,第一框架28的内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电柱285的底端,第二导电柱28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负电极片284;第一框架28通过第一工型件14安装在壳体1内部的一侧侧壁上;第一工型件14的两端与壳体1和第一框架28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第二框架29通过第二工型件15对称安装在壳体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微悬臂梁的室内步态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底壁开设有卡槽(11),卡槽(11)的内部插接有支柱(2),支柱(2)的两侧侧壁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1),卡槽(11)与支柱(2)的两侧侧壁通过螺栓固定且螺栓的一端位于第一螺纹孔(21)内;所述支柱(2)的侧壁靠近上端处固定连接有微悬臂梁(22)的一端,微悬臂梁(22)的另一端连接有圆形导电压块(23),圆形导电压块(23)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231),圆形导电压块(23)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二凹槽(232),第一凹槽(231)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导电杆(24)的一端;第二凹槽(232)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导电杆(26)的一端;第一导电杆(24)和第二导电杆(26)的另一端均设有导电块(241);第一导电杆(24)设有导电块(241)的一端位于第一框架(28)的中部;第二导电杆(26)设有导电块(241)的一端位于第二框架(29)的中部;所述第一导电杆(24)和第二导电杆(26)的中部均开设有中心孔(242);第一导电杆(24)中部开设的中心孔(242)通过第一转轴(251)安装在第一支座(25)上;第一支座(25)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52),且第一转轴(251)的两端安装在第一安装孔(252)内;所述第一框架(28)的上端面和底端面均开设有第一接线孔(281);第一框架(28)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导电柱(282)的顶端,第一导电柱(28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正电极片(283),第一框架(28)的内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电柱(285)的底端,第二导电柱(28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负电极片(284);所述第一框架(28)通过第一工型件(14)安装在壳体(1)内部的一侧侧壁上;第一工型件(14)的两端与壳体(1)和第一框架(28)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第二框架(29)通过第二工型件(15)对称安装在壳体(1)内部的另一侧侧壁上;第二工型件(15)的两端与壳体(1)和第二框架(29)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微悬臂梁的室内步态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底壁开设有卡槽(11),卡槽(11)的内部插接有支柱(2),支柱(2)的两侧侧壁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1),卡槽(11)与支柱(2)的两侧侧壁通过螺栓固定且螺栓的一端位于第一螺纹孔(21)内;所述支柱(2)的侧壁靠近上端处固定连接有微悬臂梁(22)的一端,微悬臂梁(22)的另一端连接有圆形导电压块(23),圆形导电压块(23)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凹槽(231),圆形导电压块(23)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二凹槽(232),第一凹槽(231)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导电杆(24)的一端;第二凹槽(232)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导电杆(26)的一端;第一导电杆(24)和第二导电杆(26)的另一端均设有导电块(241);第一导电杆(24)设有导电块(241)的一端位于第一框架(28)的中部;第二导电杆(26)设有导电块(241)的一端位于第二框架(29)的中部;所述第一导电杆(24)和第二导电杆(26)的中部均开设有中心孔(242);第一导电杆(24)中部开设的中心孔(242)通过第一转轴(251)安装在第一支座(25)上;第一支座(25)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52),且第一转轴(251)的两端安装在第一安装孔(252)内;所述第一框架(28)的上端面和底端面均开设有第一接线孔(281);第一框架(28)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导电柱(282)的顶端,第一导电柱(28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正电极片(283),第一框架(28)的内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电柱(285)的底端,第二导电柱(28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负电极片(284);所述第一框架(28)通过第一工型件(14)安装在壳体(1)内部的一侧侧壁上;第一工型件(14)的两端与壳体(1)和第一框架(28)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第二框架(29)通过第二工型件(15)对称安装在壳体(1)内部的另一侧侧壁上;第二工型件(15)的两端与壳体(1)和第二框架(29)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微悬臂梁的室内步态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杆(26)中部开设的中心孔(242)通过第二转轴(271)安装在第二支座(27)上;第二支座(27)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272),且第二转轴(271)的两端安装在第一安装孔(252)内;第二框架(29)的上端面和底端面均开设有第二接线孔(291);第二框架(29)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第三导电柱(292)的顶端,第三导电柱(29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负电极片(293),第二框架(29)的内底端固定连接有第四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杨葛立峰王菲露胡勇陈玉峰李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