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3226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6:58
燃料供给装置包括:盖构件,其安装于燃料箱的开口部;泵单元,其具备泵;连结部,其用于将所述盖构件和所述泵单元连结起来,并且将所述泵单元连结为能够旋转移动;以及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其安装于所述泵单元并且是为了检测燃料的余量而使用的,所述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具备与电气布线相连接的检测装置主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检测装置主体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检测装置主体的臂部、以及安装于所述臂部的顶端侧的浮子,所述泵单元具有沿着与所述泵单元的底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凸部,所述凸部对在设于燃料箱的圆形的开口部内配置的泵单元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从而抑制所述检测装置主体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抵接。

Fuel supply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料供给装置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8月10日、申请号为201580045148.X、专利技术名称为“燃料供给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料供给装置。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用于将燃料箱内的燃料供给至内燃机的燃料供给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众所周知将燃料供给装置安装于燃料箱。此时,还众所周知的是,从设于燃料箱的上表面部的开口部插入燃料供给装置的一部分来进行安装。此外,如日本特开2012-184760号公报(以下,称作760公报)中记载的那样构成为设于燃料供给装置的泵单元能够旋转也是公知的。并且,为了检测储存于燃料箱的燃料的余量而在泵单元安装被称作燃料测量器(日文:センダーゲージ)的燃料余量检测装置也是公知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760公报所述的技术还有改良的余地。若是760公报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则在向燃料箱安装燃料供给装置时,燃料余量检测装置有可能与燃料箱的底面部、开口部的边缘发生碰撞。若燃料余量检测装置与燃料箱发生碰撞而发生变形等,则燃料余量检测装置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发挥预定的功能。因而,以往需要一种能抑制设于燃料供给装置的燃料余量检测装置与燃料箱发生碰撞的构造。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燃料供给装置具有:盖构件,其安装于燃料箱的开口部;以及泵单元,其具备泵。盖构件和泵单元利用连结部连结,泵单元以能够旋转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连结部。并且,燃料供给装置还包括燃料余量检测装置,该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安装于泵单元并且是为了检测燃料的余量而使用的。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包括与电气布线连接的检测装置主体、以能够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检测装置主体的臂部以及安装于臂部的顶端侧的浮子。在以泵单元相对于连结部旋转自如的状态把持盖构件而将其吊起的状态下,浮子位于比泵单元的底座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而,泵单元的底座部与燃料箱抵接,能够抑制作为燃料余量检测装置的构成要素的浮子与燃料箱抵接。因此,能够抑制浮子的破损、臂部的变形等,燃料余量检测装置能够发挥预定的功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连结部以能够通过至少其一部分移动而变更泵单元与盖构件之间的距离的方式进行连结。因而,在泵单元与燃料箱抵接之后能够进一步使盖构件向下方移动以进行按压。由此,泵单元成为容易被按压于燃料箱的结构。这样的形态的燃料供给装置也能够避免浮子部与燃料箱的底面部抵接,因此不用担心浮子部的破损,能够将盖构件快速地安装于燃料箱。并且,能够将泵单元固定于燃料箱的底面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在形成于连结部和泵单元中的任一者的连结轴贯穿于被形成于连结部和泵单元中的另一者的连结孔的状态下,泵单元以能够相对于连结部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于连结部。因而,在泵单元相对于连结部相对移动时连结轴能够一边与连结孔接触一边移动。由此,泵单元能够以摆动的方式移动。因此,泵单元能够一边改变与燃料箱的底部之间的接触位置一边进行移动。这样的形态也能够避免浮子部与燃料箱的底面部抵接,因此不用担心浮子部的破损,能够将盖构件快速地安装于燃料箱。并且,能够将泵单元固定于燃料箱的底面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泵单元包括沿着与泵单元的底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凸部。凸部对在设于燃料箱的圆形的开口部内配置的泵单元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从而抑制检测装置主体与开口部的边缘抵接。因而,能够抑制检测装置主体与燃料箱的开口部的边缘发生碰撞。由此,能够抑制燃料余量检测装置的不良状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燃料供给装置具有:盖构件,其安装于燃料箱的开口部;以及泵单元,其包括泵。盖构件和泵单元利用连结部连结,泵单元以能够旋转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连结部。并且,燃料供给装置还包括燃料余量检测装置,该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安装于泵单元并且是为了检测燃料的余量而使用的。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包括与电气布线连接的检测装置主体、以能够相对于检测装置主体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检测装置主体的臂部以及安装于臂部的顶端侧的浮子。泵单元具备沿着与泵单元的底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凸部。凸部对在设于燃料箱的圆形的开口部内配置的泵单元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从而抑制检测装置主体与开口部的边缘抵接。因而,能够抑制检测装置主体与燃料箱的开口部的边缘发生碰撞。由此,能够抑制燃料余量检测装置的不良状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检测装置主体安装于泵单元所具有的凸部的侧面。凸部配置在比检测装置主体靠底座部的外周侧的位置。因而,凸部以抑制检测装置主体与开口部的边缘接触的方式发挥作用。并且,该凸部是为了安装检测装置主体而使用的,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凸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检测装置主体安装于泵单元所具有的凸部的侧面。凸部设有罩部,检测装置主体配置在罩部与底座部之间。因而,凸部以抑制检测装置主体与开口部的边缘接触的方式发挥作用。并且,该凸部包括罩部,因此能够抑制凸部自底座部突出的高度。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图1的燃料供给装置插入燃料箱内的概念图。图3是表示泵单元与燃料箱的开口部之间的关系的图2中的III-III线向视图。图4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左视图。图5是图4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图6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左视图。图7是图6的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图8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左视图。图9是图8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图10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左视图。图11是图10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图12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13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图14是用于表示图13的实施例的泵单元与燃料箱的开口部之间的关系的从燃料箱内观察泵单元而得到的仰视图。图15是用于表示图14的实施例的检测装置主体的配置变更了的泵单元与燃料箱的开口部之间的关系的从燃料箱内观察泵单元而看到的仰视图。图16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图17是另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左视图。图18是图17的燃料供给装置的概念主视图。图19是用于表示图17的实施例的泵单元与燃料箱之间的开口部的关系的从燃料箱内观察泵单元而看到的仰视图。图20是表示将图17的燃料供给装置插入燃料箱内的概念图。图21是表示将以往的燃料供给装置插入燃料箱内的概念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利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对于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等方向,规定为图1等所示的X是前方向,Y是左方向,Z是上方向。例如,通常,燃料供给装置1的盖构件2位于上侧,泵单元4位于下侧。泵单元4的旋转轴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出。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正交,并且与上下方向正交。本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1可搭载于交通工具,例如,搭载于交通工具中的尤其是车辆。燃料供给装置1安装于被配置在比车辆的地板靠下方的位置的燃料箱7。燃料供给装置1用于将燃料箱7内的液体燃料输送至未图示的内燃机。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1具有:盖构件2,其安装于被设在燃料箱7的上表面部71的开口部72;以及泵单元4,其具备为了将燃料箱7内的燃料向外部输送而使用的泵41。此外,燃料供给装置1还具有:连结部3,其为了将盖构件2和泵单元4连结起来而使用;以及燃料余量检测装置4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中,该燃料供给装置包括:盖构件,其安装于燃料箱的开口部;泵单元,其具备泵;连结部,其用于将所述盖构件和所述泵单元连结起来,并且将所述泵单元连结为能够旋转移动;以及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其安装于所述泵单元并且是为了检测燃料的余量而使用的,所述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具备与电气布线相连接的检测装置主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检测装置主体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检测装置主体的臂部、以及安装于所述臂部的顶端侧的浮子,所述泵单元具有沿着与所述泵单元的底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凸部,所述凸部对在设于燃料箱的圆形的开口部内配置的泵单元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从而抑制所述检测装置主体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8.26 JP 2014-1714421.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中,该燃料供给装置包括:盖构件,其安装于燃料箱的开口部;泵单元,其具备泵;连结部,其用于将所述盖构件和所述泵单元连结起来,并且将所述泵单元连结为能够旋转移动;以及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其安装于所述泵单元并且是为了检测燃料的余量而使用的,所述燃料余量检测装置具备与电气布线相连接的检测装置主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检测装置主体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检测装置主体的臂部、以及安装于所述臂部的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野琢也吉田耕史福井达纪东慎也村越勇一近藤孝享矢野晶大丹羽建介石田英智
申请(专利权)人: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