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混纱分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2366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线性混纱分纱装置,以纱线进入横编机入口处到纱嘴的方向为前后方向,包括分纱本体,所述分纱本体设于所述纱嘴的前方,且所述分纱本体与所述纱嘴一体连接,所述分纱本体包括圆轴、支撑所述圆轴的轴架、若干个轴套弹簧和若干个引导纱线的导线轮,各所述导线轮和各所述轴套弹簧均套设于所述圆轴上,且两个所述导线轮间均布置一个所述轴套弹簧,位于所述圆轴两端的两个所述导线轮与所述轴架间分别布置一个所述轴套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线性混纱分纱装置不仅能提高纱线加捻时的线性混纱状态出现的概率,还能使特定颜色的纱线先到达纱嘴。

Linear Yarn Blending and Separa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性混纱分纱装置
本技术涉及混纱纺织领域,特别是涉及线性混纱分纱装置。
技术介绍
纱线在机台背后运输至纱嘴的过程会因为机台运行的影响,形成转动而自行轻微加捻的效果缠绕在一起。纱线在加捻时会出现均匀混纱和线性混纱的状态;均匀混纱是指纱线间相互缠绕;线性混纱是指纱线间各自分开。纱线在运输中产生的自然加捻中均匀混纱状态出现的概率高于线性混纱状态出现的概率。市场上混纱织物有两种不同的性能要求,一种是要求不同颜色的纱线的混纱中均匀混纱出现的概率较高,使做出的混纱织物的混色效果均匀散布。另一种是要求不同颜色的纱线的混纱中的线性混纱出现的概率较高,且提高特定颜色纱线成为多数线性混纱状态的概率;从而实现加捻时线性混纱效果占大部分,均匀混纱效果占小部分;并且要求做出的混纱织物突显特定颜色纱线,达到突出该特定颜色的目的。但是现有的设备还无法解决混纱织物的后一项性能要求。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对混纱设备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线性混纱分纱装置,使用该装置不仅能提高纱线加捻时的线性混纱状态出现的概率,还能使特定颜色的纱线先到达纱嘴。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线性混纱分纱装置,以纱线进入横编机入口处到纱嘴的方向为前后方向,包括分纱本体,所述分纱本体设于所述纱嘴的前方,且所述分纱本体与所述纱嘴一体连接,所述分纱本体包括圆轴、支撑所述圆轴的轴架、若干个轴套弹簧和若干个引导纱线的导线轮,各所述导线轮和各所述轴套弹簧均套设于所述圆轴上,且两个所述导线轮间均布置一个所述轴套弹簧,位于所述圆轴两端的两个所述导线轮与所述轴架间分别布置一个所述轴套弹簧。所述导线轮为回转体,该回转体的曲面的中间沿圆周方向向内凹设,所述导线轮沿着轴线开设有一通孔,所述导线轮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圆轴上,所述导线轮的两侧面分别向内凹设形成供所述轴套弹簧伸入的凹槽。所述导线轮包括旋转对称的夹片,所述夹片的中部开设有一通孔,所述夹片的外边缘向一侧翻转形成开口朝外的喇叭状飞边,所述夹片的另一侧在所述夹片的中部形成一个平台,两个所述夹片将各自的所述平台贴合放置组成一个所述导线轮。所述圆轴为中空的圆管,所述轴架设有安装所述圆轴的端部的轴承。所述分纱本体包括不少于两个的所述导线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线性混纱分纱装置采用设于纱嘴前方的分纱本体,分纱本体与纱嘴一体连接并同步运动。使得导线轮能够对临近纱嘴的纱线前进行稳定的引导和分隔,以此增加线性混纱状态出现的概率,且防止纱线间出现大概率的二次加捻。在混纱编织时将不同颜色的纱线分别穿过不同的导线轮,不同颜色的纱线在进入纱嘴前被分开并先后的到达且进入纱嘴。将预设在混纱织物上突出显现的纱线从距离纱嘴最近的导线轮穿过;如此在混纱时该预设突出显现的纱线最先进入纱嘴,编织时先进入的纱线会提早排序在编织的前面,则编织出的混纱织物的混色效果突出该纱线具备的颜色。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导线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未使用本技术的线性混纱分纱装置的纱线状态示意图;图4为使用本技术的线性混纱分纱装置的纱线状态示意图。标号说明:圆轴1轴架2轴套弹簧3导线轮4夹片41喇叭状飞边411平台41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本技术线性混纱分纱装置,如图1至4所示,以纱线进入横编机入口处到纱嘴的方向为前后方向,包括分纱本体,分纱本体设于纱嘴的前方,且分纱本体与纱嘴一体连接,分纱本体与纱嘴同步运动,分纱本体与纱嘴一起运动到各个不同的编织位置;纱线先穿过分纱本体再进入纱嘴。分纱本体包括圆轴1、支撑圆轴1的轴架2、若干个轴套弹簧3和若干个导线轮4,各导线轮4和各轴套弹簧3均套设于圆轴1上,且两个导线轮4间均布置一个轴套弹簧3,位于圆轴1两端的两个导线轮4与轴架2间分别布置一个轴套弹簧3。如此通过轴套弹簧3限定了各导线轮4的轴向方向上的运动,且各导线轮4具有一定的弹性回复性。导线轮4为回转体,该回转体的曲面的中间沿圆周方向向内凹设,导线轮4沿着轴线开设有一通孔,导线轮4通过该通孔套设于圆轴1上,导线轮4的两侧面分别向内凹设形成供轴套弹簧3伸入的凹槽。导线轮4包括旋转对称的夹片41,夹片41的中部开设有一通孔,夹片41的外边缘向一侧翻转形成开口朝外的喇叭状飞边411,夹片41的另一侧在夹片41的中部形成一个平台412,两个夹片41将各自的平台412贴合放置组成一个导线轮4。圆轴1为中空的圆管,轴架2设有两个轴承,两个轴承分别安装圆轴1的两端部。分纱本体包括不少于两个的导线轮4。在混纱编织时将不同颜色的纱线分别穿过不同的导线轮4。如图3所示,纱线会在传输运输纱线的过程中会慢慢的进行缓慢的自然加捻。在采用机台编织时,纱线需经过五道工序:天线架-天线架夹片-送纱器-边簧-边簧夹片至纱嘴。每道工序的运输过程中都会有一段距离,距离之间的过程纱线会有自然性的随机加捻混纱。如此当纱线到达纱嘴时各股纱线处于均匀混纱状态的概率远远高于处于线性混纱状态的概率。如图4所示,在临近纱嘴处设置并采用本技术的线性混纱分纱装置能够对临近纱嘴的纱线前进行稳定的引导和分隔,以此增加线性混纱状态出现的概率;且本技术的线性混纱分纱装置距离纱嘴近防止纱线间出现大概率的二次加捻。在混纱编织时,纱线穿过边簧夹片后将不同颜色的纱线分别穿过不同的导线轮,使得不同颜色的纱线在进入纱嘴前被分开并先后的到达且进入纱嘴。将预设在混纱织物上突出显现的纱线从距离纱嘴最近的导线轮4穿过;如此在混纱时该预设突出显现的纱线最先进入纱嘴,编织时先进入的纱线会提早排序在编织的前面,则编织出的混纱织物的混色效果突出该纱线具备的颜色。相反的将预设要在混纱织物上少数显现的纱线从距离纱嘴较远的导线轮4穿过;如此在混纱时该预设少数显现的纱线较晚进入纱嘴,编织出的混纱织物的混色效果较少显现该纱线具备的颜色。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技术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技术的专利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线性混纱分纱装置,以纱线进入横编机入口处到纱嘴的方向为前后方向,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纱本体,所述分纱本体设于所述纱嘴的前方,且所述分纱本体与所述纱嘴一体连接,所述分纱本体包括圆轴、支撑所述圆轴的轴架、若干个轴套弹簧和若干个引导纱线的导线轮,各所述导线轮和各所述轴套弹簧均套设于所述圆轴上,且两个所述导线轮间均布置一个所述轴套弹簧,位于所述圆轴两端的两个所述导线轮与所述轴架间分别布置一个所述轴套弹簧。

【技术特征摘要】
1.线性混纱分纱装置,以纱线进入横编机入口处到纱嘴的方向为前后方向,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纱本体,所述分纱本体设于所述纱嘴的前方,且所述分纱本体与所述纱嘴一体连接,所述分纱本体包括圆轴、支撑所述圆轴的轴架、若干个轴套弹簧和若干个引导纱线的导线轮,各所述导线轮和各所述轴套弹簧均套设于所述圆轴上,且两个所述导线轮间均布置一个所述轴套弹簧,位于所述圆轴两端的两个所述导线轮与所述轴架间分别布置一个所述轴套弹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混纱分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轮为回转体,该回转体的曲面的中间沿圆周方向向内凹设,所述导线轮沿着轴线开设有一通孔,所述导线轮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清来田杰林煌伟
申请(专利权)人: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