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普洱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便于调节的引体向上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668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调节的引体向上支架,包括与地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固定座,两个所述固定座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圆腔,所述圆腔的内底部通过转动杆转动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上端固定连接圆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圆筒、螺纹杆、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升高对引体向上支架进行高度调整,方便不同高度的人员进行使用;通过设置套筒、限位块、磁铁块和橡胶套,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调节手握装置的位置,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通过设置气囊、活动板和排气孔,可以有效的防止螺纹杆活丝,使握杆快速下降,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调节的引体向上支架
本技术涉及体育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调节的引体向上支架。
技术介绍
引体向上,是中考和高中体育会考的考试选择项目之一,主要测试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为男性上肢力量的考查项目,是自身力量克服自身重力的悬垂力量练习。是最基本的锻炼背部的方法,也是衡量男性体质的重要参考标准和项目之一。引体向上要求男性有一定的握力和上肢力量,这个力量必须能克服自身的体重才能完成一次。引体向上对发展上肢悬垂力量、肩带力量和握力有重要作用。它是以按动作规格完成的次数来计算成绩的,做得多则成绩好,因此,它是一种力量耐力项目。初学者及比较重的人可以使用弹力带辅助练习,或请人上托助练。同时做直臂悬垂、屈臂悬垂、低杠斜身引体、悬垂摆动、低杠仰卧引体(有一人抬腿)、屈臂引体等练习。然而练习引体向上需要引体向上支架配合,然而现有的引体向上支架大都不能够调节高度,不方便不同高度的人员进行使用,同时现有的引体向上的握杆为铁杆,在做引体向上时会增加手部的负担,所以我们需要一款新型的引体向上支架来解决上述问题,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于调节的引体向上支架,其通过设置圆筒、螺纹杆、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升高对引体向上支架进行高度调整,方便不同高度的人员进行使用;通过设置套筒、限位块、磁铁块和橡胶套,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调节手握装置的位置,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通过设置气囊、活动板和排气孔,可以有效的防止螺纹杆活丝,使握杆快速下降,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调节的引体向上支架,包括与地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固定座,两个所述固定座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圆腔,所述圆腔的内底部通过转动杆转动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上端固定连接圆筒,所述圆筒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侧壁贯穿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位于圆腔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螺纹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握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的上端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在所述握杆的下端,所述握杆的上端设有两个手握装置。优选地,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滑槽内底部的气囊,所述气囊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上端设有与气囊相连通的排气孔。优选地,所述手握装置包括套设在握杆上端的两个套筒,两个所述套筒的内底部设有磁铁块,所述套筒的上端设有两个限位块,所述握杆的上端等间距设有多个与限位块位置相对应的限位槽。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两侧均设有限位夹板。优选地,所述套筒的侧壁设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的侧壁设有多道防滑槽。优选地,多道所述防滑槽均匀分布在所述橡胶套的侧壁上。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圆筒、螺纹杆、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升高对引体向上支架进行高度调整,方便不同高度的人员进行使用;2、通过设置套筒、限位块、磁铁块和橡胶套,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调节手握装置的位置,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3、通过设置气囊、活动板和排气孔,可以有效的防止螺纹杆活丝,使握杆快速下降,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便于调节的引体向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便于调节的引体向上支架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二锥齿轮、2转轴、3套筒、4固定杆、5限位夹板、6握杆、7橡胶套、8限位块、9限位槽、10磁铁块、11第二支撑杆、12转轴、13螺纹杆、14圆筒、15固定座、16气囊、17排气孔、18活动板、19第一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2,一种便于调节的引体向上支架,包括与地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固定座15,固定座15通过锁紧螺钉与地面固定连接,两个固定座15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9和第二支撑杆11,第一支撑杆19与第二支撑杆11的上端两侧均设有限位夹板5,第二支撑杆11的上端设有圆腔,圆腔的内底部通过转动杆12转动连接有第一锥齿轮,第一锥齿轮的上端固定连接圆筒14,圆筒14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3,第二支撑杆11的侧壁贯穿设有转轴2,转轴2位于第一支撑杆19外的一端焊接有转轮,转轴2位于圆腔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螺纹杆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握杆6,使用时,用户在根据自己的身高调整握杆6的高度,具体操作为,转动转轴2,转轴2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1转动,第二锥齿轮1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转动带动圆筒14转动,圆筒14转动带动与之螺纹连接的螺纹杆13上升或者下降,对握杆6的高度进行调整,第一支撑杆19的上端设有滑槽。滑槽内设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滑槽内底部的气囊16,气囊1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活动板18,活动板18的上端设有与气囊16相连通的排气孔17,通过设置气囊16、活动板18和排气孔17,可以有效的防止螺纹杆13活丝,使握杆6快速下降,气囊16内的气体无法快速从排气孔17排出,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缓冲装置的上端通过固定杆4固定连接在握杆6的下端。本技术中,使用时,用户在根据自己的身高调整握杆6的高度,具体操作为,转动转轴2,转轴2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1转动,第二锥齿轮1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转动带动圆筒14转动,圆筒14转动带动与之螺纹连接的螺纹杆13上升或者下降,对握杆6的高度进行调整。实施例2参照图3,握杆6的上端设有两个手握装置,手握装置包括套设在握杆6上端的两个套筒3,套筒3的侧壁设有橡胶套7,橡胶套7的侧壁设有多道防滑槽,多道防滑槽均匀分布在橡胶套7的侧壁上,两个套筒3的内底部设有磁铁块10,套筒3的上端设有两个限位块8,握杆6的上端等间距设有多个与限位块8位置相对应的限位槽9,将两个套筒3移动到与自己肩对其的位置,然后向下按动套筒3,使限位块8插进限位槽9内,进而对套筒3进行固定,然后引体向上操作。本实施例中,用户在使用时,将两个套筒3移动到与自己肩对其的位置,然后向下按动套筒3,使限位块8插进限位槽9内,进而对套筒3进行固定,然后引体向上操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调节的引体向上支架,包括与地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固定座(15),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固定座(15)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9)和第二支撑杆(11),所述第二支撑杆(11)的上端设有圆腔,所述圆腔的内底部通过转动杆(12)转动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上端固定连接圆筒(14),所述圆筒(14)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3),所述第二支撑杆(11)的侧壁贯穿设有转轴(2),所述转轴(2)位于圆腔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所述螺纹杆(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握杆(6),所述第一支撑杆(19)的上端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的上端通过固定杆(4)固定连接在所述握杆(6)的下端,所述握杆(6)的上端设有两个手握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调节的引体向上支架,包括与地面固定连接的两个固定座(15),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固定座(15)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9)和第二支撑杆(11),所述第二支撑杆(11)的上端设有圆腔,所述圆腔的内底部通过转动杆(12)转动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上端固定连接圆筒(14),所述圆筒(14)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3),所述第二支撑杆(11)的侧壁贯穿设有转轴(2),所述转轴(2)位于圆腔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所述螺纹杆(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握杆(6),所述第一支撑杆(19)的上端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的上端通过固定杆(4)固定连接在所述握杆(6)的下端,所述握杆(6)的上端设有两个手握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的引体向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滑槽内底部的气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燕刘波赵亚玲李冬鲍莹
申请(专利权)人:普洱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