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变换器低压大电流输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306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流变换器低压大电流输出结构,包括壳体板、正极汇流条、负极汇流条、第一负极汇流板、第二负极汇流板、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插接凸台、让位槽、第一负极底汇流条和第二负极底汇流条,所述正极汇流条的两侧均设置若干个用于连接电路板的让位槽,负极汇流条与正极汇流条的插接凸台平行设置且负极汇流条与正极汇流条设置在壳体板的顶端面,所述负极汇流条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负极汇流板和第二负极汇流板的一侧,第一负极汇流板和第二负极汇流板的另一侧通过其底面设置的汇流凸台分别抵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采用复式叠拼汇流条的方式解决低压大电流输出的结构问题,实现了直流变换器体积小型化。

A Low Voltage and High Current Output Structure of DC Conver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变换器低压大电流输出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力设备
,主要涉及一种直流变换器低压大电流输出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的直流变换器体积较大,主要是其电流输出结构的布局有很大关系,还有直流变换器所安装的空间大小也是影响其直流变换器体积大小的因素之一,但目前还没有一套合理的完善的针对大电流输出的小型直流变换器其输出结构的布局设置,这就直接影响了一些特殊领域的较小空间设置大电流输出的小型直流变换器的使用,限制了其特殊领域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直流变换器低压大电流输出结构,采用复式叠拼汇流条的方式解决低压大电流输出的结构问题,实现了直流变换器体积小型化。一种直流变换器低压大电流输出结构,包括壳体板、正极汇流条、负极汇流条、第一负极汇流板、第二负极汇流板、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插接凸台、让位槽、插接孔、汇流凸台、第一负极底汇流条和第二负极底汇流条,所述正极汇流条一端的侧面设置插接凸台,所述正极汇流条的两侧均设置若干个用于连接电路板的让位槽,所述负极汇流条与正极汇流条的插接凸台平行设置且负极汇流条与正极汇流条设置在壳体板的顶端面上,所述负极汇流条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负极汇流板和第二负极汇流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板和第二负极汇流板的另一侧通过其底面设置的汇流凸台分别抵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的上板面抵接设置在所述壳体板下板面的第一负极底汇流条上。所述第二电路板的下板面抵接设置在所述壳体板上板面的第二负极底汇流条上。所述负极汇流条呈凸台状,且台面上开设有若干个插接孔;所述正极汇流条一端设置的插接凸台的台面上开设有若干个插接孔。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板的一侧设置第一负极汇流凸台,所述第二负极汇流板的一侧设置第二负极汇流凸台。所述第一负极底汇流条为两条且水平对称设置在壳体板的上板面。所述第二负极底汇流条为两条且水平对称设置在壳体板的下板面。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采用复式叠拼负极汇流条与正极汇流条并排设置的方式实现正负极电流输出,解决低压大电流输出的结构问题,实现了直流变换器体积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抵挡电路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抵挡电路板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输出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正极汇流条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正极汇流条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负极汇流板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负极汇流板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负极汇流板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壳体板1、正极汇流条2、负极汇流条3、第一负极汇流板4、第一负极汇流凸台41、第二负极汇流凸台51、第二负极汇流板5、第一电路板6、第二电路板7、第一负极底汇流条8、第二负极底汇流条9、插接凸台21、让位槽22、插接孔31、汇流凸台41。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8,一种直流变换器低压大电流输出结构,包括壳体板1、正极汇流条2、负极汇流条3、第一负极汇流板4、第二负极汇流板5、第一电路板6、第二电路板7、插接凸台21、让位槽22、插接孔31、汇流凸台41、第一负极底汇流条8和第二负极底汇流条9,所述正极汇流条2一端的侧面设置插接凸台21,所述正极汇流条2的两侧均设置若干个用于连接电路板的让位槽22,所述负极汇流条3与正极汇流条2的插接凸台21平行设置且负极汇流条3与正极汇流条2设置在壳体板1的顶端面上,所述负极汇流条3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负极汇流板4和第二负极汇流板5的一侧,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板4和第二负极汇流板5的另一侧通过其底面设置的汇流凸台41分别抵接第一电路板6和第二电路板7。所述第一电路板6的上板面抵接设置在所述壳体板1下板面的第一负极底汇流条8上。所述第二电路板7的下板面抵接设置在所述壳体板1上板面的第二负极底汇流条9上。所述负极汇流条3呈凸台状,且台面上开设有若干个插接孔31;所述正极汇流条2一端设置的插接凸台21的台面上开设有若干个插接孔31。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板4的一侧设置第一负极汇流凸台41,所述第二负极汇流板5的一侧设置第二负极汇流凸台51。所述第一负极底汇流条为两条且水平对称设置在壳体板的上板面,第一负极底汇流条与第一负极汇流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负极底汇流条为两条且水平对称设置在壳体板的下板面,第二负极底汇流条与第二负极汇流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6的一端在壳体板1下板面设置的第一负极底汇流条8与第一负极汇流板4之间呈抵接卡置状。所述第二电路板7的一端在壳体板1上板面设置的第二负极底汇流条9与第二负极汇流板5之间呈抵接卡置状。第一电路板6和第二电路板7均与负极汇流板和负极底汇流条电性连接,负极汇流板和负极底汇流条与负极汇流条电性连接通过插接凸台输出负极电流;同时电路板还与正极汇流条的让位槽22相抵接连接,通过正极汇流条的插接凸台21输出正极电流,插接凸台上的插接孔31作为插接使用设备连接端子的插接孔。本技术的描述和应用都只是说明性和示意性的,并非是想要将本技术的范围限制在上述实施例中。这里所披露的实施方式的变形和改变是完全可能的,对于那些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实施方式的替换和等效的各种部件均是公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该清楚的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本质特征的情况下,本技术可以以其它形式、结构、布置、比例,以及用其它组件、材料和部件来实现,以及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进行其它变形和改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变换器低压大电流输出结构,包括壳体板(1)、正极汇流条(2)、负极汇流条(3)、第一负极汇流板(4)、第二负极汇流板(5)、第一电路板(6)、第二电路板(7)、插接凸台(21)、让位槽(22)、插接孔(31)、汇流凸台(41)、第一负极底汇流条(8)和第二负极底汇流条(9),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汇流条(2)一端的侧面设置插接凸台(21),所述正极汇流条(2)的两侧均设置若干个用于连接电路板的让位槽(22),所述负极汇流条(3)与正极汇流条(2)的插接凸台(21)平行设置且负极汇流条(3)与正极汇流条(2)设置在壳体板(1)的顶端面,所述负极汇流条(3)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负极汇流板(4)和第二负极汇流板(5)的一侧,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板(4)和第二负极汇流板(5)的另一侧通过其底面设置的汇流凸台(41)分别抵接第一电路板(6)和第二电路板(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变换器低压大电流输出结构,包括壳体板(1)、正极汇流条(2)、负极汇流条(3)、第一负极汇流板(4)、第二负极汇流板(5)、第一电路板(6)、第二电路板(7)、插接凸台(21)、让位槽(22)、插接孔(31)、汇流凸台(41)、第一负极底汇流条(8)和第二负极底汇流条(9),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汇流条(2)一端的侧面设置插接凸台(21),所述正极汇流条(2)的两侧均设置若干个用于连接电路板的让位槽(22),所述负极汇流条(3)与正极汇流条(2)的插接凸台(21)平行设置且负极汇流条(3)与正极汇流条(2)设置在壳体板(1)的顶端面,所述负极汇流条(3)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负极汇流板(4)和第二负极汇流板(5)的一侧,所述第一负极汇流板(4)和第二负极汇流板(5)的另一侧通过其底面设置的汇流凸台(41)分别抵接第一电路板(6)和第二电路板(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流变换器低压大电流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6)的上板面抵接设置在所述壳体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德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富肯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