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1372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摄像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1)、光阑(S)、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和第五透镜(5),所述第一透镜(1)和所述第四透镜(4)为负光焦度透镜,所述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3)和所述第五透镜(5)为正光焦度透镜;所述第二透镜(2)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与所述第三透镜(3)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1之间满足关系式:0.45<DT21/DT31<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摄像镜头为小型化镜头,体积小,具有超大视场角且能取得良好的成像效果。

Camera le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镜头
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镜头。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手机拍摄技术不断发展,摄像模块从单摄、双摄发展到三摄,甚至四摄。其中搭载至少一枚超广角镜头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因此,该类型镜头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现有的智能手机的摄像镜头虽然具有大视场角,但是其体积较大,这使得在装入智能手机后,智能手机的厚度或者体积变大,智能手机变得笨重,使得操作和携带更加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超大视场角的小型化摄像镜头。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摄像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为负光焦度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为正光焦度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与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1之间满足关系式:0.45<DT21/DT31<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与所述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关系式:0.45<DT11/ImgH<0.7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和所述镜头的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1与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关系式:-4.0<SAG41/CT4<-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的两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总和∑AT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到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之间满足关系式:0.21<∑AT/TD<0.5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与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关系式:0.30<T12/CT3<0.7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所述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关系式:CT3/ImgH<0.4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ImgH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之间满足关系式:0.50<ImgH/TTL<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与所述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关系式:-0.55<R8/f<-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和所述镜头的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11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之间满足关系式:0.10<SAG11/DT11<0.5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大于55°。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摄像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光阑、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为负光焦度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为正光焦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和所述镜头的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1与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关系式:-4.0<SAG41/CT4<-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与所述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关系式:0.45<DT11/ImgH<0.7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与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1之间满足关系式:0.45<DT21/DT31<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的两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总和∑AT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到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之间满足关系式:0.21<∑AT/TD<0.5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与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关系式:0.30<T12/CT3<0.7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所述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关系式:CT3/ImgH<0.4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ImgH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之间满足关系式:0.50<ImgH/TTL<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与所述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关系式:-0.55<R8/f<-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和所述镜头的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11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之间满足关系式:0.10<SAG11/DT11<0.5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大于5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合理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有效半径,一方面有利于减小镜头前端尺寸,使得整个摄像镜头组更加轻薄;另一方面合理限制入射光线范围,剔除边缘质量较差光线,减小轴外像差,有效提升摄像镜头组解像力。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合理控制第一透镜和最大半像高的比值,可以有效地降低镜头前端尺寸,实现摄像镜头组前端小型化,尤其目前市场流行各种全面屏,进一步要求镜头前端小型化,确保该摄像镜头组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通过合理的控制第四透镜物侧面的矢高和中心厚度的比值,有利于保证第四透镜的加工、成型以及组装,以便获得良好的成像质量。不合理的比值则可能导致成型面型调试困难,组装后容易变形明显,进而成像质量无法确保。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合理分配摄像镜头中的空气间隙,可以保证加工以及组装特性,避免出现间隙过小导致组装过程出现前后镜片干涉等问题。同时有利于减缓光线偏折,调整摄像镜头组的场曲,降低敏感程度,进而获得更好的成像质量。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合理调整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和第三透镜的中厚,可以有效地降低第一片和第三片鬼像的风险,并且将有助于摄像镜头的尺寸压缩。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合理控制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有利于保证摄像镜头的小型化,配合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可以有效地降低摄像镜头的象散,同时避免了由于第三透镜过厚带来的工艺加工、成型应力以及镀膜等方面的困难。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ImgH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之间满足关系式:0.50<ImgH/TTL<1.0。如此设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摄像镜头组的总尺寸,实现摄像镜头的超薄特性和小型化,从而使得摄像镜头能够更好地适用于市场上愈来愈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摄像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1)、光阑(S)、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和第五透镜(5),所述第一透镜(1)和所述第四透镜(4)为负光焦度透镜,所述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3)和所述第五透镜(5)为正光焦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2)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与所述第三透镜(3)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1之间满足关系式:0.45<DT21/DT31<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像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1)、光阑(S)、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和第五透镜(5),所述第一透镜(1)和所述第四透镜(4)为负光焦度透镜,所述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3)和所述第五透镜(5)为正光焦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2)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21与所述第三透镜(3)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31之间满足关系式:0.45<DT21/DT31<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1)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与所述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关系式:0.45<DT11/ImgH<0.7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4)物侧面和所述镜头的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4)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41与所述第四透镜(4)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之间满足关系式:-4.0<SAG41/CT4<-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1)至所述第五透镜(5)中任意相邻的两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总和∑AT与所述第一透镜(1)物侧面到所述第五透镜(5)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之间满足关系式:0.21<∑AT/TD<0.5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1)和所述第二透镜(2)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与所述第三透镜(3)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间满足关系式:0.30<T12/CT3<0.7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3)在所述镜头的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所述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ImgH之间满足关系式:CT3/ImgH<0.4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度的一半ImgH与所述第一透镜(1)物侧面至所述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TTL之间满足关系式:0.50<ImgH/TTL<1.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4)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与所述镜头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关系式:-0.55<R8/f<-0.10。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1)物侧面和所述镜头的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1)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SAG11与所述第一透镜(1)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11之间满足关系式:0.10<SAG11/DT11<0.50。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大于55°。11.一种摄像镜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梦娜吕赛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