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微生物及藻类的污水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0585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微生物及藻类的污水治理系统。包括若干个过水单元,各过水单元在纵向及横向上延伸拓展形成条带状或片状过水区域,所述过水单元的两侧分别设有污水进水口和清水出水口,所述过水单元的上部设有开口,过水单元内部竖直设置有多个培养格,每个所述培养格内设置有植物或藻类填料管,种植植物的培养格与安装有藻类填料管的培养格依次间隔排布,所述藻类填料管侧壁呈网格状,所述过水单元底部设置有曝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曝气管与藻类使得水体中的厌氧生物无法生存,减少了氨、硫化氢、硫醇、硫醚、有机胺和有机酸等恶臭物质,致使水体变臭的气体的产生,同时植物根系对污染物也有很好的清理作用,进一步的减少水体污染。

A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using microorganisms and alga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微生物及藻类的污水治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微生物及藻类的污水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加上农业农村废水的未处理排放,河流污染物的纳入量超过了水体自身净化能力,而排出的污水当中含有相当比例的重金属元素,这类重金属元素很难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从而导致了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伤,河道呈现黑臭现象,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黑臭水体主要是由于水体中污染物含量高降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溶解氧,导致溶解用浓度低于2mg/L,水体转化成缺氧或厌氧状态,水体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与水中的厌氧形成的硫离子生成硫化亚铁和硫化锰等,致使水体变黑。同时,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有机物腐败、分解会产生氨、硫化氢、硫醇、硫醚、有机胺和有机酸等恶臭物质,致使水体变臭。而最新的科学探究发现,藻类能够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及重金属,还能与菌类形成复杂的共生系统,促进污水的净化;同时当水体中有机物浓度过高时,藻类细胞可异养生长,直接吸收尿素、氨基酸、磷酸酯等含氮、磷有机污染物以及木质素、酚类等难降解、有毒物质。同时藻类也被广泛的运用与食品、生物燃料等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一种采用微生物及藻类的污水治理系统。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采用微生物及藻类的污水治理系统,包括若干个过水单元,各过水单元在纵向及横向上延伸拓展形成条带状或片状过水区域,所述过水单元的两侧分别设有污水进水口和清水出水口,各过水单元依次首尾连通,所述过水单元的上部设有开口,且过水单元内部竖直设置有多个培养格,每个所述培养格内设置有植物或藻类填料管,且种植植物的培养格与安装有藻类填料管的培养格依次间隔排布,所述植物的根系下方及根系之间投放有微生物,所述藻类填料管侧壁呈网格状,所述过水单元底部设置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曝气口开口朝上。所述污水进水口与清水出水口之间的培养格侧壁均设置有开口形成一条过水道。所述过水单元顶部设置有与之匹配的盖板,每个种植有植物的培养格上端对应的盖板均设置有一个种植口,每个装有藻类填料管的培养格上端对应的盖板均设置有一个藻类填料口。所述每个藻类填料口一侧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用于改变阳光照射面积的曝光盖,所述曝光盖可以滑动的设置在滑槽内。所述曝气管主体呈波浪状,每个所述培养格底部对应的曝气管上均设置有一个曝气口。靠近所述清水出水口的过水单元内竖直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与所述清水出水口之间的过水单元内设置有水质检测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计的系统是由多个可拆卸拼接的基本污水处理单元组成,这也使得本装置即可适用于简单的家庭污水处理,也可以适用于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本技术的曝气管与藻类使得水体中的厌氧生物无法生存,减少了氨、硫化氢、硫醇、硫醚、有机胺和有机酸等恶臭物质,致使水体变臭的气体的产生,同时植物根系对污染物也有很好的清理作用,进一步的减少水体污染,同时又节省了大量人人力物力。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剖视图;图2、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其中,1过水单元,101污水进水口,102清水出水口,2滑槽,3种植口,4藻类填料口,401曝光盖,5曝气管,6水质检测装置,7滤网,8盖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微生物及藻类的污水治理系统,包括若干个过水单元1,各过水单元1在纵向及横向上延伸拓展形成条带状或片状过水区域,所述过水单元1的两侧分别设有污水进水口101和清水出水口102,各过水单元1依次首尾连通,所述过水单元1的上部设有开口,且过水单元1内部竖直设置有多个培养格201,每个所述培养格201内设置有植物10或藻类填料管9,且种植植物10的培养格201与安装有藻类填料管9的培养格201依次间隔排布,所述植物10的根系下方及根系之间投放有微生物,所述藻类填料管9侧壁呈网格状,所述过水单元1底部设置有曝气管5,所述曝气管5的曝气口501开口朝上。系统是由多个可拆卸拼接的基本污水处理单元组成,这也使得本装置即可适用于简单的家庭污水处理,也可以适用于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所述污水进水口101与清水出水口102之间的培养格侧壁均设置有开口形成一条过水道。所述过水单元1顶部设置有与之匹配的盖板8,每个种植有植物10的培养格201上端对应的盖板8均设置有一个种植口3,每个装有藻类填料管9的培养格201上端对应的盖板8均设置有一个藻类填料口4。所述每个藻类填料口4一侧设置有滑槽2,所述滑槽2内设置有用于改变阳光照射面积的曝光盖401,所述曝光盖401可以滑动的设置在滑槽2内。所述曝气管5主体呈波浪状,每个所述培养格201底部对应的曝气管5上均设置有一个曝气口501。靠近所述清水出水口102的过水单元1内竖直设置有滤网7。所述滤网7与所述清水出水口102之间的过水单元1内设置有水质检测装置6。本技术的使用原理简述如下:首先将装置安装好,种植好植物10再将微生物放入种植好植物10的填料管中,将过水单元1与污水管和清水管接通,然后将污水阀门打开,使得污水进入到过水单元1内,在将准备好的藻类从藻类填料口4倒入水箱内,通过控制曝光盖401使得藻类得到一个较为适宜的环境,植物根系,曝气管以及微生物对水体进行多方位的清理,之后在通过滤网滤除大颗粒杂质,在经过水质检测装置6对水质进行检查,如发现清理效果没有达到预想的,通过控制曝光盖401加大阳光射入量以及控制曝气频率,使得污水得到治理。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微生物及藻类的污水治理系统,包括若干个过水单元(1),各过水单元(1)在纵向及横向上延伸拓展形成条带状或片状过水区域,所述过水单元(1)的两侧分别设有污水进水口(101)和清水出水口(102),各过水单元(1)依次首尾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单元(1)的上部设有开口,且过水单元(1)内部竖直设置有多个培养格(201),每个所述培养格(201)内设置有植物(10)或藻类填料管(9),且种植植物(10)的培养格(201)与安装有藻类填料管(9)的培养格(201)依次间隔排布,所述植物(10)的根系下方及根系之间投放有微生物,所述藻类填料管(9)侧壁呈网格状,所述过水单元(1)底部设置有曝气管(5),所述曝气管(5)的曝气口(501)开口朝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微生物及藻类的污水治理系统,包括若干个过水单元(1),各过水单元(1)在纵向及横向上延伸拓展形成条带状或片状过水区域,所述过水单元(1)的两侧分别设有污水进水口(101)和清水出水口(102),各过水单元(1)依次首尾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单元(1)的上部设有开口,且过水单元(1)内部竖直设置有多个培养格(201),每个所述培养格(201)内设置有植物(10)或藻类填料管(9),且种植植物(10)的培养格(201)与安装有藻类填料管(9)的培养格(201)依次间隔排布,所述植物(10)的根系下方及根系之间投放有微生物,所述藻类填料管(9)侧壁呈网格状,所述过水单元(1)底部设置有曝气管(5),所述曝气管(5)的曝气口(501)开口朝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微生物及藻类的污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进水口(101)与清水出水口(102)之间的培养格侧壁均设置有开口形成一条过水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微生物及藻类的污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单元(1)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鑫淼源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