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0443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4:14
一种马达单元,抑制从马达引出的端子等损伤并简化结构。马达单元具有:马达,所述马达驱动驱动对象;框架,所述框架安装有所述马达;以及基板,所述基板与所述马达电连接,所述框架具有:被安装部,所述被安装部沿所述马达的驱动轴的轴线方向延伸;以及马达安装部,所述马达安装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所述被安装部的一端部向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突出,在所述马达安装部安装有所述马达及所述基板。所述马达安装部形成有马达安装面和基板安装部,其中,所述马达安装面位于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与设有所述被安装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安装有所述马达,所述基板安装部保持所述基板,所述基板沿着所述马达的轴线方向安装于所述基板安装部。

Motor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单元。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马达中的端子与供电基板间的连接结构。在该连接结构中,容纳驱动线圈的马达壳体形成有开口部,与驱动线圈的末端部分电连接的端子销从该开口部露出。供电基板被安装于马达壳体的开口部的基板保持部件保持,并通过锡焊与端子销电连接。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连接结构中,基板保持构件的固定是通过形成于基板保持部件的卡合突起与马达壳体的开口部的内周缘卡合来实施的。因此,在卡合突起被插进开口部时,可能产生卡合突起与从驱动线圈拉出的末端部分(连接端子)接触,而导致驱动线圈的线圈线断线或端子等断线或损伤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9421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5049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驱动线圈的线圈线断线、损伤的马达。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马达单元的特征是,具有:马达,所述马达驱动驱动对象;框架,在所述框架上安装有所述马达;以及基板,所述基板与所述马达电连接,所述框架具有:被安装部,所述被安装部沿所述马达的驱动轴的轴线方向延伸;以及马达安装部,所述马达安装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所述被安装部的一端部朝向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突出,在所述马达安装部安装有所述马达及所述基板。根据本方面,由于在所述框架的马达安装部安装有所述马达及所述基板,因此所述基板以所述马达安装部为基准相对于所述马达被定位。其结果是,所述基板与所述马达间的位置关系通过所述马达安装部而被保障,因此能够减少将所述马达与所述基板电连接的端子等无意地与所述基板等接触而导致端子等损伤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马达单元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所述马达安装部形成有马达安装面和基板安装部,其中,所述马达安装面位于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与设有所述被安装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安装有所述马达,所述基板安装部保持所述基板,所述基板沿着所述马达的轴线方向安装于所述基板安装部。根据本方面,在所述马达安装面安装有所述马达,所述基板沿所述马达的轴线方向被安装于所述基板安装部,因此能够降低所述基板倾斜地安装于所述马达一侧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减少所述基板与所述马达接触、或将所述马达与所述基板电连接的端子等无意地与所述基板等接触,从而导致端子等损伤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马达单元在第二方面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马达安装部具有基板定位部,所述基板定位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或在与所述轴线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从所述基板安装部突出,并对所述基板进行定位。通过本方面,由于所述马达安装部具有基板定位部,所述基板定位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或在与所述轴线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从所述基板安装部突出,并对所述基板进行定位,因此能够通过所述基板定位部对所述基板相对于所述马达安装部的位置进行限定。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马达单元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基板安装部在所述马达安装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延伸设置。通过本方面,能够获得与上述的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相同的作用效果。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马达单元在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基板定位部具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马达安装面形成为同一平面的面。根据本方面,所述基板定位部具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马达安装面形成为同一平面的面。在此,所述马达在所述轴线方向上被安装于所述马达安装面。另一方面,基板在被安装于所述马达安装部时被基板定位部定位。根据本方面,所述基板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被所述基板定位部形成为所述同一平面的面限制。其结果是,在X轴方向上,所述马达的相对于所述马达安装部的安装面与限制所述基板的位置的限制面为同一平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基板相对于所述马达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精度。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马达单元在第五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基板定位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所述基板相对于所述基板安装部的位置进行定位。根据本方面,所述基板定位部不仅限定所述基板相对于所述基板安装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位置,还限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马达与所述基板间的位置精度。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的马达单元在第三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具有:导螺杆,所述导螺杆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被所述马达驱动;以及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能够通过所述导螺杆的旋转而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移动,在所述基板设有原点开关,所述原点开关通过与所述可动部件接触,而设定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原点。根据本方面,由于在所述基板设有原点开关,所述原点开关通过与所述可动部件接触而设定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原点,而且,所述基板通过所述基板定位部相对于所述框架被定位,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框架的原点位置的位置精度。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的马达单元在第七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基板安装部设于所述马达安装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任一个端部。在此,存在有这样的情况:在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与所述被安装部相反的一侧设有通过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移动对象。因此,如果所述基板安装在所述马达安装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与所述被安装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则所述基板与所述移动对象可能会发生干涉。根据本方面,所述基板安装部设于所述马达安装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任一个端部,因此能将安装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原点开关配置于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第二方向而非所述第二方向一侧,因此能够减少所述基板与所述移动对象间的干涉。本专利技术第九方面的马达单元在第二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基板安装部具有基板保持部,所述基板保持部保持从所述基板定位部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保持所述基板。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所述基板安装部具有基板保持部,所述基板保持部从所述基板安装部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保持所述基板,因此能够将所述基板适当地保持于所述马达安装部。本专利技术第十方面的马达单元在第九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基板被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基板保持部。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相同的作用效果。本专利技术第十一方面的马达单元在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是,所述基板为给所述马达供电的供电基板。根据本方面,能够获得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作用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基板与所述马达间的位置关系是通过所述马达安装部来保障的,因此能够减少将所述马达与所述基板电连接的端子等无意间与所述基板等接触而导致端子等损伤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马达单元的外观立体图。图2为框架的立体图。图3为示出从马达单元拆下基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为示出马达与基板间的连接部周围的立体图。图5为示出马达与基板间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图6为基板的立体图。图7为示出在将基板配置于马达安装部的上部时,被可动部件移动的移动对象与基板之间的干涉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0马达单元,12框架,12a被安装部,12b马达安装部,12c支承部,12d马达安装面,12e驱动轴插入孔,12f基板安装部,12g基板定位部,12h第一限位面,12j第二限位面,12k基板保持部,12m螺纹部,14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马达,所述马达驱动驱动对象;框架,在所述框架上安装有所述马达;以及基板,所述基板与所述马达电连接,所述框架具有:被安装部,所述被安装部沿所述马达的驱动轴的轴线方向延伸;以及马达安装部,所述马达安装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所述被安装部的一端部向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突出,在所述马达安装部安装有所述马达及所述基板。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3.05 JP 2018-0388241.一种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马达,所述马达驱动驱动对象;框架,在所述框架上安装有所述马达;以及基板,所述基板与所述马达电连接,所述框架具有:被安装部,所述被安装部沿所述马达的驱动轴的轴线方向延伸;以及马达安装部,所述马达安装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所述被安装部的一端部向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突出,在所述马达安装部安装有所述马达及所述基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马达安装部形成有马达安装面和基板安装部,其中,所述马达安装面位于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与设有所述被安装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安装有所述马达,所述基板安装部保持所述基板,所述基板沿所述马达的轴线方向安装于所述基板安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安装部具有基板定位部,所述基板定位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或在与所述轴线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从所述基板安装部突出,并对所述基板进行定位。4.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安装部在所述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植木贵久大川高德畑迫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