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加工刀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99701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加工刀具,适用于微量润滑系统,包括一刀座以及一车刀,所述车刀安装于所述刀座上,所述车刀具有至少一刀刃,其中,所述刀座上具有一油雾出口、一第一冷气出口以及一第二冷气出口,所述油雾出口朝向所述刀刃,所述第一冷气出口设于所述车刀的第一端且朝向所述车刀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冷气出口设于所述车刀的另一端且朝向所述车刀的第一端。当刀刃加工工件时,油雾出口喷出的油雾可对车刀和工件进行润滑、冷却,同时,第一冷气出口和第二冷气出口喷出的冷气冷却车刀的两端和工件,达到双重冷却效果,可对难加工材料进行切削,进给和转速可以提高一倍以上,加工粗糙度良好。

Machining Too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加工刀具
本技术属于机械加工刀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机加工刀具。
技术介绍
微量润滑(MinimumQuantityLubricant,即MQL)切削技术是一种新型金属加工的润滑方式,即半干式切削也叫准干式切削,指将压缩气体与极其微量的切削油混合并汽化后,形成微米级别的液滴颗粒,高速喷射到切削区,对刀具和工件之间的加工部位进行有效的润滑的一种切削加工方法。当前微量润滑技术已经广泛的在各大机械加工领域都有所推广,而微量润滑的使用目的之一,是提高刀具寿命,但是现有刀具的结构大部分都没有针对微量润滑技术进行改进和设计,所以致使刀具和微量润滑技术不能进行有效配合加工,无法达到良好的加工效果和刀具寿命;而微量润滑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压缩空气作为动力将微量的润滑油吹散形成微米级的雾状颗粒后喷射到加工区域,微量润滑使用的油量极少,不像传统的切削液是浇注式冲刷,所以当使用微量润滑时,刀具如果结构设计不合理,油雾就不能大量粘附在刀具和工件上,从而导致无法进行有效润滑冷却。对于难切削材料,如镍基合金,航空合金等,要喷淋大量的切削液,既浪费,又不环保,而且车刀冷却润滑不充分,很容易崩刀。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适用于难切削材料的、且应用微量润滑系统的、可降温、润滑的机加工刀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难切削材料的、且应用微量润滑系统的、可降温、润滑的机加工刀具,提高了进给和转速,且加工粗糙度良好。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加工刀具,适用于微量润滑系统,包括一刀座以及一车刀,所述车刀安装于所述刀座上,所述车刀具有至少一刀刃,其中,所述刀座上具有一油雾出口、一第一冷气出口以及一第二冷气出口,所述油雾出口朝向所述刀刃,所述第一冷气出口设于所述车刀的第一端且朝向所述车刀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冷气出口设于所述车刀的另一端且朝向所述车刀的第一端。具体地,所述刀座上设有一油雾组件,所述油雾组件包括一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一第一冷气入口、一切削油入口以及所述油雾出口,冷气自所述第一冷气入口输入,切削油自所述切削油入口输入,所述冷气将所述切削油吹散成油雾并自所述油雾出口输出。具体地,所述刀座上设有一冷气组件,所述冷气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刀座上的一冷气盲孔、一第一冷气输送孔以及一第二冷气输送孔,所述冷气盲孔具有一第二冷气入口,所述第一冷气输送孔及所述第二冷气输送孔与所述冷气盲孔连通,所述第一冷气输送孔的出口形成所述第一冷气出口,所述第二冷气输送孔的出口连接一冷气管,所述冷气管的出口形成所述第二冷气出口。具体地,所述第一冷气输送孔呈“7”字形。具体地,所述刀座上开设于有一凹槽,所述车刀安装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刀刃伸出所述凹槽外。具体地,所述刀座具有一顶面、一底面和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的若干侧面,所述凹槽开设于所述顶面与相邻两所述侧面的交汇处,所述凹槽呈方形。具体地,所述车刀呈方形,所述刀刃位于两所述侧面的交汇处。具体地,所述刀座的顶面上设有一车刀压块,所述车刀压块的一端抵压于所述车刀上。具体地,所述刀刃自所述车刀的一端延申至所述车刀的另一端。本技术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刀座上具有一油雾出口、一第一冷气出口以及一第二冷气出口,所述油雾出口朝向所述刀刃,第一冷气出口和第二冷气出口分别位于车刀的两端,第一冷气出口吹出的冷气自车刀的第一端吹向另一端,第二冷气出口吹出的冷气自车刀的另一端吹向第一端。当刀刃加工工件时,油雾出口喷出的油雾可对车刀和工件进行润滑、冷却,同时,第一冷气出口和第二冷气出口喷出的冷气冷却车刀的两端和工件,达到双重冷却效果,可对难加工材料进行切削,进给和转速可以提高一倍以上,加工粗糙度良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用于微量润滑系统的机加工刀具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用于微量润滑系统的机加工刀具的刀座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并不是把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难切削材料的、且应用微量润滑系统的、可降温、润滑的机加工刀具1,提高了进给和转速,且加工粗糙度良好。如图1~2所示,机加工刀具1包括一刀座10、一车刀20、一油雾组件30以及一冷气组件40。刀座10大致呈长方体,刀座10具有一顶面12、一底面14和连接顶面12和底面14的若干侧面16。刀座10上开设于有一凹槽11,凹槽11开设于顶面12与相邻两侧面16的交汇处,凹槽11呈方形,车刀20安装于凹槽11内,车刀20亦呈方形,车刀20具有至少一刀刃21,车刀20安装于凹槽11内后,其底面与凹槽11的底面接触,其两侧面与凹槽11的两侧面接触,车刀20的另外两侧面的交界处形成刀刃21,且刀刃21伸出凹槽11外,车刀20的顶面显露于底座10的顶面12。刀刃21也位于刀座10的两侧面16的交汇处,即刀刃21沿顶面12指向底面14的方向延申。刀座10的顶面12上设有一车刀压块50,车刀压块50的一端抵压于车刀20的顶面上,防止车刀20上下晃动,车刀压块50的另一端固定在刀座10的顶面12上。油雾组件30设于刀座10上,油雾组件30包括一三通管,三通管包括一第一冷气入口32、一切削油入口34以及一油雾出口36,冷气自第一冷气入口32输入,切削油自切削油入口34输入,冷气将切削油吹散成油雾并自油雾出口36输出。油雾出口36朝向刀刃21,可冷却、润滑车刀20和工件(图未示)。于本实施例中,油雾组件30设于刀座10的顶面12上,当然,于其他实施例重,油雾组件30也可设于刀座10的其他位置,只要油雾出口36朝向车刀20的刀刃21,可冷却润滑车刀20及加工的工件即可。冷气组件40亦设于刀座10上,冷气组件40包括开设于刀座10上的一冷气盲孔42、一第一冷气输送孔44以及一第二冷气输送孔46,冷气盲孔42具有一第二冷气入口421,第二冷气入口421位于刀座10的一侧面16上,第一冷气输送孔44及第二冷气输送孔46与冷气盲孔42连通,第一冷气输送孔44的出口形成第一冷气出口441,第二冷气输送孔46的出口连接一冷气管48,冷气管48的出口形成第二冷气出口481。冷气自第二冷气入口421输入,进入第一冷气输送孔44及第二冷气输送孔46,一股冷气自第一冷气输送孔44的第一冷气出口441吹出,第一冷气出口441位于车刀20的下端并朝向车刀20的上端,自第一冷气出口441吹出的冷气冷却车刀20的下端;另一股冷气自第二冷气输送孔46进入冷气管48,并自冷气管48的第二冷气出口481吹出,第二冷气出口481位于车刀20的上端并朝向车刀20的下端,自第二冷气出口481吹出的冷气冷却车刀20的上端。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冷气输送孔46开设于刀座10的顶面12上,冷气管48设于顶面12上并于第二冷气输送孔46连通;第一冷气输送孔44呈“7”字形,第一冷气出口441位于刀座10的相邻两侧面16的交汇处,且位于车刀20与刀座10的底面14之间的位置。本技术有益效果在于:刀座10上具有一油雾出口36、一第一冷气出口441以及一第二冷气出口481,油雾出口36朝向刀刃21,第一冷气出口441和第二冷气出口481分别位于车刀20的两端,第一冷气出口441吹出的冷气自车刀20的第一端吹向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加工刀具,适用于微量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刀座;以及一车刀,所述车刀安装于所述刀座上,所述车刀具有至少一刀刃;其中,所述刀座上具有一油雾出口、一第一冷气出口以及一第二冷气出口,所述油雾出口朝向所述刀刃,所述第一冷气出口设于所述车刀的第一端且朝向所述车刀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冷气出口设于所述车刀的另一端且朝向所述车刀的第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加工刀具,适用于微量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刀座;以及一车刀,所述车刀安装于所述刀座上,所述车刀具有至少一刀刃;其中,所述刀座上具有一油雾出口、一第一冷气出口以及一第二冷气出口,所述油雾出口朝向所述刀刃,所述第一冷气出口设于所述车刀的第一端且朝向所述车刀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冷气出口设于所述车刀的另一端且朝向所述车刀的第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加工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座上设有一油雾组件,所述油雾组件包括一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一第一冷气入口、一切削油入口以及所述油雾出口,冷气自所述第一冷气入口输入,切削油自所述切削油入口输入,所述冷气将所述切削油吹散成油雾并自所述油雾出口输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加工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座上设有一冷气组件,所述冷气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刀座上的一冷气盲孔、一第一冷气输送孔以及一第二冷气输送孔,所述冷气盲孔具有一第二冷气入口,所述第一冷气输送孔及所述第二冷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伟强张世德庞家利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安默琳机械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