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型排水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336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市政排水领域的一种生态型排水沟,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生态型排水沟,包括沟体和钢筋骨架,钢筋骨架的断面呈U形,沟体包括生态过滤层和设置在生态过滤层上的混凝土层,钢筋骨架设置于混凝土层内,贯穿混凝土层上设置有与生态过滤层连接的通流组件,沟体内间隔设置有若干滞留组件,滞留组件包括开设在混凝土层上的滞留坑,滞留坑内设置有过滤板,过滤板与滞留坑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位于混凝土层上靠近滞留坑一侧设置有阻流带。通过设计的滞留组件将雨水中沉淀的杂物进行集中收集,便于清理,减少人力损耗;设计的漏水孔,能减缓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设计的生态过滤层,能对雨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及过滤。

An ecological drainage d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型排水沟
本技术涉及市政排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型排水沟。
技术介绍
生态排水沟,是在沟底及沟壁采用植物措施或植物措施结合工程措施防护的地面排水通道。与传统圬工排水相比,生态排水沟造价低、景观效果好、生态效益高。公告号为CN20685556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生态排水沟,包括沟体、蓄水腔、上端位于沟体内且下端连通于蓄水腔的引流管,引流管上端侧壁设置有引流口,引流管上端还设置有铰接于引流管侧壁且覆盖引流口的浮板,沟体上固定连接过滤层,且过滤层上设置有生态种植层,蓄水腔内设置有连通于生态种植层的毛细供水管一,沟体内设置有下端位于沟体且上端位于生态种植层内的毛细供水管二。生态排水沟工作原理:降雨时道路路面雨水流入到沟体内,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渗透通过生态种植层和过滤层,生态种植层和过滤层对雨水进行过滤和净化;雨水排入沟体后沿沟体流动和排走;当遭遇持续的强降雨,沟体的雨水来不及排走时,沟体内的水位上升,水位上升至浮板处时,浮板在浮力作用下翻转,将引流口打开,雨水沿引流管进入到蓄水腔内,蓄水腔内的高吸水性树脂大量吸收水分,对雨水进行蓄积,减缓生态排水沟的排水压力,避免雨水淹没到道路路面,对行人和车辆造成安全隐患。降雨结束后,蓄水腔内蓄积的水分通过毛细供水管二的毛细现象为生态种植层供水,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但是该生态排水沟排水时,无法对雨水中的杂物进行集中收集,使得排水沟在进行排水沟清理及垃圾收纳时较为麻烦,且会损耗大量人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型排水沟,设计的滞留组件将雨水中沉淀的杂物进行集中收集,使得便于清理,减少人力损耗。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生态型排水沟,包括沟体和钢筋骨架,所述钢筋骨架的断面呈U形设置,所述沟体包括生态过滤层和设置在生态过滤层上的混凝土层,所述钢筋骨架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内,贯穿所述混凝土层上设置有与生态过滤层连接的通流组件,所述沟体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位于所述混凝土层上且用于收滞杂物的滞留组件,所述滞留组件包括开设在所述混凝土层上的供杂物滞留的滞留坑,所述滞留坑内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与所述滞留坑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位于所述混凝土层上靠近所述滞留坑一侧设置有阻流带,所述阻流带沿长度方向垂直于雨水流动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滞留坑靠近沿水流方向的下流一侧。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降雨时雨水沿道路路面流入到沟体内,其中,部分雨水将会通过通流组件流入生态过滤层,使得生态过滤层对雨水进行过滤,再对排水沟两侧的土壤进行灌溉,其余雨水将会通过沟体排走,在雨水被排走的过程中,雨水中的杂物经过滞留组件,阻流带对雨水中的杂物进行阻挡,使得杂物能够收滞在滞留坑内,此时杂物将会通过过滤板滞留在过滤板上,雨水流入滞留坑底部;这样在排水的过程中,能够将雨水中沉淀的杂物进行集中收集,便于清理,减少人力损耗。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滞留坑呈倒置圆台状。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呈倒置圆台状设置的滞留坑可以增大雨水进入滞留坑的面积,便于雨水进入,而滞留坑的周壁呈倾斜状,使得杂物不易从滞留坑内脱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混凝土层上位于所述滞留坑的边缘处设置的若干嵌槽和若干对应嵌槽设置在所述过滤板边缘的挂钩,所述挂钩与所述嵌槽配合挂接。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挂钩对准嵌槽,向下放置过滤板使得挂钩插入嵌槽内,此时过滤板挂接在滞留坑内;挂钩及嵌槽的设置便于过滤板的安装,且使得过滤板可拆装,需要清理过滤板时,将挂钩从嵌槽内取出即可,这样更便于清理过滤板上的杂物。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挂钩表面设置有便于过滤板取出的手槽。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手槽的主要作用是方便取出过滤板,清理杂物。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流组件包括贯穿所述混凝土层设置的若干漏水孔。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漏水孔的设置便于雨水渗入生态过滤层,以进行水质处理,并实现雨水的分流处理,减少排水沟的排水压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生态过滤层包括第一土壤层和第二土壤层,所述第二土壤层设置在第一土壤层背离混凝土层侧,所述第一土壤层靠近混凝土层侧设置有大孔吸附树脂层,所述大孔吸附树脂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土壤层的上半部分。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大孔吸附树脂能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成百倍的水,当遭遇持续强降雨,水位到达大孔吸附树脂层高度时,大孔吸附树脂可吸附大量雨水,将雨水大量蓄滞在蓄水腔内,减缓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大孔吸附树脂层与第一土壤层之间设置有砾石层。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雨水通过漏水孔及大孔吸附树脂后,进入砾石层,砾石层对雨水中起到初步过滤的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土壤层与所述第二土壤层之间设置有草炭灰层。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雨水通过砾石层后,再流经土壤层,再流入草炭灰层,最后流入土壤层;草炭土是优质的植物栽培介质,在草炭土下方设置一层壤土作为基质,保水保肥。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该排水沟,设计的滞留组件将雨水中沉淀的杂物进行集中收集,便于清理,减少人力损耗;二、该排水沟,设计的若干漏水孔,能减缓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三、该排水沟,设计的生态过滤层,能对雨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及过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A部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沟体;11、滞留坑;12、嵌槽;13、混凝土层;2、钢筋骨架;3、通流组件;31、漏水孔;4、滞留组件;41、阻流带;42、过滤板;43、挂钩;44、手槽;5、大孔吸附树脂层;6、砾石层;7、第一土壤层;8、草炭灰层;9、第二土壤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生态型排水沟,包括沟体1和钢筋骨架2,钢筋骨架2的断面呈U形设置,沟体1包括生态过滤层和设置在生态过滤层上的混凝土层13,钢筋骨架2设置于混凝土层13内,贯穿混凝土层13设置有与生态过滤层连接的若干漏水孔31,生态过滤层包括设置在混凝土层13下方的砾石层6、第一土壤层7、草炭灰层8和第二土壤层9,其中砾石层6、第一土壤层7、草炭灰层8和第二土壤层9均呈U形且由靠近混凝土层13侧至远离混凝土层13侧依次设置,砾石层6上铺设有大孔吸附树脂层5,大孔吸附树脂层5设置在砾石层6的上部分。如图2所示,沟体1内间隔设置有位于混凝土层13上且用于收滞杂物的若干滞留组件4,滞留组件4包括开设在混凝土层13上的供杂物滞留的滞留坑11,滞留坑11的侧壁上设置有贯穿混凝土层13用于与生态过滤层连通的若干通孔,滞留坑11呈倒置圆台状,且滞留坑11内设置有过滤板42,过滤板42与滞留坑11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连接组件包括混凝土层13上位于滞留坑11的边缘处设置的嵌槽12和对应嵌槽12设置在过滤板42边缘的挂钩43,挂钩43和嵌槽12分别设置有四个且配合挂接,挂钩43的表面贯穿设置有手槽44,位于混凝土层13上靠近滞留坑11一侧设置有阻流带41,阻流带41沿长度方向垂直于雨水流行方向,且位于滞留坑11靠近下流的一侧。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挂钩43对准嵌槽12,向下放置过滤板42使得挂钩43嵌入嵌槽12内,使得过滤板42挂接在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型排水沟,包括沟体(1)和钢筋骨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骨架(2)的断面呈U形设置,所述沟体(1)包括生态过滤层和设置在生态过滤层上的混凝土层(13),所述钢筋骨架(2)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13)内,贯穿所述混凝土层(13)上设置有与生态过滤层连接的通流组件(3),所述沟体(1)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位于所述混凝土层(13)上且用于收滞杂物的滞留组件(4),所述滞留组件(4)包括开设在所述混凝土层(13)上的供杂物滞留的滞留坑(11),所述滞留坑(11)内设置有过滤板(42),所述过滤板(42)与所述滞留坑(11)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位于所述混凝土层(13)上靠近所述滞留坑(11)一侧设置有阻流带(41),所述阻流带(41)沿长度方向垂直于雨水流动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滞留坑(11)靠近沿水流方向的下流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型排水沟,包括沟体(1)和钢筋骨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骨架(2)的断面呈U形设置,所述沟体(1)包括生态过滤层和设置在生态过滤层上的混凝土层(13),所述钢筋骨架(2)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层(13)内,贯穿所述混凝土层(13)上设置有与生态过滤层连接的通流组件(3),所述沟体(1)内间隔设置有若干位于所述混凝土层(13)上且用于收滞杂物的滞留组件(4),所述滞留组件(4)包括开设在所述混凝土层(13)上的供杂物滞留的滞留坑(11),所述滞留坑(11)内设置有过滤板(42),所述过滤板(42)与所述滞留坑(11)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位于所述混凝土层(13)上靠近所述滞留坑(11)一侧设置有阻流带(41),所述阻流带(41)沿长度方向垂直于雨水流动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滞留坑(11)靠近沿水流方向的下流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型排水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坑(11)呈倒置圆台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型排水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混凝土层(13)上位于所述滞留坑(1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红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交通公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