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铁路编组站混合式停车系统及停车顶数量计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铁路停车系统,具体涉及铁路编组站混合式停车系统及停车顶数量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铁路驼峰溜放作业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驼峰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作业自动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我国铁路编组站整体装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调车场溜放车组受停车设备、线路坡度等各类因素影响,尾部停车防溜效果仍有待提升,同时尾部停车器布置方案在设计规范上还有所欠缺。目前,编组场尾部对溜放车辆的停车防溜,一般采用单独的停车器系统或停车顶系统。停车器是一种高效、大能力的停车防溜设备,采用2+1的方式布置,属于点式停车防溜系统。停车顶是一种不需要外部能源,单顶制动能力不大,通过成组布置来完成停车功能。个别停车顶出现故障不影响系统的使用,其采用连续式布置方式,属于连续式停车防溜系统。停车器和停车顶是实现调车场尾部自动控制的必要设备,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由于溜放勾车速度太高或是由于尾部停车防溜设备制动性能不足,导致停车防溜设备的制动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出现溜放勾车超速连挂、勾车越过尾部停车器甚至溜逸现象。因此,许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铁路编组站混合式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控制器(1)、至少一组停车顶(3)、至少一个停车器(4)和三对电磁踏板(5);三对电磁踏板(5)沿钢轨的长度方向依次固定安装在钢轨上,三对电磁踏板(5)均位于钢轨轨道信号机(2)的左侧设置,钢轨轨道信号机(2)安装在钢轨轨道右侧的停止端处,至少一个停车器(4)设置在三对电磁踏板(5)之间的钢轨上,至少一组停车顶(3)固定安装在钢轨上,信号机(2)、停车器(4)和一对电磁踏板(5)通过线路均与控制器(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铁路编组站混合式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控制器(1)、至少一组停车顶(3)、至少一个停车器(4)和三对电磁踏板(5);三对电磁踏板(5)沿钢轨的长度方向依次固定安装在钢轨上,三对电磁踏板(5)均位于钢轨轨道信号机(2)的左侧设置,钢轨轨道信号机(2)安装在钢轨轨道右侧的停止端处,至少一个停车器(4)设置在三对电磁踏板(5)之间的钢轨上,至少一组停车顶(3)固定安装在钢轨上,信号机(2)、停车器(4)和一对电磁踏板(5)通过线路均与控制器(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铁路编组站混合式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停车顶(3)包括第一停车顶(3-1)、第二停车顶(3-2)、第三停车顶(3-3)、第四停车顶(3-4)、第五停车顶(3-5)、第六停车顶(3-6)、第七停车顶(3-7)、第八停车顶(3-8)、第九停车顶(3-9)、第十停车顶(3-10)、第十一停车顶(3-11)和第十二停车顶(3-12),第一停车顶(3-1)、第二停车顶(3-2)、第三停车顶(3-3)、第四停车顶(3-4)、第五停车顶(3-5)和第六停车顶(3-6)按顺序依次安装在铁路一侧的钢轨上,第七停车顶(3-7)、第八停车顶(3-8)、第九停车顶(3-9)、第十停车顶(3-10)、第十一停车顶(3-11)和第十二停车顶(3-12)按顺序依次安装在铁路另一侧的钢轨上,且第一停车顶(3-1)和第七停车顶(3-7)位于两个相邻枕木之间,第二停车顶(3-2)和第八停车顶(3-8)位于两个相邻枕木之间,第三停车顶(3-3)和第九停车顶(3-9)位于两个相邻枕木之间,第四停车顶(3-4)和第十停车顶(3-10)位于两个相邻枕木之间,第五停车顶(3-5)和第十一停车顶(3-7)位于两个相邻枕木之间,第六停车顶(3-6)和第十二停车顶(3-12)位于两个相邻枕木之间,第一停车顶(3-1)至第四停车顶(3-4)的距离、第二停车顶(3-2)至第五停车顶(3-5)的距离、第三停车顶(3-3)至第六停车顶(3-6)的距离、第七停车顶(3-7)至第十停车顶(3-10)的距离、第八停车顶(3-8)至第十一停车顶(3-11)的距离和第九停车顶(3-9)至第十二停车顶(3-12)的距离与车站解编车辆最大轴距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铁路编组站混合式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停车器(4)的个数为三个,两个停车器(4)设置在左侧相邻两对电磁踏板(5)之间的钢轨轨道上,另一个停车器(4)设置在位于右侧一对电磁踏板(5)和信号机(2)之间的钢轨轨道上,三个停车器(4)均与控制器(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铁路编组站混合式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停车器(4)的个数为两个,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际,李昕旭,李文建,闫铭,赵连祥,胡东东,张环,王胜军,黄韧刚,门健,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铁路减速顶调速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