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播秧机的双向同步捅秧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6177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播秧机的双向同步捅秧机构,包括顶秧针组件和驱动顶秧针组件运动的顶秧针组件驱动机构,所述顶秧针组件为两组,两组顶秧针组件背对背设置,每组顶秧针组件包括多个顶秧针和用于固定顶秧针的固定件,其中,多个顶秧针在固定件上呈直线等距排列,且相邻的两个顶秧针之间的距离与秧盘网格上相邻的两个网格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固定件与机架之间通过滑动结构连接;所述顶秧针组件驱动机构包括往复式驱动框、不完全齿轮、用于驱动不完全齿轮转动的齿轮轴以及用于驱动齿轮轴转动的动力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播秧机的双向同步捅秧机构能够完成在两个方向上同步顶出秧苗的任务,且具有驱动平稳、阻力小、行程长以及速度快的优点。

A bidirectional synchronous seedling stabbing mechanism of see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播秧机的双向同步捅秧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播秧机,具体涉及一种播秧机的双向同步捅秧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水稻栽植机械主要分为两类:1.基于机械手(秧爪)撕切毯状秧根以分兜插植的传统插秧机;2.基于钵盘育秧带盘带土栽植的新型插秧机;其中,第一种水稻栽植机械技术较为成熟,通过引擎高频驱动栽植达到高的栽植效率,其不足之处是伤根,栽植后秧苗需要渡过较长返青期,因为撕切秧根以及插秧入泥作业所需功率大,对机械材料强度要求高,机构通常比较笨重、耗材耗能成本高、在山丘稻区运作不便。第二种水稻栽植机械的优点是预分带土、栽后即活无返青期,并且每兜苗数精准可控,既适合多本秧(如常规稻)、又适合少本秧(如杂交稻)水稻带土秧栽植,特别适宜在山丘稻区运作。对于第二种水稻栽植机械,授权公告号为CN104620740B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的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包括播秧机构,该播秧机构包括顶秧针、顶秧针支架、顶秧针驱动机构、顶秧针支架驱动机构以及总动力机构,其中:所述顶秧针水平地设置在顶秧针支架上,该顶秧针的工作端部正对于网格秧盘中的网格;所述顶秧针驱动机构包括推动顶秧针朝网格秧盘运动的顶秧机构和推动顶秧针复位的复位机构,其中,所述顶秧机构由可连续转动的凸轮轴构成;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设在顶秧针支架上的导向筒和复位弹簧,其中,所述顶秧针穿设在导向筒中,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顶秧针上,该复位弹簧的一端作用在导向筒上,另一端作用在顶秧针上,且常态下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促使顶秧针中与工作端部相对的一端始终抵紧在凸轮轴上。工作时,在常态下,顶秧针的端部抵紧在凸轮轴上,随着凸轮轴的转动,由于凸轮轴的表面为变径结构,因此会促使顶秧针在导向筒内作轴向往复运动,其中,当凸轮轴中长径部分与顶秧针接触时,顶秧针运动到最远端,完成对网格秧盘中秧苗的顶出,当凸轮轴中短径部分与顶秧针接触时,顶秧针复位到最近端;当凸轮轴周期性地连续转动时,顶秧针也会周期性的伸出和复位,实现周期性的推秧动作。但该顶秧针驱动机构在实际工作时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顶秧针在作顶秧运动的同时还需要对复位弹簧进行压缩蓄能以实现后续的顶秧针的复位,因此该过程会增大凸轮轴转动时的负载,且由于凸轮轴的两侧沿着其轴线方向均分布有多个顶秧针,该多个顶秧针都由凸轮轴同时来驱动,因此会使得凸轮轴转动时的负载大幅度地增加。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整个播秧机的总动力来源于转盘,该凸轮轴负载的大幅度增加会导致转盘驱动功率增加,能耗增加,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性能。2、由于顶秧针的伸缩运动行程是由凸轮轴的直径差来决定的,要想增大顶秧针的伸缩运动行程,必须增大整条凸轮轴的直径,但由于整条凸轮轴的长度较长,增大其直径会直接导致整个装置的驱动负载以及质量显著增加,使得装置表现出笨重、不够灵活。3、由于顶秧针的伸缩运动由凸轮轴转动时产生的径向尺寸的变化而获得,单位时间内这种径向尺寸的变化量相对较小,使得顶秧针的伸缩运动速度较慢;尤其是在复位过程中,顶秧针还需要借助弹簧的弹力作缩回运动,不受凸轮轴的直接驱动,导致缩回速更慢;顶秧针的伸缩运动速度慢,影响播秧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播秧机的双向同步捅秧机构,该双向同步捅秧机构能够完成在两个方向上同步顶出秧苗的任务,且具有驱动平稳、阻力小、行程长以及速度快的优点。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播秧机的双向同步捅秧机构,包括顶秧针组件和驱动顶秧针组件运动的顶秧针组件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顶秧针组件为两组,两组顶秧针组件背对背设置,每组顶秧针组件包括多个顶秧针和用于固定顶秧针的固定件,多个顶秧针在固定件上呈直线等距排列,且相邻的两个顶秧针之间的距离与秧盘网格上相邻的两个网格之间的距离相同,每个顶秧针的一端为用于与固定件连接的固定端,另一端为用于顶秧的自由端,所述固定件与机架之间通过滑动结构连接;所述顶秧针组件驱动机构包括往复式驱动框、不完全齿轮、用于驱动不完全齿轮转动的齿轮轴以及用于驱动齿轮轴转动的动力机构,其中,所述往复式驱动框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齿条和下齿条,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所述往复式驱动框为两组,该两组往复式驱动框与两组顶秧针支架一对一连接;所述不完全齿轮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其对应的复式驱动框的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任意状态下,当其中一个不完全齿轮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上齿条啮合时,另一个不完全齿轮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下齿条啮合;当其中一个不完全齿轮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下齿条啮合时,另一个不完全齿轮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上齿条啮合;对于任意一个不完全齿轮,不同时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上齿条和下齿条啮合。优选地,所述滑动结构由滑动导轨副构成,该滑动导轨副包括滑块和导轨,其中,所述导轨安装在顶秧针移动架上,该导轨垂直于网格秧盘设置,所述两组固定件分别安装在滑块上。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由滑动导轨副构成的滑动结构能够大大减小顶秧针运动过程中的摩擦,使得顶秧运动更加流畅顺滑。优选地,所述滑动导轨副为两组,两组滑动导轨副分别设置在固定件的两端。工作时,该两组滑动导轨副能够一前一后对固定件进行支撑,从而增加了顶秧针顶秧运动时的平稳性。优选地,所述顶秧针由圆柱棒构成,该圆柱棒的一端通过螺纹结构锁紧在固定件上。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由圆柱棒状构成的顶秧针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优点。优选地,所述不完全齿轮的齿与往复式驱动框中的上齿条分离后,即与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中的下齿条啮合,不完全齿轮的齿与往复式驱动框中的下齿条分离后,即与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中的上齿条啮合。通过该设置,能够保证从往复式驱动框的往复运动无间隙,从而提高了作业速度。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长条状,该长条状连接件为两个,两个长条状连接件通过与上齿条和下齿条串联的方式组成矩形状的往复式驱动框。工作时,由于往复式驱动框需要与不完全齿轮发生啮合,受不完全齿轮的驱动,因此对往复式驱动框的稳定性要求较高;而通过上述对往复式驱动框进行矩形化设置后,能够显著地增强其牢固性和稳定性,从而满足了运动中对稳定性的要求。优选地,所述固定件由型材构成,该型材的滑槽内设有多个滑动件,所述顶秧针端部攻丝有螺纹孔,经嵌在型材“T”形槽里的“T”形螺钉旋紧配合锁紧在等间隔位置,顶秧针与型材之间还设有用于对顶秧针进行固定的卡环。工作时,通过在滑槽内移动滑动件,能够改变顶秧针在固定件上的位置,从而根据需求对顶秧针的位置以及顶秧针间的间距进行调整,完成调整后,再利用卡环实现顶秧针的固定。优选地,所述往复式驱动框与型材之间通过“U”形连接件连接,其中,“U”形连接件的底板安装在型材的顶面上,“U”形连接件的竖直板与下齿条的侧面固定连接。工作时,所述“U”形连接件除了具有连接的作用,还具有将往复式驱动框抬升的作用,使得下齿条的底面到型材的顶面存有一定距离,从而保证了往复式驱动框在运动中不会与另一组顶秧针组件中的型材发生干涉。优选地,所述齿轮轴安装在机架上,齿轮轴与机架之间通过滚动轴承连接,其中,齿轮轴的一端部设有第一锥齿,该第一锥齿与转盘轴之间设有第一传动轴,该第一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锥齿和第三锥齿,转盘轴上设有第四锥齿,其中,第一锥齿与第二锥齿啮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播秧机的双向同步捅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秧针组件和驱动顶秧针组件运动的顶秧针组件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顶秧针组件为两组,两组顶秧针组件背对背设置,每组顶秧针组件包括多个顶秧针和用于固定顶秧针的固定件,多个顶秧针在固定件上呈直线等距排列,且相邻的两个顶秧针之间的距离与秧盘网格上相邻的两个网格之间的距离相同,每个顶秧针的一端为用于与固定件连接的固定端,另一端为用于顶秧的自由端,所述固定件与机架之间通过滑动结构连接;所述顶秧针组件驱动机构包括往复式驱动框、不完全齿轮、用于驱动不完全齿轮转动的齿轮轴以及用于驱动齿轮轴转动的动力机构,其中,所述往复式驱动框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齿条和下齿条,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所述往复式驱动框为两组,该两组往复式驱动框与两组顶秧针支架一对一连接;所述不完全齿轮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其对应的复式驱动框的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任意状态下,当其中一个不完全齿轮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上齿条啮合时,另一个不完全齿轮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下齿条啮合;当其中一个不完全齿轮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下齿条啮合时,另一个不完全齿轮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上齿条啮合;对于任意一个不完全齿轮,不同时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上齿条和下齿条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播秧机的双向同步捅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秧针组件和驱动顶秧针组件运动的顶秧针组件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顶秧针组件为两组,两组顶秧针组件背对背设置,每组顶秧针组件包括多个顶秧针和用于固定顶秧针的固定件,多个顶秧针在固定件上呈直线等距排列,且相邻的两个顶秧针之间的距离与秧盘网格上相邻的两个网格之间的距离相同,每个顶秧针的一端为用于与固定件连接的固定端,另一端为用于顶秧的自由端,所述固定件与机架之间通过滑动结构连接;所述顶秧针组件驱动机构包括往复式驱动框、不完全齿轮、用于驱动不完全齿轮转动的齿轮轴以及用于驱动齿轮轴转动的动力机构,其中,所述往复式驱动框包括平行设置的上齿条和下齿条,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所述往复式驱动框为两组,该两组往复式驱动框与两组顶秧针支架一对一连接;所述不完全齿轮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其对应的复式驱动框的上齿条和下齿条之间,任意状态下,当其中一个不完全齿轮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上齿条啮合时,另一个不完全齿轮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下齿条啮合;当其中一个不完全齿轮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下齿条啮合时,另一个不完全齿轮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上齿条啮合;对于任意一个不完全齿轮,不同时与其对应的往复式驱动框的上齿条和下齿条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秧机的双向同步捅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结构由滑动导轨副构成,该滑动导轨副包括滑块和导轨,其中,所述导轨安装在顶秧针移动架上,该导轨垂直于网格秧盘设置,所述两组固定件分别安装在滑块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播秧机的双向同步捅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导轨副为两组,两组滑动导轨副分别设置在固定件的两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秧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良鸿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