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光玥专利>正文

直线运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5575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线运动装置,包括一轨道,内部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导引槽;一承载组件,具有一承载板及一承载座,该承载座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导引槽,该承载组件盖合于该轨道上;及多个摩擦组件,平行设置于该轨道的导引槽与该承载座的第二导引槽之间,该等摩擦组件为一杆体,该等摩擦组件中段由杆体外向杆体中心以一既定深度切割,形成一围绕杆体中段的油室;其中该轨道及该承载组件藉由该等摩擦组件与该第一导引槽及第二导引槽的卡合使该轨道与该承载组件做相对运动。(*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直线运动装置,特别有关一种直线运动装置的摩擦组件内的油室结构。
技术介绍
公知的直线运动轨道结构(请参阅图1所示),其提供两对象进行相对直线运动,并具有降低阻力以及导引之结构者,在这类结构中,其轨道内部两侧具有一导引槽,设置有多个摩擦组件,摩擦组件沿着该轨道两侧平行设置,其承载组件的承载座两侧亦设有导引槽,以容纳摩擦组件。然而,虽然线接触的方式可承受较大的冲击力而不容易损坏,且在工作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因其接触面积较大而具有较高的磨擦力,因此在承载组件移动时需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移动。另外,公知的直线运动轨道结构的导引组件与导引组件槽及导引槽的接触面十分密合,在考虑降低摩擦力的情况下,此接触面须藉由润滑剂来降低其摩擦力,但因接触面的密合度,使润滑剂无法有效渗入间隙以降低其摩擦力。因此,技术人基于前述理由,因而进行改良习用直线运动轨道技术所具有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直线运动装置,主要提供一直线运动轨道及设置于轨道内部两侧平行的摩擦组件,并透过摩擦组件与导引槽间的线接触作为承载组件与轨道之间直线运动的导引方式,因此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此外,本技术的直线运动装置,在摩擦组件中段设有油室,以减少与导引组件的接触面积及容纳更多润滑剂(如油料),以达到降低摩擦力的目的。基于前述目的,本技术的直线运动装置,包括一轨道,内部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导引槽;一承载组件,具有一承载板及一承载座,该承载座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导引槽,该承载组件盖合于该轨道上;及多个摩擦组件,平行设置于该轨道的导引槽与该承载座的导引槽之间,该等摩擦组件为一杆体,该等摩擦组件中段由杆体外向杆体中心以一既定深度切割,形成一围绕杆体中段的油室;其中该轨道及该承载组件藉由该等摩擦组件与该导引槽之卡合使该轨道与该承载组件做相对运动。为使熟悉该项技艺人士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藉由下述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加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显示公知的直线运动轨道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显示本技术直线运动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显示图2的剖视图;图4为显示本技术直线运动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显示图4的剖视图;图6为显示本技术圆形摩擦组件的立体图;图7为显示本技术矩形摩擦组件的立体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轨道2承载组件3摩擦组件4导引槽10轨道11摩擦组件12第一导引槽13油管14油室15油绵20承载组件21承载板 22第二导引槽23油管24承载座30储油槽具体实施方式图2为显示本技术直线运动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显示本技术图2的剖视图。请参阅图2及图3,本技术直线运动装置主要由一轨道(10)以及一承载组件(20)所构成,并用以提供两对象之间进行相对直线运动的导引结构;轨道(10)内凹部两侧具有第一导引槽(12),平行轨道(10)轴向设置并前后延伸穿过整个轨道(10)主体,第一导引槽(12)内设置数个摩擦组件(11)并固接于第一导引槽(12)内,且摩擦组件(11)沿着第一导引槽(12)平行设置,摩擦组件(11)为一圆形杆体,摩擦组件(11)中段由杆体外向杆体中心以一既定深度切割,形成一围绕杆体中段的油室(14),油室(14)内包覆有一油绵(15);以及,承载组件(20),包括承载板(21)及承载座(24),承载座(24)两侧亦设有第二导引槽(22),第二导引槽(22)可容纳摩擦组件(11),轨道(10)内具有油管(13),相对应于油室(14)而设置,油管(13)连通至轨道(10)外并连接一储油槽(30)。前述承载组件(20)与轨道(10)在做相对运动时,油室(14)内的油绵(15)利用虹吸原理或由外部力量持续供给油料(或其它润滑剂)至油室内,以保持相对运动时的平滑度。图4为显示本技术直线运动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显示本技术图4的剖视图。请参阅图4及图5,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直线运动装置主要为一轨道(10)以及一承载组件(20)所构成,并系用以提供两对象之间进行相对直线运动的导引结构;轨道(10)内凹部两侧具有第一导引槽(12),为平行轨道(10)轴向设置并前后延伸穿过整个轨道(10)主体,第一导引槽(12)可容纳摩擦组件(11);承载组件(20),包括承载板(21)及承载座(24),承载座(24)两侧亦设有第二导引槽(22),第二导引槽(22)内设置数个摩擦组件(11)并固接于第二导引槽(22)内,且摩擦组件(11)系沿着第一导引槽(12)平行设置,摩擦组件(11)为一圆形杆体,摩擦组件(11)中段由杆体外向杆体中心以一既定深度切割,形成一围绕杆体中段的油室(14),油室(14)内包覆有一油绵(15),承载组件(20)内具有油管(13),系相对应于油室(14)而设置,油管(23)连通至轨道(10)外并连接一储油槽(30)。前述承载组件(20)与轨道(10)在做相对运动时,油室(14)内的油绵(15)利用虹吸原理或由外部力量持续供给油料(或其它润滑剂)至油室内,以保持相对运动时的平滑度。基于前述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直线运动装置,承载组件(20)的承载座(24)两侧的第二导引槽(22)及摩擦组件(21)的弧形断面处相互抵靠,使得承载组件(20)可在摩擦组件(11)的导引下,沿着轨道(10)的延伸方向作直线移动。基于前述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直线运动装置,轨道(10)两侧的第一导引槽(12)及摩擦组件(21)的弧形断面处相互抵靠,使得承载组件(20)可在摩擦组件(11)的导引下,沿着轨道(10)的延伸方向作直线移动。基于前述本技术的直线运动装置,摩擦组件(11)中段由杆体外向杆体中心以一既定深度切割,形成一围绕杆体中段的油室(14),油室(14)内包覆有一油绵(15),并且具有相对应之油管(14)持续导入油料(或润滑剂),油室(14)可减少摩擦组件(11)与第一导引槽(12)的接触面积以达到降低摩擦力的目的外,更可容纳润滑剂使其充分达到润滑的效果。图6、7为显示本技术两种型式的摩擦组件,如图6所示,摩擦组件(11)为一圆形杆体,中段部具有一油室(14),又,如图7所示,摩擦组件(11)为一矩形杆体,中段部具有一油室(14)。虽然本技术已以具体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得更动与润饰,其所作得更动与润饰皆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者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直线运动装置,包括一轨道,内部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导引槽;一承载组件,具有一承载板及一承载座,该承载座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导引槽,该承载组件盖合于该轨道上;及多个摩擦组件,平行设置于该轨道的导引槽与该承载座的导引槽之间,该等摩擦组件为一杆体,该等摩擦组件中段由杆体外向杆体中心以一既定深度切割,形成一围绕杆体中段的油室;其中该轨道及该承载组件藉由该等摩擦组件与该导引槽的卡合使该轨道与该承载组件做相对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运动装置,其中该等摩擦组件为一圆形杆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运动装置,其中该等摩擦组件为一矩形杆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线运动装置,包括:一轨道,内部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导引槽;一承载组件,具有一承载板及一承载座,该承载座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导引槽,该承载组件盖合于该轨道上;及多个摩擦组件,平行设置于该轨道的导引槽与该承载座的导引槽之间,该等摩擦组件为一杆体,该等摩擦组件中段由杆体外向杆体中心以一既定深度切割,形成一围绕杆体中段的油室;其中该轨道及该承载组件藉由该等摩擦组件与该导引槽的卡合使该轨道与该承载组件做相对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光玥
申请(专利权)人:黄光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