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量子点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5442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4:58
一种采用量子点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它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一种采用量子点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它包含背板、量子点背光模组、反射片、导光板、入光侧、量子膜层、光学镀膜、散热面板、激发光源、点光源、透镜、入射面、液晶显示屏、面框,量子点背光模组设置在背板中,导光板设置在反射片上表面,入光侧为导光板的左右两侧,导光板的上表面设置一层量子膜层,散热面板设置在量子点背光模组的下方,激发光源内部设置有点光源,激发光源靠近入光侧的一面为入射面,面框设置在背板的外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它的结构设计合理,具有功率小、亮度高和颜色纯的优点,散热效果好,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A Backlight Module Using Quantum Dots and Its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量子点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采用量子点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显示领域的发展愈演愈烈,消费者对显示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色彩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因此显示颜色艳丽的100%色域量子点技术应运而生。目前,量子点技术大量应用于显示装置
,量子点为及其微小的无机纳米晶体,当其受到光的刺激时,便会发出非常纯净的有色光线,所以量子点显示装置的色彩纯度高、色域高。量子点技术由于其光电特性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且主键获得液晶厂商和用户的普遍认可,目前市面上的量子点显示装置一般都采用侧入式量子点背光模组,但是激激发光源一般都为蓝光LED,由于LED为光谱光源,其光源的光谱很宽,不能很好地发挥量子点的优势,使得量子点形成的光谱色域窄,颜色不够纯。例如中国专利CN201720302685.4公开了一种量子点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设于导光板入光侧的背光源,设于导光板底侧的反射片,及设于导光板顶侧的第一量子膜;所述导光板的相邻及相异于所述入光侧的侧边上设有消光片,所述消光片包括能够将所述背光源发出的源光合成白光的消光膜。该技术虽然解决先现有的量子点模组的四边出现漏出对身体有害的蓝光问题,但是它的激发光源仍然为蓝光LED,功率较大,亮度较低,显示屏中显示的色彩的颜色不够纯,影响了人们的观看效果,不能满足人们对显示产品的高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采用量子点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它的结构设计合理,具有功率小、亮度高和颜色纯的优点,散热效果好,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可以满足人们对显示产品的高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背板1、量子点背光模组2、反射片21、导光板22、入光侧221、量子膜层222、光学镀膜223、散热面板3、激发光源4、点光源41、透镜42、入射面43、液晶显示屏5、面框6,量子点背光模组2设置在背板1中,量子点背光模组2的最下层为反射片21,导光板22设置在反射片21上表面,入光侧221为导光板22的左右两侧,导光板22的上表面设置一层量子膜层222,量子膜层222的上表面与光学镀膜2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散热面板3设置在量子点背光模组2的下方,导光板22的左右两侧设置激发光源4,激发光源4内部设置有点光源41,点光源41的一侧设置有透镜42,激发光源4靠近入光侧221的一面为入射面43,光学镀膜223的上端与液晶显示屏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面框6设置在背板1的外部。所述的背板1包含底板11、侧板12、安装腔13,底板11的左右两端设置侧板12,侧板12和底板11一体成型,安装腔13设置在底板11上方。所述的激发光源4为半导体激光器,点光源41为蓝色激光光源。所述的液晶显示屏5的上表面包覆一层保护膜51。所述的面框6的边缘为凸部61,凸部61和面框6一体成型。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散热面板设置在量子点背光模组的下方,为量子点模组在整体的工作时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该显示装置的激发光源采用蓝色的激光光束,激光光束通过透镜折射到入射面中,光束再通过入光侧射入导光板中,导光板接收的光束最后通过反射片发射到液晶显示屏中,量子点背光模组安装在背板的安装腔中,面框对内部整体的部件起到了保护作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1、其激发光源采用蓝色的激光光束,使装置达到功率小、亮度高和色度好的优点,提高了人们的显示装置使用感。2、设置的散热面板加强了显示装置的散热效果,延长了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可以满足人们对显示产品的高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激发光源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A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背板1、底板11、侧板12、安装腔13、量子点背光模组2、反射片21、导光板22、入光侧221、量子膜层222、光学镀膜223、散热面板3、激发光源4、点光源41、透镜42、入射面43、液晶显示屏5、保护膜51、面框6、凸部61。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由背板1、量子点背光模组2、反射片21、导光板22、入光侧221、量子膜层222、光学镀膜223、散热面板3、激发光源4、点光源41、透镜42、入射面43、液晶显示屏5、面框6组成,量子点背光模组2安装在背板1内部,量子点背光模组2的最下层为反射片21,导光板22设置在反射片21的上方,反射片21的上表面和导光板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导光板22的左右两侧边为入光侧221,量子膜层222设置在导光板22的上方,量子膜层222的下端固定在导光板22的上表面,量子膜层222的上表面镀有一层光学镀膜223,散热面板3设置在量子点背光模组2的下方,导光板22通过散热面板3与背板1固定连接,散热面板3的设置加强了显示装置的散热性能,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背板1左右两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一排激发光源4,激发光源4内部设置有点光源41,点光源41的一侧设置有透镜42,透镜42设置在点光源41和入射面43中间,点光源41通过透镜42折射到入射面43,光源再通过入射面43射入入光侧221中进入导光板22,液晶显示屏5设置在导光板22的上方,光学镀膜223的上端与液晶显示屏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面框6设置在该装置的四周,背板1的两侧外壁与面框6的内壁胶接固定。所述的背板1由底板11、侧板12和安装腔13组成,侧板12为背板1的左右两侧,底板11的左端固定连接一块侧板12,底板1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一块侧板12,底板11和侧板12一体成型,底板11和侧板12安装的内部为安装腔13,量子点背光模组2安装在安装腔13内部。所述的激发光源4为半导体激光器,其波长范围可以为450nm-458nm,点光源41为蓝色激光光源,激光光源具有功率小、亮度高的优点,光谱较窄,量子点很好地发挥了优势。所述的液晶显示屏5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层保护膜51,保护膜51也可以为钢化玻璃板,保护膜51的设置对液晶显示屏5起到了保护作用。所述的面框6的四周边缘设置有凸部6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1、其激发光源采用蓝色的激光光束,使装置达到功率小、亮度高和色度好的优点,提高了人们的显示装置使用感。2、设置的散热面板加强了显示装置的散热效果,延长了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可以满足人们对显示产品的高要求。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量子点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背板(1)、量子点背光模组(2)、反射片(21)、导光板(22)、入光侧(221)、量子膜层(222)、光学镀膜(223)、散热面板(3)、激发光源(4)、点光源(41)、透镜(42)、入射面(43)、液晶显示屏(5)、面框(6),量子点背光模组(2)设置在背板(1)中,量子点背光模组(2)的最下层为反射片(21),导光板(22)设置在反射片(21)上表面,入光侧(221)为导光板(22)的左右两侧,导光板(22)的上表面设置一层量子膜层(222),量子膜层(222)的上表面与光学镀膜(2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散热面板(3)设置在量子点背光模组(2)的下方,导光板(22)的左右两侧设置激发光源(4),激发光源(4)内部设置有点光源(41),点光源(41)的一侧设置有透镜(42),激发光源(4)靠近入光侧(221)的一面为入射面(43),光学镀膜(223)的上端与液晶显示屏(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面框(6)设置在背板(1)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量子点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背板(1)、量子点背光模组(2)、反射片(21)、导光板(22)、入光侧(221)、量子膜层(222)、光学镀膜(223)、散热面板(3)、激发光源(4)、点光源(41)、透镜(42)、入射面(43)、液晶显示屏(5)、面框(6),量子点背光模组(2)设置在背板(1)中,量子点背光模组(2)的最下层为反射片(21),导光板(22)设置在反射片(21)上表面,入光侧(221)为导光板(22)的左右两侧,导光板(22)的上表面设置一层量子膜层(222),量子膜层(222)的上表面与光学镀膜(2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散热面板(3)设置在量子点背光模组(2)的下方,导光板(22)的左右两侧设置激发光源(4),激发光源(4)内部设置有点光源(41),点光源(41)的一侧设置有透镜(42),激发光源(4)靠近入光侧(2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淮阴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