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5423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导光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扩散板、导光板以及反射板;所述导光板的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均为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上设有若干个折射部;每个所述折射部均为半球形;每个所述折射部的顶端均向内凹陷形成有用于放置侧光源的凹槽;所述扩散板的上侧面为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上设有若干个透明凸点;每个所述透明凸点为半球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出光均匀,合格率高,且组装方便。

A Uniform Light Guide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
本技术涉及导光组件
,具体涉及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器为非发光性显示装置,需要借助背光模组提供的均匀光源才能产生显示功能,其中导光板是背光模组得以提供均匀面光源的关键元件;而普通的导光板不能够很好地的将光线折射、反射出去,造成了导光板出射光线不均匀的问题,合格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出光均匀,合格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扩散板、导光板以及反射板;所述导光板的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均为入光面;所述入光面上设有若干个折射部;每个所述折射部均为半球形;每个所述折射部的顶端均向内凹陷形成有用于放置侧光源的凹槽;所述扩散板的上侧面为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上设有若干个透明凸点;每个所述透明凸点为半球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透明凸点与所述出光面之间设有倒圆角。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扩散板与所述导光板的大小一致;所述扩散板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设有上安装部;所述导光板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设有用于与所述上安装部卡接的下安装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安装部包括与所述扩散板连接的第一竖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竖部底端的第一勾部;所述下安装部包括与所述导光板连接的第二竖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竖部顶端的第二勾部;所述第一勾部与所述第二勾部卡接。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竖部、第一勾部、第二竖部以及所述第二勾部均由透明材料制成。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勾部与所述第一竖部的夹角为a,40°≤a≤60°;所述第二勾部与所述第二竖部的夹角为b,40°≤b≤6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勾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横条以及第一竖条;所述第一横条以及所述第一竖条组成“L”字型;所述第一横条与所述第一竖部连接;所述第二勾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横条以及第二竖条;所述第二横条以及所述第二竖条组成“L”字型;所述第二横条与所述第二竖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折射部和凹槽,使得从侧光源发出的光线最小的折射度射向入光面,进入凹槽内部的光线再经折射部的内弧面将光线反射回到导光板内,而不是折射到空气中,达到减少光源损失和提高背光源的亮度的目的,出光更加均匀;通过扩散板的出光面设置若干个透明凸点,使得光线能在出光面进行二次折射,出光均匀不刺眼。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透明凸点的示意图;图4为图1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的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2的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扩散板;2-导光板;6-反射板;21-入光面;22-折射部;221-凹槽;11-出光面;12-透明凸点;3-上安装部;31-第一竖部;32-第一勾部;321-第一横条;322-第一竖条;4-下安装部;41-第二竖部;42-第二勾部;421-第二横条;422-第二竖条;5-侧光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此。实施例1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扩散板1、导光板2以及反射板6;所述导光板2的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均为入光面21;所述入光面21上设有若干个折射部22;每个所述折射部22均为半球形;每个所述折射部22的顶端均向内凹陷形成有用于放置侧光源5的凹槽221;所述扩散板1的上侧面为出光面11;所述出光面11上设有若干个透明凸点12;每个所述透明凸点12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通过设置折射部22和凹槽221,使得从侧光源5发出的光线以最小的折射度射向入光面21,进入凹槽221内部的光线再经折射部22的内弧面再反射到导光板2内,而不是折射到空气中,达到减少光源损失和提高背光源的亮度的目的,出光更加均匀;通过在扩散板1的出光面11设置若干个透明凸点12,使得光线能在出光面11进行折射,出光均匀不刺眼。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每个所述透明凸点12与所述出光面11之间设有倒圆角。用于获得更好的匀光效果。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所述扩散板1与所述导光板2的大小一致;所述扩散板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设有上安装部3;所述导光板2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设有用于与所述上安装部3卡接的下安装部4。具体地,通过设置上安装部3和下安装部4,既能起定位作用,也能使得扩散板1与导光板2可以便捷地安装于一起。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所述上安装部3包括与所述扩散板1连接的第一竖部31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竖部31底端的第一勾部32;所述下安装部4包括与所述导光板2连接的第二竖部41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竖部41顶端的第二勾部42;所述第一勾部32与所述第二勾部42卡接。通过使第一勾部32与第二勾部42卡接,可以使扩散板1以及导光板2安装于一体。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所述第一竖部31、第一勾部32、第二竖部41以及所述第二勾部42均由透明材料制成。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所述第一勾部3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横条321以及第一竖条322;所述第一横条321以及所述第一竖条322组成“L”字型;所述第一横条321与所述第一竖部31连接;所述第二勾部4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横条421以及第二竖条422;所述第二横条421以及所述第二竖条422组成“L”字型;所述第二横条421与所述第二竖部41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横条321、第一竖条322、第二横条421以及第二竖条422,在便于卡接的同时,能获得较好的卡紧效果。实施例2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所述第一勾部32与所述第一竖部31的夹角为a,40°≤a≤60°;所述第二勾部42与所述第二竖部41的夹角为b,40°≤b≤60°。通过设计a、b的角度,在便于卡接的同时,能获得较好的卡紧效果。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包含在本技术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扩散板(1)、导光板(2)以及反射板(6);所述导光板(2)的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均为入光面(21);所述入光面(21)上设有若干个折射部(22);每个所述折射部(22)均为半球形;每个所述折射部(22)的顶端均向内凹陷形成有用于放置侧光源(5)的凹槽(221);所述扩散板(1)的上侧面为出光面(11);所述出光面(11)上设有若干个透明凸点(12);每个所述透明凸点(12)为半球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扩散板(1)、导光板(2)以及反射板(6);所述导光板(2)的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均为入光面(21);所述入光面(21)上设有若干个折射部(22);每个所述折射部(22)均为半球形;每个所述折射部(22)的顶端均向内凹陷形成有用于放置侧光源(5)的凹槽(221);所述扩散板(1)的上侧面为出光面(11);所述出光面(11)上设有若干个透明凸点(12);每个所述透明凸点(12)为半球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透明凸点(12)与所述出光面(11)之间设有倒圆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1)与所述导光板(2)的大小一致;所述扩散板(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设有上安装部(3);所述导光板(2)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设有用于与所述上安装部(3)卡接的下安装部(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安装部(3)包括与所述扩散板(1)连接的第一竖部(31)以及设于所述第一竖部(31)底端的第一勾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乐平张诺寒陈伟豪李艳明陈明波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谷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谷麦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阳市谷麦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信阳中部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