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置物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526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置物架,包括第一立柱组件、第二立柱组件和若干个置物板,第一立柱组件包括两立柱和固定在两立柱之间的若干相互平行的支撑杆;第二立柱组件包括两立柱和固定在两柱之间的若干相互平行的支撑杆;为实心或空心的置物板下表面前后两端各开有一狭槽,置物板两端的狭槽分别套接在第一立柱组件的支撑杆和第二立柱组件的支撑杆上。此置物架利用置物板下表面的狭槽套接在支撑杆,使置物架的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家具类日常生活用品,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宜于办公、家居使用的置物架
技术介绍
现代的家具中,无论是家居家具还是办公家具,对实用性、安全性都有着很高的要求。现在的市场上常看到的置物架,一般包括四根立柱、置物板、第一弧形片、第二弧形片。立柱上有环形凹槽。第一弧形片、第二弧形片的上、下端厚度不同,上薄下厚。第一弧形片、第二弧形片的内侧上有一道与立柱上环形凹槽相对应的凸缘。第一弧形片、第二弧形片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公母扣结构。置物板的各边,分别设有一以上呈喇叭状的套筒。在使用时,第一弧形片、第二弧形片的凸缘卡在立柱上的环形凹槽,同时第一弧形片、第二弧形片的公母扣,互相扣合,从而形成一个圆梯形状。需要套上置物板时,把置物板各边的套筒套接在第一弧形片、第二弧形片形成圆梯上。该置物架存在如下的一些缺点,其一,置物架利用第一弧形片、第二弧形片而固定在立柱上,容易产生松动、摇晃,结构不够牢靠;其二,第一弧形片、第二弧形片的凸缘和立柱上的环形凹槽由于要求配合准确,因而加工精度要求高,成本高;其三,在立柱上加工环形凹槽,降低了立柱的强度,而且加工工艺难;其四,置物板上的套筒,套在第一弧形片和第二弧形片上,加工精度要求高而且结构复杂、受力不合理、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一种置物架。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置物架,包括第一立柱组件、第二立柱组件和若干个置物板;第一立柱组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固定在第一立柱、第二立柱之间的若干相互平行的支撑杆;第二立柱组件包括第三立柱、第四立柱、固定在第三立柱、第四立柱之间的若干相互平行的支撑杆,置物板下表面的左右两端各开有一可套接支撑杆的狭槽,置物板两端的狭槽分别套接在第一立柱组件的支撑杆和第二立柱组件的支撑杆。本技术所述的置物板为空心吹塑的板,板下表面的狭槽与板一体成形,而且在狭槽上固定有角铁片。本技术所述的角铁片的截面为U形、L形、 形或 本技术所述的置物板为实心的板,板下表面的狭槽与板一体成形。本技术所述的置物板下表面的狭槽的长度等于或短于支撑杆的长度。本技术所述的第一立柱组件还包括两辅助杆,一辅助杆固定在第一立柱上端前侧和第二立柱下端前侧,另一辅助杆固定在第二立柱上端前侧和第一立柱下端前侧,两辅助杆以X交叉形状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固定连接;第二立柱组件还包括两辅助杆,一辅助杆固定在第三立柱上端后侧和第四立柱下端后侧,另一辅助杆固定在第四立柱上端后侧和第三立柱下端后侧,两辅助杆以X交叉形状与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固定连接。本技术所述的置物板为宽度小于或等于支撑杆的宽度的板或为宽度大于支撑杆的宽度但在四个角上分别开有让位与四立柱让位缺口的板。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一种置物架利用置物板下表面的狭槽套接在支撑杆,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安全可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立柱组件包括两立柱和若干个支撑杆,若干个支撑杆分别固定在两立柱的内侧,强度好、加工方便;使用辅助杆,增加了置物架的强度、刚度,不容易松动、不容易毁坏,而且加工方便;置物板下表面的两狭槽上可分别固定角铁片增加置物架的使用寿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置物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图。附图2为本实施例一的部分爆炸图。附图3为本实施例二的部分爆炸图。附图4为本实施例二的A-A剖视图。附图5为本实施例三的部分爆炸图。附图6为本实施例三的B-B剖视图。附图7为本实施例四的部分爆炸图。附图8为本实施例三的C-C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一、实施例一本技术一种置物架,实施例一如附图1、2所示。本技术一种置物架包括第一立柱组件1、第二立柱组件2和四个置物板3。第一立柱组件1包括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第一辅助杆13、第二辅助杆14、四根支撑杆15。四根支撑杆15分别固定在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的内侧。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的上端部分别固定有一堵头16,下端部分别固定有一底座17。第一辅助杆13利用螺钉固定在第一立柱11上端前侧和第二立柱12下端前侧,第二辅助杆14利用螺钉固定在第二立柱12上端前侧和第一立柱11下端前侧。第一辅助杆13和第二辅助杆14以X交叉形状与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固定连接。第一辅助杆13在中间上有一让位与第二辅助杆14的弧度。第二立柱组件2的结构和第一立柱组件1相同,包括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三辅助杆、第四辅助杆和四根支撑杆。四根支撑杆也分别固定在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的内侧。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的上端部分别固定有一堵头,下端部分别固定有一底座。第三辅助杆和第四辅助杆以X形交叉形状固定连接第三立柱的后侧和第四立柱的后侧。第三辅助杆在中间上有一让位与第四辅助杆的弧度。置物板3为实心的置物板,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的左侧有第一狭槽31,右侧有第二狭槽。在第一狭槽31上固定有第一U形角铁片32。同样的在第二狭槽上固定有第二U形角铁片。置物板3下表面的第一狭槽、第二狭槽与置物板3一体成形。置物板3的四个角上分别开有让位与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的让位缺口33。置物板3两端的第一狭槽31、第二狭槽32分别套接在第一立柱组件1、第二立柱组件2的支撑杆。二、实施例二本技术一种置物架,实施例二如附图3、4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置物板3为空心吹塑而成的置物板,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的左侧有第一狭槽31,右侧有第二狭槽。在第一狭槽31上固定有第一L形角铁片32。同样的在第二狭槽上固定有第二L形角铁片。置物板3下表面的第一狭槽、第二狭槽与置物板一体成形。三、实施例三本技术一种置物架,实施例三如附图5、6所示。与实施例二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狭槽31上固定有第一 形角铁片32。同样的在第二狭槽上固定有第二 形角铁片。四、实施例四本技术一种置物架,实施例四如附图7、8所示。与实施例二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狭槽31上固定有第一 形角铁片32。同样的在第二狭槽上固定有第二 形角铁片。权利要求1.一种置物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立柱组件、第二立柱组件和若干个置物板,第一立柱组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固定在第一立柱、第二立柱之间的若干相互平行的支撑杆;第二立柱组件包括第三立柱、第四立柱和固定在第三立柱、第四立柱之间的若干相互平行的支撑杆;置物板下表面的左右两侧各开有一可套接支撑杆的狭槽,置物板两侧的狭槽分别套接在第一立柱组件的支撑杆和第二立柱组件的支撑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置物板为空心吹塑板,置物板下表面的狭槽与板一体成形,而且在狭槽上固定有角铁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角铁片的截面为U形、L形、 形或 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置物板为实心板,置物板下表面的狭槽与板一体成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置物板下表面的狭槽的长度等于或短于支撑杆的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立柱组件还包括两辅助杆,一辅助杆固定在第一立柱上端前侧和第二立柱下端前侧,另一辅助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置物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立柱组件、第二立柱组件和若干个置物板,第一立柱组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固定在第一立柱、第二立柱之间的若干相互平行的支撑杆;第二立柱组件包括第三立柱、第四立柱和固定在第三立柱、第四立柱之间 的若干相互平行的支撑杆;置物板下表面的左右两侧各开有一可套接支撑杆的狭槽,置物板两侧的狭槽分别套接在第一立柱组件的支撑杆和第二立柱组件的支撑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托尼艾文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进雄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