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许林专利>正文

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及建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03618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包括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之间形成密闭腔,所述密闭腔连接有输送组件,所述气囊中心处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露出于所述气囊,所述螺杆的另一端设有内镜,所述螺杆上设有用于收紧所述气囊的收缩环,所述气囊上靠近所述内镜的一端设有透明膜。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气囊、螺杆、收缩环、输送装置等结构,提供了一种能够微小创伤到达脑室、并能够实现持续脑室内外沟通的通道及建立方法。

A Soft Channel for Neuroendoscopic Surgery and Its Establishment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及建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及建立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基层医院里,神经内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术工具,脑室出血是一种常见神经系统急性严重疾病,其中,脑室系统出血铸形是一种脑室出血的常见类型,易于导致急性严重脑积水,具有较高致死率,需要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而进行这类手术,手术通道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现有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柔性脑扩张器及管状脑压板配合使用,通过对球囊充气能够实现脑组织柔性牵开,随后管状脑压板跟随球囊置入脑组织以建立脑通道,但是,在建立脑通道过程中,由于球囊的长度远远小于所需脑通道的长度,球囊需要多次扩张和前进才能完成整个脑通道通过多次反复扩张和收缩球囊使其逐步前进,使得完成整个管状脑压板的置入费时费力。并且这样移动和扩张不但容易对脑组织有横向牵拉伤,还容易导致脑组织的纵向牵拉伤,多次重复操作也使得整个操作时间增加,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现在提供一种能够微小创伤到达脑室、并能够实现持续脑室内外沟通的通道,既利于手术又经济实惠,能解决基层医院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及建立方法,提供一种能够微小创伤到达脑室、并能够实现持续脑室内外沟通的通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包括气囊,所述气囊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之间形成密闭腔,所述密闭腔连接有输送组件,所述气囊中心处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露出于所述气囊,所述螺杆的另一端设有内镜,所述螺杆上设有用于收紧所述气囊的收缩环,所述气囊上靠近所述内镜的一端设有透明膜;所述气囊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螺杆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气囊与所述收缩环连接;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输送组件充气给所述气囊使其扩张,所述气囊与所述收缩环分离。优选的,所述气囊设为折叠结构。优选的,所述螺杆通过水溶性粘合剂粘贴在所述气囊的内壁上。优选的,所述螺杆设为金属螺杆,且与所述气囊的长度相匹配。优选的,所述内镜可伸到所述气囊底部,所述内镜与所述气囊第一状态的内径相匹配。优选的,所述内镜的外表面设有贴膜。优选的,所述收缩环的数量设为至少两个。优选的,所述输送组件包括充气球囊,所述充气球囊设于所述气囊的外部,所述充气球囊的一端连接有输送器,所述充气球囊的另一端连接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连接在所述气囊的双层外壁内。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准备:把螺杆粘贴在气囊内壁上,充气球囊与输送器连接,所述气囊处于第一状态;第二步,探查:所述螺杆和内镜带动所述气囊一起在可视下进入颅内,探测准确的手术位置;第三步,扩张:确定手术部位后,所述输送器为所述充气球囊输送气体直至所述气囊扩张至第二状态;第四步,拔出:往所述气囊内冲水,所述螺杆与所述气囊分离,取出所述螺杆和所述内镜,形成脑通道。优选的,在第一步之前,采用环氧乙烷消毒。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表现在: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螺杆、收缩环、输送装置等结构,提供了一种能够微小创伤到达脑室、并能够实现持续脑室内外沟通的通道及建立方法。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及建立方法的第一状态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气囊充气中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及建立方法的第二状态的示意图。图中:1-气囊、2-内壁、3-外壁、4-输送组件、5-螺杆、6-内镜、7-收缩环、8-透明膜、9-贴膜、10-充气球囊、11-输送器、12-输送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如图1、图2、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气囊1,气囊1包括内壁2和外壁3,内壁2和外壁3之间形成密闭腔,以确保充气后气囊1扩张,密闭腔连接有输送组件4,用以为气囊1充气,气囊1中心处设有空腔,空腔内有螺杆5,用以支撑气囊1,螺杆5的一端露出于气囊1,以便于拿取并顺利地把气囊1送进颅内,同时也方便在充气结束后取出螺杆5,螺杆5的另一端设有内镜6,以便于检测准确的手术位置,螺杆5上设有用于收紧所述气囊1的收缩环7,以便于未充气时收紧气囊1,气囊1上靠近内镜6的一端设有透明膜8,视野开阔,以便于在可视状态下进入颅内;气囊1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螺杆5与气囊1连接,气囊1与收缩环7连接;在第二状态时,输送组件4充气给气囊1使其扩张,气囊1与收缩环7分离。气囊1设为折叠结构,体积小,以便于有足够的长度到达手术位置。螺杆5通过水溶性粘合剂粘贴在气囊1的内壁上,以确保螺杆5与气囊1粘贴结实,同时保证冲水后可以取出。螺杆5设为金属螺杆,且与所述气囊1的长度相匹配,以确保螺杆5有足够长度用以支撑气囊1。内镜6可伸到气囊1底部,内镜6与气囊1第一状态的内径相匹配,以便于在重启前可以放进气囊1内,方便进入颅内。内镜6的外表面设有贴膜9,以减少运动过程中内镜对脑组织的损伤。收缩环7的数量设为至少两个,以确保进入颅内时气囊1的收紧。输送组件4包括充气球囊10,用以往气囊1的内壁2和外壁3之间的密闭腔内充气,充气球囊10设于气囊1的外部,充气球囊10的一端连接有输送器11,充气球囊10的另一端连接有输送管12,输送管12连接在气囊1的内壁2和外壁3之间,输送器11可以使用注射器进行充气。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准备:把螺杆5粘贴在气囊1内壁上,充气球囊10与输送器11连接,气囊1处于第一状态;在体外先进行气囊1的扩张试验,观察气囊1是否能够正常扩张和收缩,如果气囊1能够正常工作,则继续进行下一步。第二步,探查:螺杆5和内镜6带动气囊1一起在可视下进入颅内,探测准确的手术位置;气囊1上靠近内镜的一端设有透明膜8,保证在可视下进入颅内,可以清晰地找到病灶处。第三步,扩张:确定手术部位后,输送器11为充气球囊10输送气体直至气囊1扩张至第二状态,气囊1突破收缩环7而张开;当输送器11输送气体时,会在手术前,预先计算好扩张气囊1需要的最大气体,提前准备好足够的气体,然后缓慢将气体推送至气囊1中,气囊达到最大直径,也就是脑通道需要的直径。第四步,拔出:往气囊1内冲水,螺杆5与气囊1分离,取出螺杆5和内镜6,形成脑通道。在第一步之前,采用环氧乙烷消毒,以确保手术在无菌情况下进行。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
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专利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包括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之间形成密闭腔,所述密闭腔连接有输送组件,所述气囊中心处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露出于所述气囊,所述螺杆的另一端设有内镜,所述螺杆上设有用于收紧所述气囊的收缩环,所述气囊上靠近所述内镜的一端设有透明膜;所述气囊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螺杆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气囊与所述收缩环连接;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输送组件充气给所述气囊使其扩张,所述气囊与所述收缩环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包括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之间形成密闭腔,所述密闭腔连接有输送组件,所述气囊中心处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露出于所述气囊,所述螺杆的另一端设有内镜,所述螺杆上设有用于收紧所述气囊的收缩环,所述气囊上靠近所述内镜的一端设有透明膜;所述气囊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螺杆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气囊与所述收缩环连接;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输送组件充气给所述气囊使其扩张,所述气囊与所述收缩环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设为折叠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通过水溶性粘合剂粘贴在所述气囊的内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设为金属螺杆,且与所述气囊的长度相匹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神经内镜手术用软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镜可伸到所述气囊底部,所述内镜与所述气囊第一状态的内径相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许林郭琪张芹
申请(专利权)人:孙许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