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的扩行壮株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034312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麦的扩行壮株栽培方法,在土地翻耕后,整地使其垄、平畦交替,所述垄包括高垄和低垄,两者交替设置,高垄、低垄与平畦之间的高度差分别为25~30cm、15~20cm,在高垄、低垄、平畦的中间位置各开一条播种沟,按照行距29~31cm播种小麦,田间管理,直至成熟收获。本发明专利技术选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多穗型品种,适当扩大小麦行距,充分发挥边行优势,构建结构合理、个体健壮、抗逆能力强的小麦群体。与传统播种技术相比,基部1‑3节间缩短3~5cm,茎秆强度和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群体通风透光条件显著改善,纹枯病、白粉病等茎叶部病害明显减轻;穗粒数多,千粒重高,亩产量高。

A Method of Propagation and Strong Planting of Whe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麦的扩行壮株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小麦种植
,特别是涉及一种小麦的扩行壮株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小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乔本科植物,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可用于制作馒头、面包、酒等,具有广泛食用价值。但是小麦种植具有病害多(纹枯病、白粉病等)、产量低等问题,并且在生长过程中遭遇风雨天气易倒伏,导致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这些问题使得目前的小麦种植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特别是易倒伏问题是制约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基部节间长度偏长是导致倒伏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基部节间长度偏长会导致茎壁充实度差,随之使得小麦抗倒伏能力变差。根系生长不发达,扎根不深,也会导致小麦植株容易倒伏。另外,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等也会造成基部弹性较差,茎杆组织被破坏,抗折力下降,引起倒伏。专利CN103636399B公开了一种小麦的种植方法,依赖于防治农药的喷洒和相应的种植管理实现小麦产量的提高和小麦抗旱、抗倒伏能力的提高,但平均亩产仅为450公斤,小麦产量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小麦的扩行壮株栽培方法,茎叶病害明显减轻,茎秆强度和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小麦产量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方案实现的:一种小麦的扩行壮株栽培方法,在土地翻耕后,整地使其垄、平畦交替,所述垄包括高垄和低垄,两者交替设置,高垄、低垄与平畦之间的高度差分别为25~30cm、15~20cm,在高垄、低垄、平畦的中间位置各开一条播种沟,按照行距29~31cm播种小麦,田间管理,直至成熟收获。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选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多穗型品种进行播种,进一步优选为陕229、西农987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高垄或低垄的底宽为40cm,顶部宽为20cm,播种沟的深度为10cm。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土地翻耕包括施底肥和旋耕,其中,施底肥的具体方法是:每亩施入尿素12~15kg,磷酸二氢钾15~20kg,氧化钾8~10kg,旋耕深度为30~40cm。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在土地翻耕前进行灌溉,使得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选择土壤容重1.2~1.25g/cm3,有机质含量3~4%,总孔隙度60~65%的土地进行播种。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播种时间为每年十月中旬,播种量为6~10kg/亩。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田间管理包括灌溉,具体方法是:冬季不进行灌溉,第二年春季小麦基部节间伸长1~2cm,进行灌溉,灌溉量为50~60m3/亩;抽穗至扬花期,进行灌溉,灌溉量为25~30m3/亩。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播种220~230天后收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建立了基于地力水平的扩行壮株技术。其技术核心是,选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多穗型品种,适当扩大小麦行距,充分发挥边行优势,构建结构合理、个体健壮、抗逆能力强的小麦群体。与传统播种技术相比,基部1-3节间缩短3~5cm,茎秆强度和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群体通风透光条件显著改善,纹枯病、白粉病等茎叶部病害明显减轻;穗粒数多,千粒重高,亩产量高。在整地时采用垄畦交替,垄包括高垄和低垄,两者交替设置,也就是说整体呈现“高垄、平畦、低垄、平畦、高垄、平畦、低垄……”这样的排列顺序,其具有以下优点:1、小麦生长后,群体表面形成波浪面,采光和通风佳,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2、灌溉或下雨后,高垄和低垄有助于保墒,平畦有助于排水,避免旱涝灾害,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灌溉用水和肥料用量;3、倘若有风雨等外力作用导致小麦倾斜,由于相邻行总有或高或低的小麦植株,可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倒伏;而且,高垄、平畦、低垄之间形成风道,有助于风的穿行,减弱风对小麦植株的作用力;4、较大的行距使得相邻小麦之间的影响较小,根系自由发展,扎根深,提高植株的抗倒伏性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便于比较,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均选用西农9871进行播种。实施例1一种小麦的扩行壮株栽培方法,在土地翻耕后,整地使其垄、平畦交替,所述垄包括高垄和低垄,两者交替设置,高垄、低垄与平畦之间的高度差分别为25cm、15cm,在高垄、低垄、平畦的中间位置各开一条播种沟,按照行距29cm播种小麦,田间管理,直至成熟收获。高垄或低垄的底宽为40cm,顶部宽为20cm,播种沟的深度为10cm。在土地翻耕后,设畦,畦长8m,畦面宽4.7m,畦埂宽38cm,畦内种植小麦。土地翻耕包括施底肥和旋耕,其中,施底肥的具体方法是:每亩施入尿素12kg,磷酸二氢钾15kg,氧化钾8kg,旋耕深度为30cm。在土地翻耕前进行灌溉,使得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选择土壤容重1.2g/cm3,有机质含量3%,总孔隙度60%的土地进行播种。播种时间为每年十月中旬,播种量为6kg/亩。田间管理包括灌溉,具体方法是:冬季不进行灌溉,第二年春季小麦基部节间伸长1cm,进行灌溉,灌溉量为50m3/亩;抽穗至扬花期,进行灌溉,灌溉量为25m3/亩。播种220天后收获。实施例2一种小麦的扩行壮株栽培方法,在土地翻耕后,整地使其垄、平畦交替,所述垄包括高垄和低垄,两者交替设置,高垄、低垄与平畦之间的高度差分别为30cm、20cm,在高垄、低垄、平畦的中间位置各开一条播种沟,按照行距31cm播种小麦,田间管理,直至成熟收获。高垄或低垄的底宽为40cm,顶部宽为20cm,播种沟的深度为10cm。在土地翻耕后,设畦,畦长8m,畦面宽4.7m,畦埂宽38cm,畦内种植小麦。土地翻耕包括施底肥和旋耕,其中,施底肥的具体方法是:每亩施入尿素15kg,磷酸二氢钾20kg,氧化钾10kg,旋耕深度为40cm。在土地翻耕前进行灌溉,使得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选择土壤容重1.25g/cm3,有机质含量4%,总孔隙度65%的土地进行播种。播种时间为每年十月中旬,播种量为10kg/亩。田间管理包括灌溉,具体方法是:冬季不进行灌溉,第二年春季小麦基部节间伸长2cm,进行灌溉,灌溉量为60m3/亩;抽穗至扬花期,进行灌溉,灌溉量为30m3/亩。播种230天后收获。实施例3一种小麦的扩行壮株栽培方法,在土地翻耕后,整地使其垄、平畦交替,所述垄包括高垄和低垄,两者交替设置,高垄、低垄与平畦之间的高度差分别为25cm、20cm,在高垄、低垄、平畦的中间位置各开一条播种沟,按照行距29cm播种小麦,田间管理,直至成熟收获。高垄或低垄的底宽为40cm,顶部宽为20cm,播种沟的深度为10cm。土地翻耕包括施底肥和旋耕,其中,施底肥的具体方法是:每亩施入尿素15kg,磷酸二氢钾15kg,氧化钾10kg,旋耕深度为30cm。在土地翻耕前进行灌溉,使得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选择土壤容重1.2g/cm3,有机质含量4%,总孔隙度60%的土地进行播种。播种时间为每年十月中旬,播种量为10kg/亩。田间管理包括灌溉,具体方法是:冬季不进行灌溉,第二年春季小麦基部节间伸长1cm,进行灌溉,灌溉量为60m3/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麦的扩行壮株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土地翻耕后,整地使其垄、平畦交替,所述垄包括高垄和低垄,两者交替设置,高垄、低垄与平畦之间的高度差分别为25~30cm、15~20cm,在高垄、低垄、平畦的中间位置各开一条播种沟,按照行距29~31cm播种小麦,田间管理,直至成熟收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麦的扩行壮株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土地翻耕后,整地使其垄、平畦交替,所述垄包括高垄和低垄,两者交替设置,高垄、低垄与平畦之间的高度差分别为25~30cm、15~20cm,在高垄、低垄、平畦的中间位置各开一条播种沟,按照行距29~31cm播种小麦,田间管理,直至成熟收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选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多穗型品种进行播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高垄或低垄的底宽为40cm,顶部宽为20cm,播种沟的深度为1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土地翻耕包括施底肥和旋耕,其中,施底肥的具体方法是:每亩施入尿素12~15kg,磷酸二氢钾15~20kg,氧化钾8~10k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宗帅王法宏李华伟李玉杰李升东司纪升孔令安张宾冯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