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守彬专利>正文

静音式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2531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静音式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是替代传统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的新一代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轴承,是由两件断面呈“L”字母形转子内套圈,一件“T”字母形球面随动环,双列滚动珠和外座套圈共同组合成一套完整的轴承。这种结构轴承,耐冲击刚性强,具有滚动轴承的动态灵活性,突出的优点是旋转速度快,工作寿命长,无径向跳动噪声污染环境,属于一种集经济性与实用性强的新型轴承。(*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技术产品,所述的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是替代传统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的新一代轴承。
技术介绍
当前人类使用的轴承,即是第一代滑动(瓦)轴承和第二代滚动(珠)轴承。第一代滑动轴承,结构支撑是由二件半圆形瓦座滑道面与转子轴杠滑道面相对匹配,起动摩擦阻尼大。固定瓦座内圆滑道面的矩阵应力切换点和转子轴杠滑道面容易提前磨损,其原因是瓦座内圆滑道面与转子轴杠滑道面之间只能构造成一个独立的游隙,当旋转时,滑道面相对拉伸润滑油阻力较大;但它没有滚动支撑那么灵活,消耗能源多。当瓦座临近贫油时,滑道面容易产生擦伤,包瓦现象经常发生。第二代滚动轴承虽然灵活性强于第一代滑动轴承,但是,由于外座圈内圆滚道面的矩阵应力切换点是固定不动的,应力切换点集中之处容易磨损,龟裂、剥落铁屑而提前终止轴承的工作寿命。尤其在支承重载荷时缺点更为明显,抗冲击刚性低,支承结构不宜急刹车及倒转,当遇到强烈冲击时结构零件容易产生跳动,或被卡住,对环境产生噪声污染较为突出。针对现有支承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技术轴承,克服现有结构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专利技术目的鉴于传统轴承结构支承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开发一种技术轴承产品是非常必要的。研究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是通过“H∞滑模控制理论”进行结构支承技术的重组设计。把滑动轴承耐冲击刚性强,与滚动轴承动态灵活性高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从而设计出一种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这种技术轴承,其结构断面是由两件外型尺寸相同的“L”形,左内套圈(1)和右内套圈(2)相对称组合成一个整体转子内套圈。由转子内套圈与外座圈(3)之间设置,一件“T”形随动环(4),一件“V”形保持器(20)和双列滚动珠共同组合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轴承。这种技术轴承,由于外座圈(3)球面形滑道面,与随动环(4)外球面滑道面相对配合后,具有调心功能。随动环(4)随转子内套圈旋转时,能改变滚道矩阵应力切换点的位置,使滚道矩阵应力切换点在随动中减少局部磨损,延长轴承工作寿命1-6倍,旋转质量也得到提高。由于随动环(4)球面滑道设计有“V”形敛油沟,使润滑油不易外漏,还能使润滑油敛呈楔形油膜,减少滑道面磨损。由于随动环(4)球面滑道两个边缘处,设计有径向孔,使润滑油能得到充分的贮存与流动,还能降低跳动引起的噪声。由于随动环(4)球面滑道两个边沿处,设计有弹性胶圈,能防止润滑油外漏,能避免跳动引起的噪声。轴承左内套圈(1)和右内套圈(2)两个档边外圆处设计有弹性胶圈,是防止灰尘侵入,缓解径向冲击。由于随动环(4)内圆设计有滚道沟(11)和滚道沟(12),使轴承增加了耐冲击刚性,还具备了滚动轴承动态灵活性的优点。由于轴承随动环,滚动珠的优化组合方式,方便了轴承的装卸与维护。研制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的目的,是让轴承同时具备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的双重优点;适用于不同领域、行业、环境的技术要求。由于技术轴承结构重组新颖,无噪声污染环境,方便互换,串连,替代的优点。如果大批量投入市场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附图说明下面结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轴承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轴承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随动环结构剖视图。图3是轴承结构剖视图。图中,1转子左内套圈,2转子右内套,3外座圈,4随动环,5随动环左边沿径向小孔,6随动环右边沿径向小孔,7左列流动珠,8右列流动珠,9随动环左端面“U”形止油槽,10随动环右端面“U”形止油槽,11随动环内圆左滚道沟,12随动环内圆右滚道沟,13弹性减震圈,14随动环外圆左边沿“V”形圆周敛油沟,15随动环外圆右边沿“V”形圆一周敛油沟,16左内套圈档边外圆防尘槽,17右内套圈档边外圆防尘槽,18左内套圈滚道减震槽,19右内套圈滚道减震槽,20“V”形弹性保持器。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中,外座圈(3)内圆滑道面与随动环(4)外球面滑道面相对匹配呈一个可调心随动关节。随动环(4)内圆与一件弹性减震圈(13)固定在一起,随动环(4)内圆左滚道沟(11)与左列滚动珠(7)相对角接触,右滚道沟(12)与右列滚动珠(8)相对角接触,两列滚动珠对称匹配,能增加轴向推力。图2所示实施例中,随动环(4)外球面滑道左边沿径向小孔(5)与左边沿“V”形敛油沟(14)互相连接,右边沿径向小孔(6)与右边沿“V”形敛油沟(15)互相连接。随动环(4)左端面“U“形止油槽(9)与止油环紧固在一起,右端面“U”形止油槽(10)与止油环紧固在一起,防止润滑外漏。在图3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转子左内套圈(1)外圆滚道减震槽(18)与减震圈紧固在一起。转子右内套圈(2)外圆滚道减震槽(19)与减震圈紧固在一起,转子左内套圈(1)档边外圆防尘槽(16)与防尘圈紧固在一起,转子右内套圈(2)档边外圆防尘槽(17)与防尘圈紧固在一起,防止灰尘侵入。“V”形弹性保持器(20)与左道滚动珠(7)和右道滚动珠(8)是间隙配合。权利要求1.一种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其特征在于图1断面所示转子内套圈,是两件“L”形左套圈(1)和右内套圈(2),组合成一个整体内套圈;外座圈(3),是一件球面形套圈。在整体内套圈和外套圈之间,设置一件“T”形球面随动环(4);在随动环内圆,设置有左列滚动珠(7)、右列滚动珠(8)和一件“V”形保持架(20),共同组合装配成一套完整的实用新形轴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其特征在于“T”形随动环(4)的外圆,是球面形滑道面;内圆设计有两个对称形滚道沟(11)和滚道沟(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其特征在于“T”形随动环(4)的外球面滑道面左边缘处,设计有径向小孔(5);右边缘处也设计有径向小孔(6)若干个,沿圆周均匀排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其特征在于“T”形随动环(4)两个滚道沟中间设计有弹性减震圈(1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其特征在于“T”形随动环(4)的外球面滑道面,左边缘处,设计有“V”形敛油沟(14);右边缘处,也设计有“V”形敛油沟(15)若干个,呈圆周有序排列。6.根据上述3、5,所述的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其特征在于“T”形随动环(4)的外球面滑道面,左、右边缘处,设计的径向小孔(5)、(6)和“V”形敛油沟(14)、(15)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其特征在于是左内套圈(1)的外圆档边接口处,设计有圆周形防尘槽(16);右内套圈(2)的外圆档边接口处,也设计有圆周形防尘槽(17)。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其特征在于“T”形随动环(4)的内圆,左滚道沟(11)和右滚道沟(12)之间,设置有向心小孔(21)呈圆周均匀分布。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其特征在于是双列滚动珠,是用一件“V”形弹性保持器(20)间隔各滚动珠。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其特征在于左内套圈(1)外圆滚道面,设计有圆周形减震槽(18);在减震槽内,设置有一件弹性减震圈;右内套圈(2)外圆滚道面,也设计有圆周形减震槽(19);在减震槽内,也设置有一件弹性减震圈。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列珠角接触球面环轴承,其特征在于图1断面所示转子内套圈,是两件“L”形左套圈(1)和右内套圈(2),组合成一个整体内套圈;外座圈(3),是一件球面形套圈。在整体内套圈和外套圈之间,设置一件“T”形球面随动环(4);在随动环内圈,设置有左列滚动珠(7)、右列滚动珠(8)和一件“V”形保持架(20),共同组合装配成一套完整的实用新形轴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守彬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王守彬王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