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向无线充放电设备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路设计
,具体涉及双向无线充放电设备。
技术介绍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两种方式。小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电磁感应式,如对手机充电的Qi方式。大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谐振式(大部分电动汽车充电采用此方式)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但是现有的充电设备需要接口才能进行充电,其充电模式单一,不具备通过无线传输实现同时充放电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双向无线充放电设备,能够通过无线传输实现同时充放电的功能。一种双向无线充放电设备,包括电源充电电路、电源放电电路、无线充电电路、无线放电电路、外部触发电路和主控芯片;其中,所述电源充电电路、电源放电电路、外部触发电路和无线放电电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放电电路和电源充电电路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电源充电电路包括移动电源芯片U4和稳压器Q3;移动电源芯片U4的SW端口通过串联电阻R5和电容C5接地;移动电源芯片U4的SW端口还通过串联电感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无线充放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充电电路、电源放电电路、无线充电电路、无线放电电路、外部触发电路和主控芯片;其中,所述电源充电电路、电源放电电路、外部触发电路和无线放电电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放电电路和电源充电电路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无线充放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充电电路、电源放电电路、无线充电电路、无线放电电路、外部触发电路和主控芯片;其中,所述电源充电电路、电源放电电路、外部触发电路和无线放电电路均与所述主控芯片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放电电路和电源充电电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向无线充放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充电电路包括移动电源芯片U4和稳压器Q3;移动电源芯片U4的SW端口通过串联电阻R5和电容C5接地;移动电源芯片U4的SW端口还通过串联电感L3和电阻R23接电池正极;电感L3和电阻R23的中间节点通过电容C48接地;电阻R23和电池正极的中间节点通过电容C47接地;电阻R23和电池正极的中间节点还通过串联电阻R6和电容C6接地;电阻R23和电阻R6的中间节点通过电容C41接电感L3和电阻R23的中间节点;移动电源芯片U4的SW端口通过电容C49接其BST端;移动电源芯片U4的SDA端口和SCK端口连接至主控芯片;移动电源芯片U4的VOUT端口通过串联电阻R4和电容C4接地,移动电源芯片U4的VOUT端口均连接到稳压器Q3的D2端口;移动电源芯片U4的GATE_C端口连接至稳压器Q3的G1端口和G2端口;稳压器Q3的S1端口连接至S2端口,稳压器Q3的S1端口接场效应管Q4的漏极,场效应管Q4的漏极通过电阻R40接场效应管Q4的栅极;场效应管Q4的漏极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阻R55连接至主控芯片;场效应管Q4的源极通过电阻R38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至主控芯片;电阻R38与三极管Q5的基极之间的节点通过电阻R41接地,场效应管Q4的源极作为所述电源充电电路的输出端接所述无线充电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双向无线充放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包括电源芯片U3;电源芯片U3的OUT端口通过分别并联电容C43、电容C42接电源芯片U3的GND端口;电源芯片U3的GND端口接地;电源芯片U3的OUT端口接所述电源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电源芯片U3的COIL1端口通过无线接收线圈L2接电源芯片U3的COIL2端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双向无线充放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放电电路包括移动电源芯片U5和稳压器Q7;移动电源芯片U5的SW端口通过串联电阻R2和电容C2接地;移动电源芯片U5的SW端口还通过串联电感L4和电阻R46接电池正极;电感L4和电阻R46的中间节点通过电容C63接地;电阻R46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致晟文化创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