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震区隧道防落石用支撑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0291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6: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防护装置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地震区隧道防落石用支撑防护装置,包括隧道本体组件、防护组件和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长板、支撑杆、第一海绵板、弹簧、第二海绵板、橡胶板和塑料条,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有所述山体的内部,所述支撑杆的上表面固定有所述长板;通过在山体一侧设置支撑杆,多个支撑杆上连接有长板,该长板的内部含有海绵板、弹簧以及橡胶板,在石块滚落下来时会冲击到靠近山体一侧的钢丝网上,在此之前,石块会落到长板上表面,由于长板内安装多种缓冲零件,可以在石块接触长板的时候通过缓冲零件减小产生的冲击力,从而避免速度快,质量大的石块冲破铁丝网,能够加强防护装置的安全性。

A Supporting Protective Device for Rockfall Prevention of Tunnels in Seismic Z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震区隧道防落石用支撑防护装置
本技术属于防护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地震区隧道防落石用支撑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落石是一种发生在山区的地质灾害,多由地壳运动或者雨水冲刷导致山坡表层松动而引起的,一般在的地震区隧道周围都安装有防护装置,防护装置是用屏护方法使人体与危险相隔离的装置,对预防伤亡事故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隧道周围有很多的碎石块,在泥石流或者板块运动会导致石块滚落下来,一些小的石块可以被防护装置承接,但是质量大的石块在滚落时会有一股较大的冲击力,很容易把钢丝网击穿而跌落下来,这样对路面造成一定的威胁,存在安全隐患,并且还会降低防护装置的使用寿命;2、山体两侧高低不平,在石块滚落时有时会撞击到山体高位置,石块顺着山体高位置落下形成一个抛物线,很容易抛到钢丝网之外,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震区隧道防落石用支撑防护装置,具有结构新颖,成本低廉,设置长板能够在石块滚落时减小产生的冲击力,对石块的落下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防止穿破钢丝网,还设置第二钢丝网可以减小石块以抛物线的形式抛至路面,提高装置安全性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震区隧道防落石用支撑防护装置,包括隧道本体组件、防护组件和缓冲组件,所述隧道本体组件包括山体和通道,所述山体的内部固定有所述通道,所述防护组件包括立柱、钢绞线、基杆、第一钢丝网和锚头,所述山体的一侧固定有有所述基杆,所述基杆的一端固定有所述锚头,且所述锚头位于所述山体的内部,所述基杆的另一端外侧壁固定有所述钢绞线,所述山体的一侧固定有所述立柱,所述基杆的下表面固定有所述第一钢丝网,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长板、支撑杆、第一海绵板、弹簧、第二海绵板、橡胶板和塑料条,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有所述山体的内部,所述支撑杆的上表面固定有所述长板,所述长板的内侧壁固定有所述橡胶板,所述橡胶板的内侧壁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二海绵板和所述第一海绵板,所述第一海绵板和所述第二海绵板之间固定有所述弹簧,所述长板的外侧壁边缘处固定有所述塑料条。优选的,所述基杆的另一端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基杆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连接件的内部设有第二钢丝网,所述第二钢丝网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基杆的呈四棱柱结构,且所述基杆的下表面一侧设有挡杆,所述挡杆与所述基杆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立柱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立柱与所述基杆共同构成等边三角形。优选的,所述钢绞线缠绕在所述基杆的外侧壁,且所述钢绞线的一端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所述钢绞线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立柱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钢绞线的外侧壁套设有调节环,所述调节环与所述钢绞线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在原有装置的基础上继续改进,通过在山体一侧设置支撑杆,多个支撑杆上连接有长板,该长板的内部含有海绵板、弹簧以及橡胶板,在石块滚落下来时会冲击到靠近山体一侧的钢丝网上,在此之前,石块会落到长板上表面,由于长板内安装多种缓冲零件,可以在石块接触长板的时候通过缓冲零件减小产生的冲击力,从而避免速度快,质量大的石块冲破铁丝网,能够加强防护装置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减小损坏的几率。2、本技术中,在基杆的一端通过连接件安装有第二钢丝网,第二钢丝网与第一钢丝网之间的角度为100°-110°,在石块以抛物线的形式滚落时,石块落到第二钢丝网上然后会反弹到山体表面,接着再次落下,这样第二钢丝网可以起到二次防护作用,减小石块抛到路面的可能性,减小安全隐患,全面的提高装置安全性。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长板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0、隧道本体组件;11、山体;12、通道;20、防护组件;21、立柱;22、钢绞线;23、调节环;24、第二钢丝网;25、连接件;26、挡杆;27、基杆;28、第一钢丝网;29、锚头;30、缓冲组件;31、长板;32、支撑杆;33、第一海绵板;34、弹簧;35、第二海绵板;36、橡胶板;37、塑料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地震区隧道防落石用支撑防护装置,包括隧道本体组件10、防护组件20和缓冲组件30,隧道本体组件10包括山体11和通道12,山体11的内部固定有通道12,防护组件20包括立柱21、钢绞线22、基杆27、第一钢丝网28和锚头29,山体11的一侧固定有有基杆27,基杆27的一端固定有锚头29,且锚头29位于山体11的内部,基杆27的另一端外侧壁固定有钢绞线22,山体11的一侧固定有立柱21,基杆27的下表面固定有第一钢丝网28,缓冲组件30包括长板31、支撑杆32、第一海绵板33、弹簧34、第二海绵板35、橡胶板36和塑料条37,支撑杆32的一端固定有山体11的内部,支撑杆32呈四棱柱结构,支撑杆32的上表面固定有长板31,长板31的内侧壁固定有橡胶板36,橡胶板36的材质为橡胶,质地柔软,橡胶板36的内侧壁分别固定有第二海绵板35和第一海绵板33,第一海绵板35的厚度大于第一海绵板33,第一海绵板33和第二海绵板35之间固定有弹簧34,弹簧34为螺旋弹簧,长板31的外侧壁边缘处固定有塑料条37,塑料条37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拉伸或收缩,塑料条37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加工成本低。具体的,基杆27的另一端设有连接件25,连接件25与基杆27固定连接,连接件25呈正方体结构,且连接件25的内部一体成型有圆槽,它的材质为合金,连接件25用于把第一钢丝网28和第二钢丝网24连接在一起。具体的,连接件25的内部设有第二钢丝网24,第二钢丝网24与连接件25固定连接,第二钢丝网24和第一钢丝网28构成的角度为100°-110°,第二钢丝网24可以起到二次防护的作用,它可以把石块承接再落到第一钢丝网28周围的长板31上。具体的,基杆27的呈四棱柱结构,且基杆27的下表面一侧设有挡杆26挡杆26与基杆27固定连接,挡杆26呈扁平的长方体形状,挡杆26与基杆27之间有第一钢丝网28,能够加强第一钢丝网28的紧持度,基杆27和挡杆26为纤维水泥板,它是以硅质、钙质材料为主原料制成的。具体的,立柱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立柱21与基杆27共同构成等边三角形,一个基杆27与两个立柱21相连接,立柱21呈柱状结构,立柱21由钢筋制成,它的一端覆盖在山体11中。具体的,钢绞线22缠绕在基杆27的外侧壁,且钢绞线22的一端与立柱21固定连接,钢绞线2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立柱21固定连接,钢绞线22在安装后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在三角形中等边三角形的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震区隧道防落石用支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本体组件(10)、防护组件(20)和缓冲组件(30),所述隧道本体组件(10)包括山体(11)和通道(12),所述山体(11)的内部固定有所述通道(12),所述防护组件(20)包括立柱(21)、钢绞线(22)、基杆(27)、第一钢丝网(28)和锚头(29),所述山体(11)的一侧固定有所述基杆(27),所述基杆(27)的一端固定有所述锚头(29),且所述锚头(29)位于所述山体(11)的内部,所述基杆(27)的另一端外侧壁固定有所述钢绞线(22),所述山体(11)的一侧固定有所述立柱(21),所述基杆(27)的下表面固定有所述第一钢丝网(28),所述缓冲组件(30)包括长板(31)、支撑杆(32)、第一海绵板(33)、弹簧(34)、第二海绵板(35)、橡胶板(36)和塑料条(37),所述支撑杆(32)的一端固定有所述山体(11)的内部,所述支撑杆(32)的上表面固定有所述长板(31),所述长板(31)的内侧壁固定有所述橡胶板(36),所述橡胶板(36)的内侧壁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二海绵板(35)和所述第一海绵板(33),所述第一海绵板(33)和所述第二海绵板(35)之间固定有所述弹簧(34),所述长板(31)的外侧壁边缘处固定有所述塑料条(3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震区隧道防落石用支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本体组件(10)、防护组件(20)和缓冲组件(30),所述隧道本体组件(10)包括山体(11)和通道(12),所述山体(11)的内部固定有所述通道(12),所述防护组件(20)包括立柱(21)、钢绞线(22)、基杆(27)、第一钢丝网(28)和锚头(29),所述山体(11)的一侧固定有所述基杆(27),所述基杆(27)的一端固定有所述锚头(29),且所述锚头(29)位于所述山体(11)的内部,所述基杆(27)的另一端外侧壁固定有所述钢绞线(22),所述山体(11)的一侧固定有所述立柱(21),所述基杆(27)的下表面固定有所述第一钢丝网(28),所述缓冲组件(30)包括长板(31)、支撑杆(32)、第一海绵板(33)、弹簧(34)、第二海绵板(35)、橡胶板(36)和塑料条(37),所述支撑杆(32)的一端固定有所述山体(11)的内部,所述支撑杆(32)的上表面固定有所述长板(31),所述长板(31)的内侧壁固定有所述橡胶板(36),所述橡胶板(36)的内侧壁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二海绵板(35)和所述第一海绵板(33),所述第一海绵板(33)和所述第二海绵板(35)之间固定有所述弹簧(34),所述长板(31)的外侧壁边缘处固定有所述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