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0108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循环罐,包括罐体,还包括隔板、上横板和下横板,所述隔板与罐体的顶面和侧面连接,且与底面形成通道一,所述隔板的一面与罐体的侧面形成一个回流腔,另一面与罐体的侧面形成一个混合腔,所述回流腔设置有回流口和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下方设置上横板,所述混合腔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下方设置下横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循环回流物料与补加的新物料在进入循环罐后立即混合,通过隔板分隔作用,使循环物料溢流后再通过上横板导流,在下横板上方出料口位置处与补加的新物料混合,可提高出料口位置盐水浓度,从而提高电渗析效率。

A Circulating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罐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循环罐。
技术介绍
在芒硝的处理过程中,预处理后的芒硝溶液进入到循环罐,之后在循环泵的作用下,进入膜堆,再通过膜堆进行处理,随着芒硝溶液的不断流入,经处理后的得到的溶液,再次流入循环罐内,并与新流入循环罐内的芒硝溶液混合,之后在循环泵的作用下,进入膜堆,进行处理,如此循环,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3999128U”公开了一种用于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循环罐,该循环罐包括:罐体、导流筒、循环罐进水口、原进水口、混合水出料口、循环罐出水口、气体排放口和分流板;其中,所述气体排放口和循环罐进水口布置在罐体的侧壁;所述导流筒悬置在循环罐中央并且与循环罐进水口连通,所述分流板布置在所述循环罐的底部,并且所述分流板的中心线与导流筒的中心向大致重合,所述分流板为中心上凸的结构。但该专利不能用于本领域使用,因为如果用于本领域,经过膜堆处理的芒硝溶液再次进入循环罐的时候会直接和新加入的芒硝溶液直接混合,导致无法回收产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循环罐。本技术避免循环回流物料与补加的新物料在进入循环罐后立即混合,通过隔板分隔作用,使循环物料溢流后再通过上横板导流,在下横板上方出料口位置处与补加的新物料混合,可提高出料口位置盐水浓度,从而提高电渗析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循环罐,包括罐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板、上横板和下横板,所述隔板与罐体的顶面和侧面连接,且与底面形成通道一,所述隔板的一面与罐体的侧面形成一个回流腔,另一面与罐体的侧面形成一个混合腔,所述回流腔设置有回流口和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下方设置上横板,所述混合腔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下方设置下横板。所述上横板为半圆环形,所述上横板固定连接在隔板和罐体的侧面上,且与隔板形成通道二。所述下横板为半圆环形,所述下横板固定连接在隔板和罐体的侧面上,且与隔板形成通道三。采用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本技术避免循环回流物料与补加的新物料在进入循环罐后立即混合,通过隔板分隔作用,使循环物料溢流后再通过上横板导流,在下横板上方出料口位置处与补加的新物料混合,可提高出料口位置盐水浓度,从而提高电渗析效率。二、本技术中设置隔板将循环罐内部分割成回流腔和混合腔,将补充的新物料和回流物料分开,避免新物料和回流物料在循环罐顶部混合,减少了物料返混程度提高了运行效率。三、本技术中设置上横板和下横板,不仅能够起到导流的目的,而且,还能使新物料和回流物料在下横板上方进行混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逻辑连接示意图;图中标号为:1、罐体,2、回流口,3、进料口,4、隔板、5、混合腔,6、下横板,7、出料口,8、通道三,9、通道一,10、回流腔,11、上横板,12、溢流口,13、通道二,14、人孔,15、溢流回流口,16、盐循环罐,17、酸循环罐,18、碱循环罐,19膜堆机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循环罐,包括罐体1,还包括隔板4、上横板11和下横板6,所述隔板4与罐体1的顶面和侧面连接,且与底面形成通道一9,所述隔板4的一面与罐体1的侧面形成一个回流腔10,另一面与罐体1的侧面形成一个混合腔5,所述回流腔10设置有回流口2和溢流口12,所述溢流口12的下方设置上横板11,所述混合腔5设置有进料口3和出料口7,所述出料口7的下方设置下横板6。所述上横板11为半圆环形,所述上横板11固定连接在隔板4和罐体1的侧面上,且与隔板4形成通道二13。上横版11的弧形边与罐体1内壁固定连接,弧形边连接的两直线边与隔板4固定连接。所述下横板6为半圆环形,所述下横板6固定连接在隔板4和罐体1的侧面上,且与隔板4形成通道三8。下横版6的弧形边与罐体1内壁固定连接,弧形边连接的两直线边与隔板4固定连接。循环罐使用原理:循环罐是供膜堆循环使用,循环罐内物料经过膜堆后,在膜堆内部进行电化学反应后回流至循环罐,部分回流物料溢流,同时不断补充新物料,在膜堆内部,硫酸钠和水被分解,生成硫酸和氢氧化钠,因此物料经过膜堆后,盐水循环回流浓度会降低,酸、碱循环回流浓度会升高,物料回流至循环罐内时与补进的新物料造成返混,造成物料(硫酸钠)浓度降低、产物(硫酸、氢氧化钠)浓度增加,反应速度降低,造成膜堆运行效率不高,因此将循环罐内部进行分割,使循环回流物料优先溢流,再在特定区域混合,减少物料返混程度,提高运行效率。成品从溢流口12溢出:该循环罐顶部设有一个进料口3、一个回流口2,进出料口如图1所示采用对置方式设于隔板4两边,回流口2一侧罐壁设有溢流口12,运行时,进料口3不断补加物料,且回流物料不断回流,液位升高,高于溢流口12便从溢流口12溢流至成品罐。所述回流物料流量和新物料流量的比例约为3.5:1。循环罐主要向膜堆输送硫酸钠溶液,膜堆电解硫酸钠生成硫酸和氢氧化钠,循环回流物料在循环罐溢流回收酸或碱。使用时,需要设置分别设置向膜堆输送硫酸钠溶液的循环罐一、回收酸的循环罐二和回收碱的循环罐三,如图1所示,以碱物料循环为例,膜堆碱循环量Q=20m³/h,溢流量Q1=3m³/h,补水量Q2=3m³/h,循环回流浓度c=92g/l。可以计算:若无隔板4,循环物料直接在顶部混合,混合后浓度为:c(mix)=92*20/(20+3)=80g/l,溢流浓度c1=80g/l,循环罐出料口浓度c2=80g/l,此时膜堆产量=(c-c2)*20=240kg/h。加上隔板4后,循环物料先从溢流口12溢流部分(溢流3m³/h),再在出料口位置与补加物料混合,由于成品碱浓控制在80g/l,因此循环回流浓度控制在80g/l;假设产量不变(即补水量不变)混合后浓度为:c(mix)=80*17/(17+3)=68g/l,溢流浓度c1=80g/l,循环罐出料口浓度c2=68g/l,膜堆产量=(c1-c2)*20=240kg/h,由于进料浓度降低,膜堆效率升高,产量提高,进料浓度降低12g/l,产量提升2%左右,即产量约240*1.02=244.8kg/h,此时补水量=244.8/80=3.06m³/h,c(mix)=80*16.94/(16.94+3.06)=67.76g/l。综上所述,该循环罐的优点在于避免循环回流物料与补加物料在进入循环罐后立即混合,使罐内盐水浓度降低或酸碱浓度升高,通过隔板4分隔作用,使循环物料部分低浓度盐水或高浓度酸碱溢流后在通过隔板4导流,在图示所示出料口位置与补加物料混合,可提高出料口位置盐水浓度或降低出料口位置酸碱浓度,从而提高电渗析效率。所述循环罐上还设置有人孔14。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如图3和4所示:所述循环罐的混合腔5上还设置有溢流回流口15。所述循环罐包括三级的盐循环罐16、酸循环罐17和碱循环罐18,双极膜装置包括三级膜堆机构,盐循环罐16、酸循环罐17、碱循环罐18与膜堆机构19四者级数对应设置。盐循环罐16进料口3加入硫酸钠溶液,盐循环16罐出料口7与同级的膜堆机构19进盐口连接,膜堆机构19出盐口与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罐,包括罐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板(4)、上横板(11)和下横板(6),所述隔板(4)与罐体(1)的顶面和侧面连接,且与底面形成通道一(9),所述隔板(4)的一面与罐体(1)的侧面形成一个回流腔(10),另一面与罐体(1)的侧面形成一个混合腔(5),所述回流腔(10)设置有回流口(2)和溢流口(12),所述溢流口(12)的下方设置上横板(11),所述混合腔(5)设置有进料口(3)和出料口(7),所述出料口(7)的下方设置下横板(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罐,包括罐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板(4)、上横板(11)和下横板(6),所述隔板(4)与罐体(1)的顶面和侧面连接,且与底面形成通道一(9),所述隔板(4)的一面与罐体(1)的侧面形成一个回流腔(10),另一面与罐体(1)的侧面形成一个混合腔(5),所述回流腔(10)设置有回流口(2)和溢流口(12),所述溢流口(12)的下方设置上横板(11),所述混合腔(5)设置有进料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君贺敏夏长林周勇王云
申请(专利权)人:宜宾海丝特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宜宾丝丽雅股份有限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