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8554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包括并列部署于地面之上的多个支承组件,所有支承组件顶面通过贯通龙骨连接在一起,贯通龙骨之上安装有滑轨,滑轨之上部署有多个可沿滑轨相对滑动的滑块,每个滑块之上安装有支撑掌,每个支撑掌均设置有弧形掌子面。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应用弹簧的伸缩变化及规律来模拟竹漂的运动,从而将独竹漂运动训练转移至陆地上来,运动员在使用时,竹漂固定连接在支撑掌的掌子面上,运动员手持滑竿在竹漂上行走即可,弹簧对竹漂在水中的浮动状态进行了模拟,使运动员能够切身感受到真实的水上运动场景,为提高训练水平和训练效果奠定了基础。

A Land Training Device for Single Bamboo Drif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体育运动训练器材
,尤其涉及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独竹漂是流传于黔北地区的一项民间水上体育项目,独竹漂运动多在江河湖泊等水域中进行,空气清新阳光充足,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平衡和协调能力,调节神经系统平衡,愉悦心境挑战自我,十分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目前,独竹漂已成为全国民运会的常设竞赛项目,训练器材作为运动训练的物质基础,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独竹漂是一项水上体育项目,独竹漂的运动训练一般也是在水上进行,然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水面结冰,导致独竹漂运动训练难以开展,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专门应用于陆地上的独竹漂运动训练器材,因此,为了保证运动队在各种情形下都能够进行有效的独竹漂运动训练,迫切需要研发一种专门应用于陆地上的独竹漂运动训练器材。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包括并列部署于地面之上的多个支承组件,所有支承组件顶面通过贯通龙骨连接在一起,所述贯通龙骨之上安装有滑轨,所述滑轨之上部署有多个可沿所述滑轨相对滑动的滑块,每个滑块之上安装有支撑掌,每个支撑掌均设置有弧形掌子面。所述弧形掌子面迎面面向竖直向上的方向。所述多个支承组件等间距地线性排列于地面之上。所述多个支承组件中,任意相邻两个支承组件之间的间距不大于800mm。所述多个支承组件中,任意相邻两个支承组件之间还通过连接龙骨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龙骨是由矩形钢管制成。所述支承组件包括架体、支承杆和支承套,支承杆的一端与架体固定连接,支承套套合于支承杆的另一端,支承套于架体之间安装有弹性构件,所述贯通龙骨连接于支承套之上。所述弹性构件为圆柱螺旋弹簧。所述架体是由矩形钢管焊接在一起制成的钢架结构。所述支承杆和支承套均是沿着竖直方向部署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对漂浮在水面上的竹漂进行受力分析以及竹漂的运动规律进行总结,可见,竹飘在水面上呈现出上下浮动和左右摆动的运动状态,其中,竹漂的上下浮动量与竹漂上所有物体的重量成线性比例关系,而竹飘在水面上的摆动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竹漂之上进行的各项活动引起的,因此,本专利技术应用弹簧的伸缩变化及规律来模拟竹漂的上下浮动运动,并同时利用线性滑块相对于滑轨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来模拟竹漂在水面上的摆动运行,从而将独竹漂运动训练转移至陆地上来,运动员在使用时,竹漂固定连接在支撑掌的掌子面上,运动员手持滑竿在竹漂上行走时,其训练场景与在水面上的场景极其相似,使运动员能够切身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为提高训练水平和训练效果奠定了基础。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支撑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支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水箱部署位置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运动员使用示意图。图中:1-支承组件,2-贯通龙骨,3-滑轨,4-滑块,5-支撑掌,6-连接龙骨,7-水箱,11-架体,12-支承杆,13-支承套,14-弹性构件,51-掌子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包括并列部署于地面之上的多个支承组件1,所有支承组件1顶面通过贯通龙骨2连接在一起,贯通龙骨2之上安装有滑轨3,滑轨3之上部署有多个可沿滑轨3相对滑动的滑块4,每个滑块4之上安装有支撑掌,每个支撑掌5均设置有弧形掌子面51。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对漂浮在水面上的竹漂进行受力分析以及竹漂的运动规律进行总结,可见,竹飘在水面上呈现出上下浮动和左右摆动的运动状态,其中,竹漂的上下浮动量与竹漂上所有物体的重量成线性比例关系,而竹飘在水面上的摆动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竹漂之上进行的各项活动引起的,因此,本专利技术应用弹簧的伸缩变化及规律来模拟竹漂的上下浮动运动,并同时利用线性滑块相对于滑轨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来模拟竹漂在水面上的摆动运行,从而将独竹漂运动训练转移至陆地上来,运动员在使用时,竹漂固定连接在支撑掌的掌子面上,运动员手持滑竿在竹漂上行走时,其训练场景与在水面上的场景极其相似,使运动员能够切身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为提高训练水平和训练效果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地,弧形掌子面51迎面面向竖直向上的方向。竹漂可通过螺栓与掌子面51固定连接在一起,以提高训练装置的稳定性。此外,多个支承组件1等间距地线性排列于地面之上。多个支承组件1中,任意相邻两个支承组件1之间的间距不大于800mm。贯通龙骨2是由矩形钢管制成。多个支承组件1中,任意相邻两个支承组件1之间还通过连接龙骨6连接在一起。连接龙骨6是由矩形钢管制成。通过连接龙骨6将任意相邻两个支承组件1连接在一起,增强了整个训练装置的刚性,使运动员在训练中能够保持稳定。此外,支承组件1包括架体11、支承杆12和支承套13,支承杆12的一端与架体11固定连接,支承套13套合于支承杆12的另一端,支承套13于架体11之间安装有弹性构件14,贯通龙骨2连接于支承套13之上。优选弹性构件14为圆柱螺旋弹簧。通过对漂浮在水面上的竹漂进行受力分析以及竹漂的运动规律进行总结,得出竹漂在水中浮动的运动规律为,竹漂上下浮动的浮动量与竹漂上所有物体的重量成线性比例关系,因此,通过圆柱螺旋弹簧即可较为准确地模拟出竹漂在水中的浮动运动规律,使运动员体验到真实的水上运动场景。进一步地,架体11是由矩形钢管焊接在一起制成的钢架结构。支承杆12和支承套13均是沿着竖直方向部署的。此外,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时,竹漂可采用多节单元竹漂体拼接而成,以增加训练难度,适应提升训练水平的需要。此外,如图4、图5所示,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还包括水箱7,水箱7部署于支承组件1的左右两侧。通过部署水箱7,使运动员切身感受到了真实的水上训练场景,为提高训练水平和训练效果奠定了基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并列部署于地面之上的多个支承组件(1),所有支承组件(1)顶面通过贯通龙骨(2)连接在一起,所述贯通龙骨(2)之上安装有滑轨(3),所述滑轨(3)之上部署有多个可沿所述滑轨(3)相对滑动的滑块(4),每个滑块(4)之上安装有支撑掌,每个支撑掌(5)均设置有弧形掌子面(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并列部署于地面之上的多个支承组件(1),所有支承组件(1)顶面通过贯通龙骨(2)连接在一起,所述贯通龙骨(2)之上安装有滑轨(3),所述滑轨(3)之上部署有多个可沿所述滑轨(3)相对滑动的滑块(4),每个滑块(4)之上安装有支撑掌,每个支撑掌(5)均设置有弧形掌子面(5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掌子面(51)迎面面向竖直向上的方向。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承组件(1)等间距地线性排列于地面之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承组件(1)中,任意相邻两个支承组件(1)之间的间距不大于800mm。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独竹漂运动陆上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承组件(1)中,任意相邻两个支承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立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女子学院贵阳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